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来的同质化创业若能越来越少,那么昨天很可能会是起点

苑伶@36氪Pro·2015-04-18 11:17
互联网的变化很快,身处其中,时不时总会有亲历历史的感觉。

Image title

互联网的变化很快,身处其中,时不时总会有亲历历史的感觉。

滴滴快的合并是如此,昨天,58赶集的合并也是如此。

昨天下午58和赶集合并的发布会上,有位记者问姚劲波:“你觉得58和赶集的合并,会不会对很多人都是一个很好的启发?”

他回答里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近期有一本书很火,叫Zero to One,讲的是从零到一的创新。但事实上我们会看到,中国的很多创业,不是从零到一的,很多领域都过于红海。所以今天58和赶集的合并,有利于让大家以后创业尽量去选不一样的方向,让同类项都合并、合并,然后大家都去做不一样的事情。”

听他说完这句话,我想起硅发布上的一篇文章,杨琳桦在这篇文章里说,The Web Behind The Wall这本书在开篇讲述什么是美国和中国对创新定义的区别上触动到了她,那也是她过去硅谷生活的一个总结:不是“复制”,也不一定是“市场份额第一”,硅谷定义下的创新是“Create”,是“无中生有的游戏”。

但是在过去科技互联网发展的时光里,中国的创业似乎从来不是这样,而例子几乎信手拈来。比如现在的拼车领域,一开始玩家寥寥,只有一家做的是一对一顺风车模式,但当这类模式数据增长不错、被验证可行之后,大波人相继涌入,还有不少原本做一对多的玩家也转身做起一对一,这个还未被改造多少的行业已经过早地显现出了拥挤,天天用车、嘀嗒拼车、51用车、微微拼车、滴滴顺风车等等公司都已身在局中,搅成红海。再比如原来的千团大战、以及打车火起来后的滴滴、快的、摇摇招车、大黄蜂等等公司,例子不一而足。

并且到了如今,创业者们对同质化的追求和一拥而上的疯狂早已远超过去——如果说过去一个商业模式平均是在第一个出发者出现半年以后开始被疯狂追逐,今天这个期限可能更短,甚至是不到一月,就能看见许多玩家野心勃勃打算瓜分一块蛋糕。

Image title

但是,就在昨天,在亲身经历了长达一年的合并追求之后,姚劲波说出了他得到的启发,“今天58和赶集的合并,有利于让大家以后创业尽量去选不一样的方向,让同类项都合并、合并,然后大家都去做不一样的事情。”

这件事情如果真的发生了,那么5年后、10年后,我们或许就能和今天的创业圈很不一样的生态,大家都是为了做一件有意思的、不一样的事情而出发,氛围更和今天的硅谷相接近。

不过,这个愿景的实现路径可能不会是一片坦途,背后会有很多人无法想象的血泪教训。

就像昨天发布会现场,杨浩涌说,他对姚劲波最佩服的点可能就是坚持了,然后姚劲波接过话筒说,如果浩涌欣赏我的点在于坚持的话,那我对他欣赏的点也是坚持了。过去这么多年,他总像小强一样打也打不死,很多时候感觉要死了,但是一看,又没死。他自己边说边笑了起来。

在台下的旁观者听来,这简短的玩笑般的对话背后可能暗含着过去十年双方每一次挖人、每一次痛下决心花巨额费用打广告大战以及每一次赶集背负压力融资的辛酸。而这些曾经的摩擦和艰辛,在今天的58和赶集看来,或许原本是可以避免的,从而让对方都将有精力和资金投入更创新的事情上,获得一个比百亿更大的机会。

经历这件事之后,可能会有越来越多人看到,10亿美元已经不是安全的阀值了,百亿美元才安全,尤其是在O2O这种线下很重的行业,当有强劲的传统行业、互联网巨头公司作为对手,大家又都没有形成规模性的盈利能力的时候,会更容易有类似的合并发生。比如渗透率仍然不足10%的在线旅游行业,对线下生活服务行业改造不那么轻松的点评和美团,是不是会有可能看到形成互联网的合力去改造庞大的传统行业,更有机会创造新的风景?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那么中国未来的创业,就会是大家都把自己的聪明和智慧投入到把一件事情做好、做成,让大家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上,资金和资源也如此,创业者们不必再为了应付一些不必要的竞争束手束脚。

而中国未来的同质化创业若能越来越少,那么昨天很可能会是一个新的起点。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