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的演进之路:从原始“关键词搜索”到未来“对话搜索”

苑伶@36氪Pro·2013-03-15 17:21
Google搜索负责人Amit Singhal总乐此不疲地谈论“对话式搜索”,一言及此,他就掏出手机,问:“Justin Bieber多大了?”,紧接着又问:“他有多高?” Singha解释到,由于Google已经发现辨别“代词”和“句首语重复法”的法则,所以即使你第二句话问的是“他”而不是“Justin Bieber”,安卓机器人也能听懂你的问题。

Google搜索负责人Amit Singhal总乐此不疲地谈论“对话式搜索”,一言及此,他就掏出手机,问:“Justin Bieber多大了?”,紧接着又问:“他有多高?”

Singha解释到,由于Google已经发现辨别“代词”和“句首语重复法”的法则,所以即使你第二句话问的是“他”而不是“Justin Bieber”,安卓机器人也能听懂你的问题。

“过去,我们的搜索都是‘一次性’的,不能追问。但现在,我们可以用‘他’来指代‘Justin Bieber’了!”Singhal说道。

“今天我们的技术只允许追问一句,但我相信,不用一到两年,我们就可以像平常对话一样,进行搜索。”

不仅仅是交互问题

多年以来,我们不断勉强自己适应蹩脚的搜索语法,自行提炼关键词,输入搜索框,然后在返回的链接中苦苦寻找称心的答案。甚至无法对一次返回的结果进行二次追问。

好消息是,Google和其它搜索引擎,正不断优化搜索方法,让搜索变得更自然、更人性、更像日常对话。备受推崇的“对话式搜索”,即通过录入你的声音,适应移动设备使用环境,分析你的语境,辨别同音异义词,做出最准确的判断。哪怕是跨平台用户,它依旧能识别出你的声音特质。

其实“对话式搜索”早已不是什么新鲜的想法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晚期,AT&T实验室的Watson和MIT的Jupiter就尝试理解用户怎么使用电话服务询问天气。

很多人以为让搜索变得更像日常对话,只不过是简单的交互问题。其实,要让人们能更自然地找到满意的答案,必须对人工智能和计算机以外的自然世界有深刻理解。

回到Singhal追问Bieber的例子。Bing搜索主管Stefan Weitz承认,Bing仍无法处理复杂的搜索问题(如关键词太多)。但Bing也在做“对话式搜索”的尝试,挖掘消除歧义的方法,据此推出语义搜索产品Satori和个性化app Local Scout。

“当我们谈论‘对话式搜索’时,其实是在探讨如何理解你上句话的最后一部分,或是你的整个思路,”Weitz说,“我们的挑战是拆解当下数字世界的固有模式,依靠互联网强大的数据资源,给出清晰的解答。”

而Bing已略有心得。它能为用户解答诸如“世界上最高的山”、“有Tom Cruise和独角兽的电影”之类的问题,尽管带着一些推测的成分。

搜索“迷信”

2004年,Google开始进行“对话式搜索”试验项目Google Suggest——当用户输入搜索关键词时,Google自动补全你可能想搜索的问题。六年后,该项目发展为Google Instant,在补全搜索问题的基础上返回相应的搜索结果。

让用户体验新产品,获得改进建议,一直是Google的传统。作为调研小组的负责人,John Boyd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根据眼球追踪仪器和现场反应来看,很多志愿者根本无法注意到新产品和过去的产品有何不同。甚至有员工调侃,志愿者测试Google Instant时所感受到的改变并非更优化的搜索结果,而是导航条的位置被调整到了页面左侧。

不过,换个角度想想,这未必是坏事。Boyd希望Google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渐渐把用户从“输入关键词”的阶段,拉回人性的对话模式。

Boyd说:“这就是Google的魔力。”他曾在Yahoo任职五年,直到2008年离开Yahoo加入Google。“就因为我们进入搜索领域太晚,才导致用户形成不好的搜索习惯。”

比方说,许多人以为输入大写字母得到的结果会更精确,其实不然。心理学家B.F.Skinner的“superstitious learning”理论指出,人们一旦学习——巩固——适应了某种行为时,便会近乎迷信地认为该行为绝对正确。

比如很多人习惯在搜索时滥用双引号,因为他们想让Google按照他们输入的顺序进行搜索。但实际情况如何呢?引号十分多余,甚至会弄巧成拙,导致有价值的结果被排除在外。这些降低搜索效率的怪癖让Boyd颇为恼怒。

“因此,Google有义务明白用户到底想了解什么。我们不能让用户的每次搜索都从头问起。”Boyd说。

但是,我们究竟想知道什么?

去年,Google邀请150名志愿者试用搜索产品,用户针对自己的需求可以随意发问,帮助Google了解用户的疑惑。

Boyd拿出其中一个女性志愿者的资料给我看,她的疑问包括了“我怎么才能在8天内赚到200美金?”、“被起诉多久后需要上缴罚金?”、“‘弦理论’是什么?”、“怎么才能让女儿不来烦我?”、“怎么才能缓解牙痛?”、“乌贼到底长什么样?”

而一个男性志愿者则对汽车故障、狗身上的跳蚤、资金匮乏、如何重置烟味探测器以及给孙女买什么样的车感兴趣。

这些或大或小的问题对Google理解如何能更好地帮助人们意义非凡。比方说,如果有位女性问了一连串关于监禁的问题,Google就可以针对这个话题给予她帮助和解答;如果某位男士的to-do列表过于杂乱,或许Google能帮他重新规划日程。

目前为止,Google贡献最大的两件产品是语音搜索(当你开车或双手被占用时,依旧能解决问题)和Google Now(个性化Android智能助手)。

声音是日常对话的基础。“我们对话时,总习惯以‘XXX是什么意思?’或‘你是否曾从XXX角度考虑过某个问题?’。如果我们要以文字形式来完成这些口语化表达,就会使效率降低。”

Google Now通过记录用户习惯以及搜索历史,可以反馈运动、天气和交通数据。最近,他们还向这个app中添加新功能,用户走进剧院或是机场时,可以通过它提取预订好的票。

“人们在各式各样的场合中都需要帮助。”Google Now的产品经理告诉我,他的目标是掌握用户的所有需求信息,提前猜到用户的所有需求,然后当用户有需求时,他就能及时给予帮助。

如果你对隐私问题放心,那你就能通过Google Now体验到搜索的极大进步。不过,Google离完全理解用户的日常对话依旧相去甚远。Google Now现在能获得的信息,还只是“like”数据,以及从合作伙伴Fandango和United Airlines导入的数据。

不仅如此,语音搜索亦仍有缺陷。我必须尽量大声、清晰地吐字,才能让机器明白我在说什么。尽管理想美好,但它离现实还有一段距离。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之前36Kr报道过图片标注服务Stipple,它可以为一张图片标上诸如商品购买链接,图片版权所有者等等信息,这就突破了图片的“所见即所得”局限性。最近发布的增强现实应用GeoPapyrus和它有点像,也是可以标记东西然后带出更多维度的信息,但GeoPapyrus标记的是现实中的物件:

2013-03-15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