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来的投资笔记(四):不会当听众的投资人,不是好投资人

36氪的朋友们·2015-08-17 12:03
投资人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集中精力、认真仔细地听。

这是李笑来写的一本关于早期项目股权众筹的书,他从 “比特币首富” 到投资人,将自己的亲身经历分享给大家。上一篇中, 他分析了领跟投机制以及早期投资风险,这一篇中,他将讲述投资人的基本能力,欢迎交流

投资人最重要的能力是什么?

这是我最深刻的反思之一。我的职业生涯中包括一段在新东方教书七年的经历,所以,是个擅长说的人,并且会不由自主地常常对自己的思考能力引以为豪。而在此之前,我有七年的销售经历——工作主要靠说……

于是,我不幸在最初的一段时间里成了那种最令人厌烦的投资者:

说的多,听得少。

最初反思的时候,还觉得那些听我讲的人并未明显不耐烦可能是因为我的资历和名声;后来才深刻意识到,其实更多是因为最初我遇到的那些人多半能力欠佳,确实还需要更多的磨炼而已。如若他们是现在我整天遇到的令我自己都佩服的那些创业者,那他们一定讨厌死我了。

创业成功,需要坚实的商业模式作为基础。

虽然这个论断可能有人反对,但相信我,那些都只是“名词之争、概念之争”,商业模式就是根本。

而商业模式上的思考能力,常常全然独立于其他的能力。

学习能力本身好像是普适的,你学会一门外语,再学另外一门就会相对容易;你学会一项技能,那上面的经验可以随时用到其他领域中去……可商业上的能力,相对就不那么通用,也不那么容易从其他领域借鉴,更为关键的是,这种能力很可能很快就会过时——因为时代变化越来越快。

从另外一个角度,商业上的成功是完全以“胜者王败者寇”的逻辑运转的,并且是在经济学基础前提(资源有限)完全适用的情况下运转——在有限的时间里,有限的政治经济环境局限里,有限的资源调动能力上评价商业行动上的成功。在这里没有“理想状态”,只有“暂时顺利”,突发的意外随时闪现。

自恃聪明在其他领域里其实是对的,在商业世界里却是真真切切地危险。对创业者来说,自以为是某种意义上是一种保护,对投资人来说却往往意味着早晚降临的灭顶之灾。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我个人以为投资人最重要的能力是:

听——集中精力、认真仔细地听。

不要急于反驳甚至批驳创始人的看法——事实会冷冰冰地证实那么做百无是处的

与其那么做,还不如静静地听下去,去想:

  • 他为什么会这么想?
  • 他的历史可能有什么样的部分才会这么看问题?
  • 既然他是这样的想法,那么他更可能会做什么样的事情,什么样的决策?

有趣的是,当我开始这么做的时候,经常发现自己之前想的并不一定是正确的,甚至干脆是挺愚蠢的……

为了强迫自己少说,我甚至给自己订了条规矩:

所有可能的反问,都留到下一次讨论再说。

这给了我巨大的帮助。首先我自己多了很多的空间去思考,去探究。更为重要的是,我发现对方常常因为已经隔了一段时间而接受起来非常轻松——这真是意外收获。

如何成为受欢迎的投资人?

这条建议来自于“硅谷人脉王”, Reid HoffmanLinkedin 的创始人,Paypal Maffia 成员:“Help first.”

翻译过来就是:“先帮上忙再说。”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几乎就是个照妖镜:

我自己在最初的实践过程中常常沮丧地发现自己是个无用的人——因为在一些特定的方面其实根本帮不上什么忙。

作为投资人,如果帮不上什么忙,那就只剩下可怜的钱了——在早期项目投资里,钱本身是最不重要的因素,也是投资人所拥有的最不重要的资源。

给创业公司的产品带来有价值的流量?这很好,但我发现最初的时候根本做不到啊!转发条微博不是不行,但 1) 不一定有针对性;2) 天天这么干自己还要掉粉呢——伤敌未知,自损确定啊。

给创业公司提供有价值的商业建议?这也听起来不错,但需要你的建议的人,在你自己不是很强的情况下,往往比你还差……投资的诀窍就是要投中比自己强很多倍的人才行啊!

创业者的痛点常常体现在两处,招聘和融资。嗯,这好像不错!可操作起来就知道了,外人想在这两件事上帮上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这些事情基本上就相当于房事,必须当事人自己来,别人最好看都不要看到……

最终我找到了三个比较恰当的方式。

  • 给创业公司介绍客户

这谁都喜欢。并且是真实的价值。通过你帮上忙之后对方的反馈,甚至可以判断对方的为人处世方式。更为重要的是,这为我提供了一个判断标准:如果这家公司的产品或者服务确实好,我给他介绍客户会很容易,如果介绍了客户都保不住,也本质上说明这产品或服务不太好。

  • 组局组局再组局

我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组局请朋友们吃饭闲聊上。把那些我认为有意思的、有想法的人放在一起——谁知道会发生什么呢?各种意外的好运会自然而然地发生。这些时间的质量其实只取决于我自身的能力和判断,是否浪费都无怨无悔。

  • 自己拼命进步

项目源的数量和质量最重要,为了提高数量和质量,只有一个办法是靠谱的:自己拼命进步。我能结识很多靠谱的创始人,并且能长期保持交往的重要原因在于,大家都觉得刻意腾出一个时间跟我一块儿吃个饭扯扯淡,不仅有意思,而且常常有意外收获——并且发现大家在共同进步,这其实是一件特别容易上瘾的事情,不是吗?

