科普

科普最新快讯,36氪聚合所有科普相关的新闻快讯,并为你提供最新的相关资讯。
本次共找到 185 条【
科普
】相关快讯
无人机新用途,英国科学家利用其研究活跃火山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位于危地马拉的富埃戈火山十分活跃,研究人员一直无法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然而近日,由英国火山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安装传感器和相机的无人机来拍摄该火山的喷发画面,无人机的传感器被用来测量火山云的温度和湿度,相机可以实时捕捉火山喷发的画面和热图像。该团队还将建造3D模型来研究火山的变化情况。
2017-04-14
研究人员捕捉到暗物质网的“图像”
滑铁卢大学的研究人员捕捉到了将星系连接在一起的暗物质桥的合成图像。研究报告发表在《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期刊上。暗物质仍然只是一种假想物质,至今没有被观察到。但这项研究证实了宇宙中的不同星系通过一种看不见的网状超结构连接在一起。
2017-04-13
我国首批干细胞临床项目研究启动
4月11日上午,我国正式备案的首批两个干细胞临床研究项目——“人胚胎干细胞来源的神经前体细胞治疗帕金森病”和“人胚胎干细胞来源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治疗干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正式启动。专家指出,两个干细胞临床研究的开展,为治愈许多难治性疾病翻开崭新的篇章,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2017-04-12
科学家将钴和钯合成一种可存储数据的新材料
新加坡国立大学电气和计算机工程系的科学家,将钴和钯合并成为一种可以稳定存储一部电影数据的薄膜。这种超薄多层薄膜利用微小的磁性旋转Skyrmions来作为信息的基本的单位bit,用于代表磁性介质上的数据。与当前的固态存储器解决方案相比,纳米尺寸的薄膜可以提升存储速度和容量,同时使用更少的功耗。新加坡国立大学表示,Skyrmions通常用磁场稳定,这种新材料允许在室温下工作,且不需要一个稳定的磁性空间。
2017-04-11
指纹识别不安全,美研究人员万能指纹解锁成功率达65%
据《每日邮报》报道,自苹果iPhone 5s发布以来,指纹识别一直都是最安全的手机卫士,但研究人员研究发现,他们开发的“万能指纹”很轻松就能骗过指纹传感器。利用“万能指纹”,研究人员还可以轻松解锁,进入应用完成支付。研究人员称,他们开发的“万能指纹”解锁成功率高达65%。
2017-04-11
华人科学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剔除小鼠中的人类艾滋病病毒
美国天普大学华人科学家胡文辉等人近日报告说,他们利用基因编辑技术,有效剔除了一种人源化小鼠多个器官组织中的人类艾滋病病毒,朝着开展人类临床试验的方向迈出一大步。此外,这种病毒剔除方法不影响靶细胞的存活和功能,即“只杀病毒不杀细胞”。(新华社)
2017-04-11
科学家研发痤疮疫苗:痘痘彻底拜拜
加利福尼亚圣地亚哥大学的研究人员正在开发一种疫苗,可以治愈或防止刺激引起的皮肤疾病。研究人员表示:“痤疮是由丙酸杆菌引起的,这种细菌将会伴人终生。之前,我们无法研制疫苗是因为,这种细菌有时候是对身体有益的。研究中发现,丙酸杆菌分泌在皮肤表面的毒性蛋白,是引起皮肤严重的‘真凶’”。因此,研究人员试图研制一种疫苗,既可以消除丙酸杆菌分泌的毒性蛋白,又能做到不伤害细菌本身。事实上,这种疫苗已经成型,目前正在对痤疮皮肤活检组织进行试验,下一步则是测试测试疫苗的临床有效性,预计将会在一至两年间问世。
2017-04-11
脑细胞“重编程”: 帕金森病人新福音
《自然·生物技术》杂志9日在线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称,科学家用一种特定分子组合处理非神经元脑细胞,从而产生了类似多巴胺的神经元。多巴胺神经元正是帕金森病所丧失的一种细胞类型,科研团队目前已经在人类培养细胞和帕金森病小鼠模型中演示了这种新的“重编程”方法。实验结果表明,细胞被成功重编程,获得了多巴胺神经元的特征,并纠正了多巴胺神经元损失带来的一些行为症状。本论文作者同时强调,在考虑对这种治疗策略进行人体试验之前,还需进行大量的深入研究。
2017-04-11
这种防水轮椅靠压缩空气驱动
