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扣移动时代的脉搏:Zuckerberg眼中的Facebook Home和人类沟通的未来

苑伶@36氪Pro·2013-04-05 18:03
坐拥数十亿用户, Mark Zuckerberg的一举一动注定备受瞩目。每一次,他的Facebook发布新版本,无论是调整隐私设置,或是稍稍调节页面设计,都会在网络上收到无数反对改变的谴责。所以当他展示Home时,料想此次也不会例外。

诞生于2004年,Facebook经由PC端的黄金时期积累庞大用户,但九年过去,互联网大潮已由PC转向移动设备,如何维系移动互联网时代社交网络巨头之位,Facebook正在探路。

坐拥数十亿用户, Mark Zuckerberg的一举一动注定备受瞩目。每一次,他的Facebook发布新版本,无论是调整隐私设置,或是稍稍调节页面设计,都会在网络上收到无数反对改变的谴责。所以当他展示Home时,料想此次也不会例外。

此前,关于Facebook Home有诸多揣测——有人认为是Facebook打造的手机,也有人称其是基于Android定制的OS。事实上,Facebook Home是Android应用,但它多出普通应用的深度集成功能,可以把你的手机改造成“Facebook手机”。它将朋友的照片、状态铺满主屏幕,将自身的消息功能整合进SMS,即使你开着其它应用也能随时随地找到置顶的聊天对话框(chat heads)。Zuckerberg 深信社交网络于用户而言举足轻重,它不应该沉没在app红海中,它应当是人们自然生活的一部分。简言之,Home将“人”置于一切社交行为的核心。

以下是Steven Levy和Zuckerberg的对谈:

你为何想到做Facebook Home?

Facebook在移动端的角色很微妙,我们不是操作系统,却也非普通的app。人们每天使用智能手机的时间,有23%贡献给了Facebook,其次才是Instagram和Google Maps,它们分别占3%的时间。过去18个月,Facebook的移动应用不断迭代,希望产生一款完美的app,但我们完善产品的思路一直为PC上固有模式所困。我们知道,是时候做得更好了。

为什么不自己生产手机呢?

我一向认为自己做手机非明智之举。哪怕我们有数十亿的用户,我们的手机也只能到达其中的百分之一、二。相比于iPhone的销量,我感到这不是值得骄傲的成绩。让尽可能多的手机变为“Facebook手机”,才是我做Home的初衷和动力。

有没有可能在两年内让iPone用户体验到Facebook Home?

这个问题超出了我所能回答的范围,尽管我很想回答你yes。Facebook与Google、Amazon、苹果、三星和微软都不相同。它的职责是构筑社区,让更多的人来使用它。只有不断完善它的服务品质,才能达到30-50亿用户的预期。

而Android的成长速度惊人,我们正需要一个足够开放的平台允许我们提供深度集成的用户体验。我想Home对Google也是有利的,人们可能会为变酷的Facebook去购买Android手机。同时,我也理解很多人对iPhone的喜爱,我会尽己所能让Facebook Home也运行在iOS平台上。

Facebook现在称自己是“移动为先,移动为王”(mobile first, mobile best)的公司。但假设你今天才开始创业,做Facebook,你会选择直接从app做起而不是先做PC端吗?

我不知道。每年大约有一两次,我会从Facebook的工作中脱离出来,四处走走,思考一个问题:如果现在没有Facebook,我是从零做起,那我会选择做什么?我反复思索如今的移动浪潮,它暗合摩尔定律预示的每18个月分享(sharing)数量的增长,每人每年分享的信息数量将以两倍速度递增。我尝试借此发掘下一波该关注的浪潮是什么。

所以你想到的下一波浪潮是?

人们分享信息的对象群越来越小众化。

那你准备如何切入这个潮流?

有很多选择。你可以选择提供一种服务,让你的用户只和最亲密的伙伴和家人沟通,这一定会有巨大的市场。但我不觉得这是最好的产品。在我眼中,刚刚达到1亿活跃用户的Instagram就做得不错,尽管和Facebook的体量相比,它还是个小产品,但它却为用户带来非凡的意义。

1亿已经很多了。

是的,1亿是很多,但毕竟不是10亿。当然我希望某一天Instagram能达到这个用户量。如今提供类似社交分享服务的企业先后涌现,诸如Pinterest、Fpoursquare和Twitter,如何处理好Facebook和它们的关系,令大家的社会价值最大化,将是未来几年非常有挑战性的一项任务。

如此说来,你并不想让Facebook成为独立的封闭体系?

我推行平台战略已经六年了。这期间,虽然我们也在不断完善自己的News Feed、照片服务、信息服务,以及LBS产品,它们可能和平台上其它企业的服务内容有所重叠。但我不会把它们视作竞争者,相反,我希望能找到共存的最佳方式。

说到News Feed,有用户抱怨他们错过了很多朋友的重要消息,反而看见一些推荐的内容,你觉得如何能平衡这部分内容和真正的用户信息之间的矛盾呢?