当然,还有另外一个诀窍:

事先声明自己并不一定能帮上忙,但一定尽力。

没有人不讨厌那种整天拍胸脯不干实事儿的人,你也很讨厌那种人对吧?那自己就不要成为那种人。说清楚自己不一定能帮上忙,这不仅不丢人,更是一种建立信誉的正确方式。

另外,很多业余投资人喜欢参与决策,这是无知的表现:

你行你上啊?

创业是复杂的、创业是艰辛的、创业是非常规的,创业是当事人的拼搏。帮不上忙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帮倒忙,添乱还不自知。

作为投资者,如果帮不上忙,就什么都别做,做个静默的投资者可能是最佳策略。

不熟不投对不对?

我个人认为这不仅是对的,对个人投资者或者业余投资者来说,这是颇具洞见的原则。

有些创始人可以一路只靠自己走向成功,这很厉害,也很令人敬佩。而一旦创始人需要投资,而你想成为他的投资人,你就必须关注他的人品他的价值观

如果对方不是熟人,人品也好,价值观也罢,其实是很难判断的——因为这些都是很底层的东西,不到关键时刻真的显现不出来。而见证关键时刻,只能通过长期耐心的观察。

其实,“不熟不投”这个原则,很需要实力才能够实践

你的熟人里要有足够多的、足够靠谱的人值得投资——且他们愿意接受你的投资。

大多数业余投资者身边的人并不足够多,也不足够优秀、靠谱……更为关键的是,大多数业余投资人并没有像雷军那样的领袖地位,所以,即便想“凑份子”也可能不见得有机会。

投资圈可能是世界上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圈子——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根本原因就在于此。

早期项目股权投资,其实常常并没有所谓的尽职调查(Due Diligence),因为其实没有什么数据可看。于是,大多数的衡量和判断都集中在创始人的品质上。

一个不得已的办法是想办法调动二度人脉去了解——这很花时间,却也是个无法省去的成本。连这个都不做,那所谓的投资就真的变成纯粹赌博了。

自己做功课的时候,有几个需要注意的点:

  1. 来自两度人脉的观察已经非常模糊但还不得不用,而来自三度人脉的观察则完全没有意义。
  2. 向二度人脉求助的时候,不要让对方帮你做判断,尽量让对方多讲“事实”(facts),而非“看法”(opinions)。如何判断某个陈述是事实抑或是看法,那就是你的基本素养了。
  3. 记住,这些都只是辅助,无法构成最终判断。你还是得跟当事人有足够深入的交流供你做最终的判断。

网络时代,每个人都在网上留有大量的痕迹,作为投资人,当然要想办法去留意。每个人看重的品质不同,所以很难有太多的普适建议,但有一条值得注意:

不要投资那些喜欢公开撕逼的人。

他们很麻烦,不值得为了那点可能的收益给自己找那些麻烦。

这有点像什么呢?那些在与前任分手之后公开历数前任种种不是的,常常自己并不是什么好东西——因为他们必须通过这样的手段才能证明自己是个好东西。这种人不大可能专心做事的,他们更在乎的是如何装逼……

还有一条也需要注意:

不要投资那些背后搞小动作的人。

他们特别麻烦,因为他们是演技派——你懂的。

这里最大的陷阱是,业余投资人常常害怕“错过机会”而“一咬牙就投了”——结局通常不会好。

其实,有个朴素的建议,无论在哪里都永远适用:

不是我的,我就不要了总可以吧?

多观察,你就会发现这么简单的事儿很少有人做到。刚开始你会以为这是因为人们贪,后来你会认为这是因为人们怕,最终你会明白其实只不过是因为绝大多数人傻,想不明白而已。

另外一个比较靠谱的脱离人脉的投资方式是参与股权众筹,不过,现在国内外的股权众筹平台,都缺乏一个创始人的“推荐人”制度——就好像申请名校、或者申请某个重要职位的时候,申请者要提交靠谱推荐人的推荐信一样。推荐人是要冒一定的名誉风险的,这种制度虽然不能提供决定性的依据,但实际上却有相当的重要性。我相信早晚每个平台或者社区都会想办法提供这种制度约束——这是风控的重要需求。

未完待续……

相关阅读: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大健康日志】是Fit&Health 研究小组的一档固定栏目,将每周接触到的部分项目以 ProductNote 形式展示出来,从健身运动、户外极限到医疗服务、医生社交、药品服务等应有尽有。

2015-08-17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