近日美国匹兹堡大学人类工程研究实验室(HERL)的研究人员研发了一种防水轮椅,与常见的电动轮椅不同的是,这款防水轮椅是靠压缩空气驱动。这款轮椅重量为80磅(36公斤),具有非常简单的设计(“任何组件可以在当地的五金店购买”),只需10分钟即可充满电——常规电池供电的轮椅充满电通常需要几个小时,不过其续航里程只有3英里(4.8公里)。
2017-04-11
世界上最小的磁体诞生:IBM实现在单原子上存储位数据
最近,IBM加利福利亚州圣荷西研究院的纳米科学家们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了一项最新研究成果。在研究中,纳米科学家们证明了在单个原子上读取和写入1 bit数据的能力,而目前的硬盘驱动器为了存储这1 bit数据信息,则需要使用大概10万到100万个原子。
2017-04-06
科学家研制出三种可磁场控制的软体机器人
近日,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的一个小组的科学家们提供一个有趣的方案,利用磁场来控制仿生机器人的移动。它的原理是使用装有铁微粒的聚合物薄膜来覆盖机器人,这些微粒由磁场制成平行链,在引导机器人时,只需要将相关组件对准磁场,通过改变磁场的方向和强度来控制机器人的动作选择。
2017-04-04
中国科学家研发'全天候'发电的太阳能电池
山东和云南的科学家研发了一种“全天候”发电的太阳能电池。纳米研究领域的知名期刊《美国化学会 纳米》和《纳米能源》杂志近日刊登文章,报道了中国海洋大学唐群委教授团队联合云南师范大学杨培志教授团队的这一研发成果。他们在电池中引入一种关键材料。在白天太阳光照时,这一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略有提高,同时还能把未被吸收的可见光和近红外光的能量储存在这种材料中,并在夜晚以单色可见光释放。(新华社)
2017-04-01
上交所区块链技术课题研究立项,主攻主板证券竞价交易系统
上交所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近日发布公告显示,目前正在针对区块链进行课题立项研究。对应的课题名称为《高性能联盟区块链技术研究——以去中心化主板证券竞价交易系统为例》。值得注意的是,区块链技术多用在场外交易市场,而对于主板此前尚未涉足。
2017-03-31
可长期植入的低毒性人工玻璃体问世
日本东北大学和筑波大学一个共同研究小组在近期出版的《自然·生物医学工程》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首次成功开发出一种可长期植入的人工玻璃体,由一种含水率极高的高分子凝胶材料制成,通过新的分子设计,可直接注入人体内。这种材料今后可用来治疗视网膜等眼科系统疾病,还可用作防粘连剂、止血剂以及再生医疗的辅助材料。
2017-03-29
MIT开发新技术:让芯片自己组装自己,轻松实现7纳米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和芝加哥大学的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新技术,可以让芯片按照预定的设计和结构自行组装。这项技术有望进一步推进有着50年历史的“摩尔定律”,从而继续压缩计算设备的成本。该研究项目的重点是在芯片上自行组装线路,而这恰恰是芯片制造行业最大的挑战之一。有了这种技术,就不必像现有的方式那样在硅片上蚀刻细微特征,而是可以利用名为嵌段共聚物(block copolymer)的材料进行扩张,并自行组装成预定的设计和结构。
2017-03-28
科学家:10%的新交通AI算法使用率就能帮助缓解交通拥堵问题
据外媒报道,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家开发出了一套全新的道路算法,来减少“自发性交通拥堵”现象。作为图论科学领域的一部分,该算法能够展开极为复杂的运算。研究人员先假设出人类驾驶者必然会做的一些愚蠢行为。他们的目标是尽可能将交通“崩溃”期最短化。通过解决掉人为小交通问题,研究人员能够为整个区域创建一个平稳的驾驶体验。研究人员估算,只要向道路投放约10%这样的自动驾驶汽车,那么交通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2017-03-28
脑洞大开:用菠菜叶造心脏
日前,伍斯特理工学院的科学家成功地利用菠菜叶培育出了人体的心脏组织。此项研究的突破点在于,科学家找到了一种方法来重建人体微小而复杂的血管网络,他们发现植物的经脉可以像人体血管一样运输血液。未来,这项技术将被用于培养心脏肌肉组织和治疗心脏疾病患者。
2017-03-27
