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的困兽斗与微信的救赎? (上)

氪友AedC·2013-03-05 07:05
媒体不过是内容的载体和传播,内容本身的形态,包括了听、说、读、写。 互联网牛逼的创新在于,将物联网和人联网的线下行为,转换到线上。媒体亦然。自媒体的概念兴起于博客时代,由YouTube的深入而壮大,随着社交媒体的出现而被普及。自媒体的困境,在于内容公信力与真实性的缺失,低门槛、非专业导致了其内容质量良莠不齐。易创造,易复制导致了信息重载与过剩。生活因选择而复杂。传统媒体原来为我们做的,就是收集、编辑、精加工内容,这个过程就是选择、过滤和精选。所以在泛自媒体时代,解决好了选择、过来和精选的机制或者平台,必须是互联网下一个时代掌握话语权的赢家。本文详细分析自媒体时代的各位玩家势力,探讨自媒体未来发展的可能局势。

最近“自媒体”这个概念突然因为微信而火了起来。这个词看似眼熟,却又陌生。

德芙除了看了8年《新周刊》和6年《The Atlantic》外加偶尔看看无节操八卦杂志《新地》《壹周刊》外,一直觉得和传媒这个行业也没有太多交集。拙文在各位传媒界大拿眼中不免业余,还请海涵。因为电子商务和新媒体也一直在关注列表上,于是赶紧觉得需要长长知识,看看自媒体到底是个神马,以免错过了下一个大浪潮。

“自媒体”这词来自于 Dan Gillmor 2004年那本有名的《We the Media: Grassroots Journalism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 讲述的是草根媒体如何在内容创造、内容形式和传播途径上颠覆传统媒体的分析与展望。

泛自媒体=公民媒体+草根媒体

2004年到2013年,前后相差将近10年。在欧美世界,与国内“自媒体”的近义词 Grassroots Journalism(草根媒体)和Citizen Journalism(公民媒体)也热闹了10多年,关于自媒体的讨论却并没有太多。于此相对,国内百度百科没有对于“公民媒体”和“草根媒体”的专门词条解释,唯有的“自媒体” (原个人媒体)一共经历23次修改。创建时间在2006年,一直到2010年也没有太大的修改,频繁修改开始于2010年后,最近一次修改在2013年3月2号

媒体不过是内容的载体和传播,内容本身的形态,包括了听、说、读、写。 互联网牛逼的创新在于,将物联网和人联网的线下行为,转换到线上。阅读、写作、邮件、交易、支付、即时信息、分享,这些我们都能在互联网找到一一的对应。为何国内讲的更多是自媒体而不是公民媒体? 估计是因为要现有了草根意识和自我意识,才能有公民意识。所以在中国现阶段,满足个人和草根的需求,对于广大人民群众而言,满足”公民“的需求来的更实际的多。譬如当下连乳、房的需求和问题都没有解决,谈那些抽象的”公民“需求无非美好的愿景罢了。

若将公民媒体和草根媒体等作为“泛自媒体”都作为自媒体来讲,自媒体的形式完全不局限于微信的几个公共账号。自媒体的概念兴起于博客时代,由YouTube的深入而壮大,随着社交媒体(双向关系的facebook以及单向关系的Twitter,衍生形态的轻博客Tumblr和图片社交instagram,pinterest)的出现而被普及。其形式被国内忽略的还有最近颇有“Renaissance”势头 (文艺复兴) Podcast 以及靠玩声音起家的Soundcloud。自媒体最近在国内流行开来,除了微信的兴起之外,当然与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微博作为的态度和意见的发声平台为主流媒体所关注和重视分不开
。正所谓时势造英雄。不然早前中国移动的 "飞信"作为一个与微信看似其类似的产品,为何没有微信横扫千军的能力?

自媒体的困兽斗: 1%定律

华山派的剑宗和气宗,一个讲招式,一个讲内功。互联网世界里,硬件和设备支持(网速、wifi、4G)是内功,内容和商业模式(音频、视频、社交、O2O)是产品的招式。二者相辅相成,一个比另一个快了或者慢了,要不曲高和寡,要不死在沙滩上。 自媒体的产生和兴起既是互联网的必然产物,也是互联网下一个时代的重要推手。自媒体热闹了十余年之后带来的问题,其问题也日渐凸显,主要总结有如下四个:

1)内容公信力与真实性:各种不加思考地传播诸如吃XYZ无需运动减肥疗程,养生攻略。以及最近被大范围转发的”真实版” 我爸是李刚 (已被证伪)

"李刚的儿子李启铭说的“我爸是李刚”只是他说的话里的一部分,原话是“赶紧打120,救人要紧,没关系,我爸是李刚。”我心里突然觉得一阵酸,中国媒体,你是有多能颠倒黑白."

2)生命周期短,坚持者为少数:自媒体要求个体对有价值内容有一定敏感度,美国媒体人常说的“has a nose to story”. 注意这里是故事,不是news(新闻)。可以讲好故事的人不多,可以一直讲好故事的人更少。自媒体人经常遇到的问题是如何持续地提供好内容,好故事。毕竟才华和激情都有干涸的时候。

3)自媒体的低门槛、非专业导致了自媒体其内容质量良莠不齐。这个在稍微对器材、专业要求稍高的领域,如视频和音频,体现的尤为突出。

4)自媒体的易创造,易复制导致了信息重载与过剩。每隔一段时间,大家可能都要定期清理微博上的非好友关注账号,譬如近期德芙处理掉的两个账号是“全球时尚街拍”和“做饭很简单” ...