我们的内容推荐算法决定了我们呈现给用户的每一条信息都是有价值的。你确实会漏掉一些东西,但是当你一次只能看一二十条消息时,优先呈现最重要信息的做法无可指摘。我们曾在1%的用户那里做过实验,为他们呈现不经排序、推荐的内容,直接按照朋友发状态的先后顺序呈现News Feed,但事实证明,这种用户体验非常糟糕。

但有一些推荐的内容可能是广告,就是你所说的“赞助内容”(sponsored stories)。

根据我们的机制,广告排序和用户生产的信息排序是相互平行的。通常10到15条原生内容之中,我们会插入一条广告。它们相互之间没有任何影响。同时我们也尽量让广告做得可以接受,不要商业气息太浓。

而且你知道,每次我们调整算法,让用户尽可能多地看到他们想看的信息,广告内容就会出现得更少。这引起广告商的不满,哪怕它有利于提升Facebook的用户体验。

所以你在用户和广告主之间还是选择了用户?

是的,我们在意用户。

最近Facebook频频出现商业化的举措,是因为上市之后你感受到了盈利的压力?

当两件事同时发生,就容易被混为一谈。表面上看可能是Facebook上市的压力,但实际上,用户从PC端转向移动端给我们的驱动更多。过去,我们在PC端表现良好,仅靠Facebook右侧的广告就能赚取数十亿美金。但这却让我们怀抱侥幸心理,逃避难题——让广告自然地融合在日常内容之中,同时不伤害用户体验。直到移动应用成为主流,再也没有右栏可以摆放广告时,我们被拉回现实,不得不直面难题。

说回盈利压力,外界可能只看到我们盈利的尝试,不知道我们在消费产品上的投资同样不在少数,甚至更多。

之前你说到摩尔定律可能带来分享行为的大量增长。但也有一些报道称分享信息的数量将趋于平稳。

分享行为不局限于更新自己的状态,它由各种各样的潮流汇合而成。起初,人们只分享他们履历内的信息,后来Facebook出现,人们开始更新自己的生活状态,然后分享照片,现在人们还能通过Spotify分享音乐。

我之前提及信息分享数量的摩尔定律,并不是说这些增量都会发生在Facebook中——它见诸世界各地。三年后,人们分享的信息数一定十倍于现在。即使没有Facebook,也会有别的服务见证这个增长。所以我们的挑战是,保持用户粘度让Facebook成为这个平台。

但天天更新状态容易让人疲惫。你听说过“Facebook假期”吧?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人们有两种方式避免被Facebook打扰:一是减少使用量,另一种是删掉它。但真正选择卸载的人只占少数。可能部分人会在某段时间内减少使用量,因为学生们得到图书馆复习,准备考试。

以前Facebook一改版,总会引来抗议之声。但奇怪之处是,Graph Search明明能让用户通过朋友分享查找到更多的个人信息,但人们对隐私泄露的忧虑反而不如从前强烈。你有反思过这一现象吗?

发布Graph Search时,有一处我们做得比以往都好,就是我们接触了大量用户,深入了解他们对某些组或是其它危机的担忧。哪怕我们的应用已经更新多次,但我意识到对隐私设置的调整不能掉以轻心。所以我们推迟了Graph Search的发布时间,重新了解用户的忧虑,额外增加了一些的隐私控制工具。

你说Facebook沿袭了黑客的传统(“the Hacker Way”)。在你的理解中,如何抵达黑客精神的核心呢?

黑客精神确实是我们核心的价值观,我们的一切出发点皆源于此。我看到很多公司尽量在发布产品之前把它做到完美,苹果公司更是其中的翘楚。但从长远来看,我觉得另一种方法可能更好——给自己不断尝试的空间,经由迭代打磨产品,不必每次都过分追求完美。

你还未到30岁就已经开始经营慈善事业了,对此你是如何考虑的呢?

盖茨给了我一些启发:不要随意使用你的财富,慈善也需要经验才能做得好。我的工作占据了我每天99%的时间,我无法用那1%来筹建基金会。所以我选择用投资的方式——为人投资。我向Newark学校注资,因为我相信它的市长和政府官员足够好,可以善用我的财富。

为何投资教育?

投资教育也算一种必然吧。我的妻子Priscilla是一名老师,而我现在每周二也都会在East Menlo公园中给中学生讲课。我教给他们商业技巧,他们会以小组的形式做出一个产品。当课程结束时,他们会到Facebook去售卖他们的产品,就跟真实的市场交易一样。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某种程度上说,Facebook Home就是下一代的移动版Facebook。但进一步看,我认为它将会率先改变我们同计算设备的关系。30多年来,计算机一直是以任务为中心的,起初是因为计算机太贵太重,除了工作你不会想用到它的。但是现在的计算设备在我们的生活中正扮演着完全不同的角色,它不再是为工作和商业而生的,更多的是为了社交,为了感知周围的世界。

2013-04-05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