研究人员:红外 Wi-Fi 系统速度可达 40 Gbps+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依赖 Wi-Fi,该技术需要改进速度以跟上需求。在荷兰,一位博士生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Wi-Fi 网络使用红外光以超过 40 Gbps 的速度传输数据。红外系统工作在大约 200 太赫兹的频率,比典型的 Wi-Fi 设置高大约 1000 倍,允许快速的传输速度。不过,因为红外线不穿过墙壁,所以系统将需要在房屋的每个房间中都架设天线,目前该方案只测试了在短距离上的下载速度。
2017-03-21
机器更了解人类?杜比实验室用生物传感器,理解人类观看视频反应
据外媒报道,近日杜比实验室正在用生物传感器测试人类对视频节目的反应。杜比实验室首席科学家Poppy Crum表示,杜比试图更好地理解人类对视频和音频体验。该公司最初在2012年开始研究人类对视频和音频的生理反应,并在2015年创建了一个完整的生物物理实验室。这些原始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后,可以帮助媒体生产最恰当的决策。
2017-03-20
日中德三国研究小组用人工热核聚变造出116号元素鉝
一个由日本理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兰州近代物理研究所及德国重离子核科学研究所等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日前利用重离子直线加速器(RILAC),以原子序数20号的钙(48Ca)射束和96号的锔(248Cm)标靶进行热核聚变反应,成功合成了原子序数116号的(鉝,读lì)同位素292Lv和293Lv。这一成果为探索原子序数119号之后的新元素迈出了一步。研究成果发表在近期出版的《日本物理学会杂志》上。
2017-03-20
中国科学家发明试纸:30秒内可验血型
日前,中国科研人员研究出一种能够在1分钟内鉴定血型的新型试纸,成果发表于新一期的《科学·转化医学》杂志。这份杂志是《科学》杂志子刊,为相关领域的顶级学术刊物。该技术由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中心实验室主任罗阳团队开发。其试纸含有一种特殊染料,遇血时,能够根据血型中抗体不同的作用,显示出褐色及蓝绿色,进而通过比对得出血样的血型。这一过程大约需要30秒,并可以分辨出Rh阴型的罕见血型。而传统方法需耗时半小时至数小时不等。
2017-03-20
基因技术编辑人类胚胎有效性首次获证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刘见桥主任表示,他们课题组首次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对6个可移植人类胚胎进行基因编辑,成功修复了其中3个胚胎内的遗传变异。新研究不仅推翻了之前CRISPR技术不能有效编辑人类胚胎的结论,更让人类向“设计”出不会患某些遗传性疾病的婴儿迈出重要一步。(科技日报)
2017-03-17
中科院石墨烯基超级电容器研究获突破
近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博士王奇和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韩敏课题组合作,在高性能杂原子掺杂石墨烯基纳米结构的规模化制备,及其在柔性全固态超级电容器应用方面取得新进展。部分研究成果已在线发表于国际期刊Small上,并被选为该杂志的Inside Front Cover。
2017-03-16
对话地球生物基因组计划团队中国成员:数据将免费对外共享
比人类基因组计划更宏大的地球生物基因组计划即将启动,目标是破译地球上所有生命的基因组。华大基因成为该项目的发起者之一,并有两名科学家加入了地球生物基因组计划团队。生物多样性基因组学研究负责人张国捷博士近日表示,开展地球生物基因组计划最大的困难在于,需要展开全球范围内的协作,项目的产生的数据量会达到1EB(1EB=1024TB,1TB=1024GB),庞大的数据量和运算量将极大地挑战IT存储和运算技术。
2017-03-16
我国超流领域获得里程碑式突破,量子研究再进一步
据科技部,中国科大潘建伟、陈宇翱研究团队在超冷原子实验操控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搭建了可以同时冷却操控玻色子和费米子的世界领先的实验平台。此项研究成果开辟了超冷原子领域全新的研究方向,为理解复杂宏观量子现象提供了独特的研究手段,为研究质量不平衡的双超流系统铺平了道路。
2017-03-16
科学家用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拯救失明小鼠
