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支付短期内是否适用于实体电商?


36氪的朋友们·2014-03-14 14:38
今天,不断有央行叫停“虚拟信用卡”业务的消息传出,随然消息未经证实,但互联网公司踏足信用支付已做得风生水起

编者按:本文来自PP钱包CTO任衡投稿(微信hengr20966),信用支付&移动支付领域的创业者,大家可以通过微信和他交流。

今天,不断有央行叫停“虚拟信用卡”业务的消息传出,随然消息未经证实,但互联网公司踏足信用支付已做得风生水起。京东“白条”阿里信用支付腾讯虚拟信用卡次次将业内的目光引向信用支付,先消费后付款的支付方式无疑将提高用户活跃度,刺激销量的提升,不仅对京东这样的电商公司是如此,对于游戏、阅读、视频、社交等面向虚拟物品收费的互联网公司更是如此。



信用支付的产生来自于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的不对等。中国80后、90后深受美国“透支消费”文化影响,消费意愿强烈,但与此同时,在高企的房价及高通货膨胀的挤压下,消费能力却增长缓慢。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中,信用支付及消费金融的发展有很大的空间。



既然是信用支付,必然存在风险,这背后的风险谁来承担?一靠自担,二靠转嫁。例如,信用卡公司自担风险,而资产支持债券ABS等金融衍生品又将风险转嫁给了债券投资人。不管是自担还是转嫁,信用支付的发展最终最终取决于用户信用体系及评级系统的建立,一靠用户大数据的整合、分析,二靠面向个人的风控、授信模型的建立和优化。



但这两点,正是国内与国外的信用体系存在的巨大差距。美国的银行、贷款机构、保险公司相互共享数据,充分意识到“凭己之力,难治天下”,所以更倾向数据共享,以数据分享来增强用户信用数据的完整性。而国内,不管是银行、电信运营商,还是第三方机构,更视数据为“私有财产”。

由此,导致用户数据非常分散、割裂。没有数据的融合,就更难谈风控、授信模型的优化。例如,京东、阿里等只有用户购物消费记录,并没有银行的贷款记录、信用卡还款记录、话单、房贷等周期性还款记录,而这些数据比单纯的消费记录更有效地评判用户的信用。

此外,从授信模型角度而言,对于电商来说,过去的消费记录不构成对未来还款能力的预估。即使支付宝和京东有大量的用户电商消费记录数据,也无法准确衡量一个人未来的授信违约风险。

对于电商经营的实体商品而言,成本高,利润小,一旦信用支付出现坏账,电商赔率高、损失大。电商作为渠道商,同时作为信用授信方,既当裁判又当运动员,一旦出现坏账,很可能把压力转移到上游供货商,使整个产业链蒙受损失

相对而言,虚拟物品边际成本为零,使用信用支付对商家没有损失,更为划算。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Sprite 只有邮票大小,但搭载了太阳能电板、陀螺仪、地磁仪、天线、无线电收发机、一个有内存和传感器的微型控制器,和大型航天器的基本装备相同,只是更小而已。

2014-03-14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