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和尚眼里的“中国特色”:为什么我们在国内很少看到国外的项目?

Retric·2015-08-21 09:15
信息不对称造成交流的隔断和空白,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没有人敢轻易的踏上另一块完全陌生的土地。
项目
未融资福建省2022-01
简介
我要联系

Image title

一支身份特殊的创业团队

“我们是在加拿大长大,然后在那读的大学。”

说这话的是此时坐在我和同事Leon对面一位身份有点特殊的创业者——Christian Yan。他是Nanoleaf团队的联合创始人兼COO,旁边还坐着他的另一位同事Johnny Wu,所属职位是业务总监。

说他身份有点特殊是因为,Christian和Johnny是两名加拿大的CBC,他们不算纯海外团队,两人都会说一些普通话,但在加拿大的成长背景让这两位华人在交流过程中不时还需要夹杂几个英语单词做辅助。在中国创业圈里,Nanoleaf算是半个洋和尚吧。

“我们公司还有两名联合创始人分别是Tomas Rodinger和Gimmy Chu。之前我们一起读的多伦多大学,在大学里我们三个人碰到,然后发现彼此对绿色科技都蛮热忱的”,Christian调整了下坐姿,接着讲诉他们的故事,“大学毕业后,我们三个各自都有了工作,但工作了一段时间发现,这种每天…就是suit&tie的生活,还是不太适合我们,所以最后按耐不住一起创了业。”

从走进36氪开始,Christian和Johnny两人,无论是外表还是说话的气质,都和国内本土典型的创业者不太一样,他们给人一种强烈的、刚从海外归来的年轻华人的感觉。

起初这个充满海外气质的团队只是在Kickstarter上发布了两款产品。2013年12月,他们拿到了李嘉诚维港基金的投资。14年9月又获得了Burch Creative Capital investment的投资。在加拿大多伦多之外,Nanoleaf也在香港和深圳成立了办公室。

在国内找一个合适的合作伙伴不容易

“我们现在打算进入中国市场,特别希望能在国内找到一个好的合作伙伴。并不只是那种投资。钱这方面我们倒是不缺,主要是想找那种战略意义上能给予帮助的。”

讲完创业的经历,Christian把他们现在遇到的问题抛给了我和Leon。

“战略意义上的?”leon摸了摸胡子,问。

“对,哪怕这个合作伙伴是需要成为我们的real share holder的,也没关系,我们不介意。只要对方不去干涉Nanolea真正的内核价值。我们都OK的。”Christian很大方的说。

“那有什么大概的参考标准吗,比如像小米这样的?”leon试探性的问。

“oh,小米 Maybe is the worst one。”Christian说。

“为什么小米是the worst one?”leon和我都笑了。

“因为我们之前自己想过,小米在国内虽然有很多的资源,但这家公司可能比较习惯去control自己手底下的公司,甚至会直接提出收购啊什么的,所以我们觉得小米不合适。”Christian非常认真的说。

“这样的话,我倒是同意你的看法。你们还有其他人选吗?”leon问。

“你觉得360怎么样?之前有人向我们推荐360。”Christian说。

听到360这个名字后,leon转头对我笑了一下,然后认真的看着Christian说:“no,360 is not a good partner。”

“oh,你是第三个跟我这样说的。之前我们问过几个业内人士,有两个也说360不是一个good partner。为什么呢?”Christian问。

“360,包括BAT啊这些大公司,他们在硬件这块都不太靠谱”,leon想了想说,“之前我大概看了两三年的硬件吧,BAT在硬件方面都有点跟风,什么热就跟着搞一搞,但最后也什么东西都没出来。360在硬件领域算是里面这些还好的了,像百度的话常常就一股鸡血的成立个项目,然后就没有然后了,悄无声息的流产。”

“对,而且360这家公司怎么说,老周这人其实也蛮强势的。”我补充道。

“这样看BAT是不太合适”,Christian若有所思的说,“我们之前还跟京东聊过,不过京东可能就主要是一个电商的渠道了。”

“京东…做一个销售渠道还行吧。不过我觉得京东这个平台跟你们产品的气质不太符合啊。京东更多的是大众消费者追求性价比买的那种东西,和Nanoleaf这种带着强烈极客气质的产品,调性其实不太一样。”leon说。

“嗯。这倒也是个问题。”Christian皱了皱眉头。

“你们有考虑过一些相对小众、但是气质比较相符的那种平台吗,比如像什么值得买这种?”leon给了个建议。

“sorry,什么?什么值得来着?”Christian不明就里。

“叫什么值得买,是一个国内的电商平台,做的体量当然没有京东那么大,但我觉得跟你们产品气质比较合。”leon说着打开电脑,给Christian和Johnny看了看这个产品。

“oh,它是一个review website?”Christian看着屏幕问道。

“对,类似的平台还有这个”,leon说着又打开一个网站,“还有,像小红书这样的跨境电商你们有考虑过吗?”

“小红薯?”