英国《自然·通讯》杂志发表一项遗传学重要研究成果,一种基因组编辑方法能够阻止小鼠视网膜退化,进而拯救失明小鼠。其所述方法利用了CRISPR/Cas9基因治疗系统,可适用于导致色素性视网膜炎(失明的主要原因)的各种潜在遗传缺陷。这项研究表明,该方法可能适合用来治疗视网膜退化疾病,并且可能适用性广泛,不受不同潜在遗传突变的影响。
2017-03-15
科学家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量子计算机性能
人工智能和量子计算机都是当前科技界的热门领域,科学家也在尝试将两者结合应用。一个国际研究团队13日在英国《自然·物理学》期刊上报告说,他们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量子计算机和量子体系进行了有效学习和验证,这有助于解决中大规模量子计算机发展中的一些难题。量子计算机是一类遵循量子力学规律进行高速数学和逻辑运算、存储及处理量子信息的物理装置。当前,谷歌、IBM、微软等科技公司都在这一领域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研发。
2017-03-14
史无前例:中国科学家4篇论文齐上《科学》封面
史无前例!北京时间3月10日凌晨三点出版的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以封面的形式同时刊发了中国科学家的4篇研究长文!由天津大学、清华大学和华大基因分别完成的这4篇长文,介绍了生物合成研究的最新突破:完成了4条真核生物酿酒酵母染色体的从头设计与化学合成——要知道,酿酒酵母总共有16条染色体,此前国际同行奋斗多年才发现了1条。
2017-03-10
华大基因实现世界首个人工再造真核生命体
华大基因宣布,第一个人工再造真核生命体已经在华大基因及其合作伙伴的实验室里实现了。合成生物学是继“DNA双螺旋发现”和“人类基因组测序计划”之后,以基因组设计合成为标志的又一次突破。实现了基因组“读与写”的贯穿。该计划由美国发起,工作由中、美、英、法等多国共同协作承担,重新设计并化学合成真核生物酿酒酵母的全部16条染色体。(Sina Tech)
2017-03-10
受骨骼结构启发 研究人员打造出一种更坚固的钢材
根据发表在《科学》杂志的一项研究显示,科学家受骨骼结构启发打造了一种新型钢材,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使建筑物变得更加坚固,同时也能降低成本。这种材料比现有的钢材更加坚固,甚至还能“自愈”裂缝。 为了创造一种更强大的钢材,科学家们想到了骨骼的结构。这是因为骨骼内部的结构呈格子状,所有这些不同的模式连接在一起后可以抵抗不同形式的压力。
2017-03-10
中国科学家在健康人中发现超级耐药基因变体
中国研究人员发布最新报告称,在健康人中发现可抵抗多粘菌素的超级耐药基因mcr-1变体,而多粘菌素被视为抗生素中“最后一道防线”。这一发现意味着健康人能在不被觉察的情况下传播超级耐药基因,提示健康人中的耐药基因携带情况值得关注。这项研究发表在最新一期的美国《抗微生物制剂与化学疗法》月刊上。论文通讯作者、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研究员阚飙对新华社记者说,耐药菌株不只存在于病人中,健康人也同样可能携带耐药基因,这是一个应对耐药细菌容易被忽视的公共卫生问题。
2017-03-10
我国人工合成4条真核生物染色体,华大基因参与
3月10日的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同时刊发了中国科学家4篇研究长文,介绍了真核生物基因组设计与化学合成方面的系列重大突破,这项研究或开启“再造生命”新纪元。
2017-03-10
《自然》:时间晶体或被证明 可用于量子计算机
9日发行的最新一期《自然》杂志以“时间晶体”作为封面,同时刊登了两篇有关证明“时间晶体”的论文和新闻解释,两名在美留学的韩国科学家在这次研究中担当了重要角色。在一篇论文中,马里兰大学的张颉颃博士与同事利用电机囚禁离子的方式实现了类似的结果,但其仅使用了70个镱离子,这种方法便于利用计算机模拟,以进行理论和结果之间的比较,但缺乏大规模样本下的支撑。研究人员表示,“时间晶体”以后将可能应用在量子计算机等领域。
2017-03-09
极限存储密度:IBM 研究人员将原子变成纳米级硬盘
当前一块硬盘在存储 1 bit 数据(0 或 1)的时候,需要占用大约 10 万个原子空间。但是周三的时候,IBM 研究院宣布他们已经破天荒地在单个钬原子上实现了磁记录(huǒ,67 号元素,符号 Ho),将存储密度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数量级。现代移动设备可以做到将个人曲库存储到一枚硬币上,但 IBM 的技术可以将苹果的完整曲库(2600 万首音乐)都塞进去。