过剩导致了选择,选择多了就有困难。人的生活因为选择而复杂。根据社交媒体里著名的1%定律,互联网里真正创造内容的只有1%的用户,剩下9%的用户充当了 Intermittent Contributor,在社交网络里可以看做分享、评论等等。剩下的90%广大群众都在默默围观而已(1%-9%-90%)。

最近数据表明,1%定律似乎稍微有些变化,随着内容的产生因为Tumblr和instagram等的出现而变得简单,随着内容的分享和收集因为pinterest等的产生变得随意,1%和9%有上升的趋势。近期看到一个说法是这个比例已经变成了10%-20%-70% : Is the 90-9-1 Rule for Online Community Engagement Dead? 具体权威数据,还有待考证。但是原创比例上升,是必然趋势。

自媒体处在的困境是,无论内容多达程度的丰富和过剩,人们的时间越来越少,需要关注的内容依然有限,脑子还是原来的那个。Google解决了互联网信息爆炸早期产品的“如何找到信息”的问题。随着原创内容的产生变得越来越“effortless”,互联网急需解决的下一个问题是,如何在1%的原创内容中,过滤和精选出“我”最想看的那0.1%。

Blogger 的创始人和 前Twitter CEO,Evan Williams 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Lots of services have successfully lowered the bar for sharing information, but there’s been less progress toward raising the quality of what’s produced. It’s great that you can be a one-person media outlet, but it’d be even better if there were more ways you could work with others. And in a world of increasingly overwhelming quantities of content, how do we direct our attention to what’s most valuable, not just what’s interesting and of-the-moment?

不靠谱翻译如下:当我们大步迈进了低门槛分享内容的时代时,在提高内容质量上的进展似乎很小。在质量和数量成反比的信息过剩时代,我们如何才能定位到最有价值,而不是仅仅”最有趣“”最吸引眼球“的的内容呢?

这也是他为何当时辞去Twitter CEO的职位,拿着巨额投资和一个被他自己称为amazing的团队,研发一个近乎于实验性的项目Medium,一个按他自己的话来说是 ”不知道未来在哪里“的产品。

传统媒体原来为我们做的,就是收集、编辑、精加工内容,这个过程就是选择、过滤和精选。当精加工的内容以杂志或者报纸的形式呈现到我们手上的时候,我们的选择就不似现在这么困难。因此仍然是那个观点,互相网的伟大创新,在于如何将线下行为转化至线上。所以在泛自媒体时代,解决好了选择、过来和精选的机制或者平台,必须是互联网下一个时代掌握话语权的赢家。这是Medium想做的事,是Google想做的事,也是facebook edge ranking、微博智能排序以及微信公共账号推荐想做的事儿。

文到这里,其实只写完了一个引子。在(下)篇里,德芙会详细分析微信是不是自媒体的救赎?如何救赎?以及微信、微博、搜索或者其他形态的机制在自媒体下一阶段的浪潮中谁者更有优势。最后还会讨论作为自媒体的经营者,自媒体要怎么做。下篇几个部分简述如下:

微信的救赎?个性化的救赎!
微信、微博还有老牌搜索,以及其他移动互联网端应用的做精品自媒体的优势各在哪里? 谁可能会是赢家? 过滤和精选的机制关键在于最大程度地个性化,即是用最少的空间/时间/信息量,展现最多用户最想看的东西。对自媒体的救赎,说到底是个性化的救赎。

自媒体的下一个春天 :自媒体怎么做?分享和介绍不是媒体。媒体要有锐度,有态度。自媒体传输的是态度和价值观,要有人味儿和个性。自媒体说到底,还是C2C,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微信更接地气,所以和做C2C的淘宝卖家一样,自媒体要个性,要有调调;

大数据带来的福音:说来说去,没什么好办法,还回归到machine learning,回归到collaborative filtering。这些的基础,还是大数据。几个看似不错的点子可以炒一炒,譬如默默发力的Linkedin Today,Linkedin Signal。希望一改电商体验的eBay Feed。野心勃勃的Google Now。以及这周四让人有点期待的新版Facebook News Feed。

作者简介:德芙,女,扎根硅谷,差点儿90后。对自己预期曾经是可罗可御,现实却是可宅可Geek。关注电子商务、社交媒体、Web Analytic 以及 Lean Startup/Lean VC 等领域。希望能和大家分享自己的一些心得和分析,能有更多干货贡献给大家,有更多的朋友一起讨论。

邮箱:dovey@36kr.com 微博: @万卉Dovey

国外的朋友可以在 Linkedin 搜索 "DoveyWan" :D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是独到的眼光,是先进的商业模式,亦或是优异的运营能力——究竟是哪些素质,让一个创业者能在几年或十几年的时间内创造出价值数亿美元的公司?风险投资人 Jacob Mullins 分析了科技行业近几年来独树一帜、价值破亿的创业企业,希望能从这些成功案例身上总结出一些共同点,以下便是他的所得。

2013-03-04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