“叫小红书,现在年轻人很喜欢的一个平台。不过这个是移动端的应用,PC可能看不了。”

“这些我们都不知道”,Christian说,“这其实也是我们来36氪的一个目的,你们毕竟对国内的市场会熟悉很多,这些东西我们之前真的都不了解,也找不到人了解。”

“我觉得你们如果想进入中国市场,还是需要找一个中国通。之前Uber能进中国,也是因为他在上海有一个在国内市场征战过十几年的人帮他负责很多的事情,不然也很难进来。中国无论是政策还是人情这方面的东西,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学会的。”

“对,我们想在国内找一个合作伙伴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在中国落地的荒诞经历

“这么聊着,其实我挺想跟你们探讨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海外很多很好的项目,在国内都很少能见到呢?”leon若有所思的问。

“海外团队要走进中国还是挺难的吧”,Christian说,“拿我们自己来说,我们已经不算是老外团队了,我们团队有一半的人会说中文,之前拿到维港的投资,他们也帮我们在国内市场铺过桥,但对我们来说,要了解国内的情况还是没什么渠道。就更不用说那些纯海外的项目和团队了。之前我有一个朋友,也是在加拿大那边,他做了一个项目,把中国作为first market,但他也不知道怎么去推进,无从下手。”

“海外团队对于中国的办事风格也很难适应吧”,此前比较沉默的Johnny对这个话题似乎深有感触,“在这里我去办一件事情,需要先填一堆材料,然后去找某一个部门签字盖章,那个部门签完说还要去找另一个部门继续盖章,然后那个部门又跟这个部门完全没关系,在另一个很远的地方。好不容易去了,那里的人又会说现在这个时间不是工作时间,你下午两点半之后再来吧。”

“约了人三点见面谈事,然后中途来一个什么VIP插队,又要我继续等。之前明明不是定的3点的appointment吗?为什么还要继续等呢?”Johnny继续吐槽,一边指着自己的手表,演给我们看。

Image title

这类“中国特色”对于我和leon来说早就见怪不怪。看着Johnny吐槽,我们都笑了。

“那你们之前在国内有推进一些动作吗?”leon恢复严肃的神色问道。

“之前我认识了一个中国政府机构那边的人,他们有一个部门很热心,想要把海外那些好项目引入中国,增进交流,就办了一次五座城市的路演,从维港这边联系到一些海外优质项目,最后我们也去了。”

“这个路演办下来还是挺费钱的,但政府这边的人全部都包了。维港那边,因为人很少,也是做一些简单的介绍而已,没有出钱,每个项目和团队也都一分钱没花,就不说那些机票酒店什么的,反正全部活动所有的花费都是他们在cover。”

“但这个活动完整跑下来之后,其实没什么效果。很多海外的项目到了一座城市就上去讲,讲他们的项目和技术,底下的人都很感兴趣,欢呼叫好啊,但最后活动办完了,这个部门的人问说,这些海外的项目在国内市场有进展吗,也没有。活动办完了,有的团队就直接走了,就是做了一场PR,也没有在中国留下一个办事处或者办公室。一个做高科技食品的,本来说要和武汉那边的超市合作,放他们的汉堡出来卖,但我们去看了,最后也根本没有合作。”

“我们这边也没能具体去推进一些事情。活动主办方在结束时叫我们去帮武汉一个政府的大楼装Nanoleaf的灯泡,想让别人看了这个活动说,李嘉诚投资的灯泡也真的在政府大楼里用上了blabla,就是他们自己内部其实也有一个KPI那样的东西,有一个考核任务的。”

“这种其实我们也理解。只是觉得,大家合力去办这么一次活动不容易,但最后效果很差,挺遗憾的。”

听了Christian讲诉的这段有点荒诞的经历,我和leon都陷入了深思。

困难究竟在哪?

“你们觉得,海外的项目走进中国最大的困难是什么?”leon认真的问。

“这其实不是说有一个特别巨大的困难摆在那里这样,是中间有很多很小的事情都需要有第三方的人去做bridge,进行连接。”

“最大的困难或许不存在,但各个方面都有无数的小困难。比如媒体是一方面,像36氪就可以做这方面的bridge。但除了媒体,还有其他很多方面,比如政策、商务合作等等。这些都需要有bridge。”Christian说。

“维港之前投的一些项目我们个人都还挺喜欢的,比如那两家高科技食品公司。这些项目36氪也很想建立联系,但我们其实也没什么特别好的渠道和方法”,leon摊了摊手,“国内项目要走向海外,碰到的困难应该也和这个类似。”

“对”,Christian想了想说,“国内的项目到了国外,就跟老外进了中国一样。你心里没有底,不知道怎么做。很多海外团队要进中国,他们心里第一反应是恐惧。因为未知。”

Image title

“这个问题,你们觉得有什么好的解决方案吗?”leon问。

“我觉得香港可能是个不错的连接。香港那边熟悉一些国内的市场,同时又有足够的海外渠道。之前我有很多海外的创业朋友想进中国,我都会跟他们说一句话——if you want to come to China, land in hongkong。”Christian说。

“真的,我觉得香港很适合。像36氪,如果想去更多的接触海外的项目,你们自己在北京已经发展很好了,对国内市场有足够的了解,可以在香港设一个办事处,在那多建立一些连接海外的渠道。香港那边对大陆的了解,当然还是比不了北京,但是通过北京连接香港、香港再连接海外,相比于从北京直接连接海外,或许会轻松一点。”

……

后记:

在采访过程中,Christian多次站起身来,想把氪星人办公室里那些“Ugly”的LED灯泡换成nanoleaf,据说这是他的职业习惯。

我和leon挺喜欢和这样充满热忱的创业者进行交流,Christian则评价我们比较“direct”,“no bullshit”,是更符合他们交流习惯的群体

而在这场对话结束后,原本抱着帮助nanoleaf了解国内市场心态的我们,最后也从nanoleaf身上获得很多有价值的海外方面的信息。

36氪一直想做的事情是尽可能多的连接创业生态圈的一切。海外项目我们也一直都在远程关注。但在目前这个环境下,中外创业生态之间的联系,或许比你我想象中的都要差劲一些。信息不对称造成交流的隔断和空白。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没有人敢轻易地踏上另一块完全陌生的土地。

关于“海外项目走进中国”和“国内项目走向海外”这两个话题,你又有什么心得和体会呢?欢迎一起交流,suxiaoqiang@36kr.com。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报道的项目

项目
我要联系
简介

下一篇

那些行业适合做B2B平台?盈利模式以及利润空间又怎样?

2015-08-21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