2017-03-09
科学家利用仿生3D打印技术打造出具有较高强度重量比的结构
在副教授 Rahul Panat的带领下,华盛顿州立大学的科学家发明了一种3D打印技术,使他们能够模仿这种复杂结构打造出纳米结构。 该方法首先将材料变成纳米颗粒 。 这些颗粒随后与一种溶剂(乙二醇)混合形成油墨,然后将其雾化,以形成单个液滴。接着气溶胶喷墨打印机将这些液滴注入正在建造3D结构内的精确位置上,使它们粘在一起。最后,加热以蒸发溶剂,将颗粒熔结在一起。
2017-03-07
科学家们把小白鼠放到了VR里,发现海马体积极性降低
2014年,洛杉矶大学的科学家们就开始在小鼠身上进行VR影响的试验了。这项试验调查了VR环境中,海马体里的神经元会如何反应。这是对于空间感知和记忆状态的大脑区域。他们把小鼠放在了一个小型的IMAX影院里。周围都是屏幕,小鼠需要在笼子中在VR版本的迷宫中移动,这一迷宫也是此前小鼠曾经在现实中跑过的。 研究的结果表明:小鼠的大脑对VR环境的反应和真实的迷宫不同。海马体展现出了明显更少的积极性。比起真实的环境来,神经元的反应只有40%。
2017-03-06
英国培育出转基因“超级猪”:能抵御猪蓝耳病毒
英国《泰晤士报》网站2月24日报道称,能够完全抵御一种毁灭性和致命性病毒的“超级猪”,已经由培育出克隆羊多莉的同一个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培育出来。这种转基因猪被认为是位于爱丁堡附近的罗斯林研究所取得的“最激动人心”的科学突破之一,能为农业挽回数十亿英镑。当小猪处于早期胚胎发展阶段时,在实验室里除去其一部分基因,然后再将胚胎移植到母猪体内。这样一窝窝健康的小猪就出生了,然后其中一些猪又繁衍出了自己的后代,这些后代会继承这种基因变异。
2017-02-25
研究:尼安德特人后代的基因仍在影响人类
据外媒报道,根据一项新的研究表明,尽管尼安德特人已在4万前灭绝,但他们的基因仍继续以重要的方式影响人类。这项研究指出, 尼安德特人曾与现代人类交配,其后代DNA仍在52种人类组织中保持“活跃”状态,影响基因表达。这种影响包括使人类更高,减少患精神分裂症几率。
2017-02-25
法国研究人员实现用深度学习预测衰老长相
据报道,法国的一组研究人员成功实现了用深度学习算法,将同一个人的面对照片做“衰老”或“年轻化”处理,既能预测老年相貌,也能重现年轻时的面容。该研究发表于 ArXiv,题目为“Face Aging With Conditional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s”。
2017-02-23
“脑后插管”技术并不遥远:瘫痪病人可用意念控制鼠标
斯坦福大学和日内瓦大学的两项研究表明,脑机界面已经取得了快速进步。尽管我们可能无法在短期内利用这样的系统取代鼠标和键盘,但这种仍处在发展初期的技术却展现出革命性的意义,尤其是对残疾人。第一项研究来自斯坦福大学,这是一种经过改进的微电极阵列和电脑系统,可以让瘫痪病人使用电脑屏幕上的光标。除此之外,日内瓦大学的一个团队也开发了一种脑机界面,不仅可以让人们控制光标,还能将相应的信号反馈给大脑。
2017-02-23
IBM的认知计算能诊断95%的早期青光眼
日前,IBM 发力进军眼部医学诊断,首次的目标是——青光眼。IBM 研究院发布的相关研究结果显示,在视杯及视盘的检测上,机器达到了 95% 的准确度,并且会向疑似得了眼疾的患者建议做二度检查。眼疾分析的另一个关键点在于机器在扫描视网膜图像后能进行自动筛选。机器目前能达到 94% 的正确率,而这对于减轻验光师及眼科医生的人工负担大有裨益。
2017-02-22
中科院成功研制土壤修复新材料,每亩成本不超30元
记者从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了解到,该院技术生物与农业工程研究所专家研制成功一种新型纳米复合材料,能够高效抓取和转化酸性土壤中的有害重金属离子,且亩均成本不超过30元。这项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美国化学会的绿色化学领域核心期刊《美国化学会可持续化学与工程》上。据介绍,这种新型的土壤修复材料亩均成本只有10元至30元,修复过程直接融入耕种流程之中,不仅使用便捷,相比传统修复方法效率也大幅提高,并且可以制作成粉剂、液体、颗粒等各种形式。专家表示,该材料应用前景广阔,明年有望实现量产。
2017-02-17
美国家科学院报告支持基因编辑,以后婴儿长啥样你设计
美国国家科学院出台报告,关于“是否应该将基因编辑技术应用于设计婴儿”的这一问题,郑重给出如下结论:“应该允许科学家修改人类胚胎,以消除镰状细胞性贫血等毁灭性遗传疾病”;同时强烈建议,“一旦基因编辑技术充分应用于人类,当同步设定适当的限制条件。”
2017-02-16
大连化物所石墨烯基超级电容器研究取得新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二维材料与能源器件研究组研究员吴忠帅团队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包信和团队在柔性化、平面化、集成化的全石墨烯基超级电容器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实现了在一个基底上制造具有任意形状的超级电容器及其模块化集成。(财联社)
2017-02-16
华南农大团队发表国际期刊论文:转基因动物唾液可制治脑瘫药
近日,近日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博士后曾芳以第一作者在Nature 出版社旗下的综合性科学期刊《Scientific Reports》发表研究论的论文首次报道了以唾液腺作为生物反应器,从转基因动物的唾液中生产出具有良好生物活性、可用于治疗人类小儿脑瘫和老年痴呆等神经损伤或退化性疾病的人神经生长因子蛋白。
2017-02-13
美用70余年前首次核试验样本验证月球成因
美国研究人员在8日出版的《科学进展》杂志上发表论文称,他们利用70余年前世界首次核试验产生的放射性玻璃样本,验证了有关月球形成的大碰撞理论。此项研究由位于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教授詹姆斯·戴及其同事完成。他们在1945年世界首次原子弹爆炸试验场地——美国新墨西哥州三一核试验场距原爆点10米至250米的范围内,采集了核试后产生的玻璃石——一种极端高温下形成的放射性玻璃,对其中的锌和其他挥发性元素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距离原爆点越近的样品,其所含的锌等挥发性元素越少。研究人员认为,这些化学元素在极端高温的情况下被“蒸发”了。
2017-02-10
科学家首次观测纳米粒子中23000个原子精确位置
美国科学家近日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称,他们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一个直径仅约8.4纳米的粒子进行分析时,发现了其中23000多个原子的精确位置。研究人员表示,这是科学家首次观测到一个粒子中众多单个原子的精确位置。研究团队由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科学家彼备-埃尔克斯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科学家苗建伟等人组成。
2017-02-09
我国基因技术抗击水稻“癌症”取得重大突破
稻瘟病被称为水稻“癌症”,是影响我国水稻减产的主要病害。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何祖华团队通过发掘新基因位点并解析其功能机制,有效选育广谱抗病新品种,为控制稻瘟病提供了经济有效的方法。该研究成果近日由国际知名期刊《科学》在线发表。(新华社)
2017-02-08
研究显示低氧气含量曾导致地球生命进化推迟20亿年
据国外媒体报道,在地球岁至中年时,由于氧气含量逐渐下降,生物的演化进程被推迟了20亿年之久。这对地球上的生物起源提出了新的疑问。为何在这么长时间里、氧气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一项由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开展的新研究或能为此提供解释。该研究或能解释为何24亿年前对生物起源做出了极大贡献的“大氧化事件”并未使氧气含量达到如今的水平。
2017-02-08
IBM研究人员测量了单个量子点的热传导
IBM苏黎世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向难以证明的维德曼–夫兰兹定理(Wiedemann–Franz law)提供了实验证明。他们成功测量了用黄金制成的金属量子接点的热传导。测量是在室温下单原子水平上完成的——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研究报告发表在本周出版的《Nature Nanotechnology》期刊上。通过实验证明了维德曼–夫兰兹定理之后,它将可以被用于有把握的预测和探索纳米尺度下的热和电传导现象。
2017-02-07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