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牛,技术专家版本的“在行”,但to B

Michael·2015-09-20 22:08
极牛的创始人受在行启发,做了一款让技术专家在业余时间共享实践经验的应用。

极牛的创始人受在行启发,做了一款让技术专家在业余时间共享实践经验的应用。与在行2C不同,极牛针对的是创业公司。

这些创业公司通常都有了自己的技术人员,但却遇到一些难点搞不定或者连大方向都搞错了却浑然不知的问题,他们很需要一个技术专家帮他们度过难关。另外这些公司可不仅仅指初创公司,从初创到D轮都会包含。

这里说明一下,技术专家和普通技术大牛还不一样,技术专家更加稀缺、经验更加丰富。极牛CEO吴际超解释说,只有一部分C、D轮公司冲上市的过程中,才会磨练出一小部分技术专家。具体说到技术专家如何磨练出来的,吴际超举例说,比如微博冲上市的阶段就经历了用户数量翻很多倍的过程,这过程会遇到了各种技术挑战,这就好像一辆车开到150公里了要换轮胎,这些技术专家经历过这个过程,几乎把互联网技术领域里的坑走了一个遍。

说起对技术专家指点的需要,极牛联合创始人彭超说深有体会,他说:“极牛是我创业的第三个项目了,上个项目找了个算是挺牛的技术合伙人,但我们在一个技术上前后折腾了半年,最后才发现那个方向就是错误的,如果一开始就有一个专家告诉我,这个事儿做不了,能让我省掉半年的试错时间,我给多少钱都愿意。”创业公司喜欢在一个技术上钻牛角尖,这时如果他们知道他们正攻克的难题百度研究院还没搞定,团队这点兵力再搞下去必死无疑,会让他们少走很多弯路。

而对于专家而言,他们也有帮助创业者的意愿,有些甚至还想出来创业,但他们看不准商业模式,又很难拉得下面子去面试,如果是以技术入股的形式(如天使CTO),他们又会特别挑项目,也难以帮助大多数的创业公司,但是如果是以共享经验的方式,他们就很乐意,吴际超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是:“虽然我不想下海,但是我很想打开一个窗口看看海是什么样子。”

极牛就基于这两方面,建立了一个O2O+C2C的线下约谈平台。在流程上与在行大体一致,是一套细到咖啡谁来买单的标准化流程。但在流程上极牛比在行多了一个企业端悬赏的功能,具体就是把自己的问题描述清楚,让有兴趣的专家毛遂自荐。为了便于分类,极牛把企业端需求分为三类:针对技术方案设计的“方案定制”,针对具体技术的“技术问诊”,针对技术管理问题的“技术教练”。

Image title

另外与在行的一两个小时的经验分享不同的是,极牛上的专家更多的是给出一个比较深度的方案,甚至需要专家组团共同解决。比如极牛会组织3~5个专家给一个初创企业做技术问题的诊断,然后给出一个专家意见,再根据专家意见和企业协商进一步计划。当然收费会比在行平均水平更高,时间周期也会更长。目前专家定价由专家自定,可以协调,但初期极牛建议在1000元以下。

另外因为极牛CEO是原新浪微博通讯平台研发主管,本身就是专家级的,所以找其它专家入驻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总体来说,极牛上的专家水平很高,已有新浪SAE负责人丛磊、前百度大数据平台技术负责人桑文锋和懒投资技术副总裁马劲等入驻。专家入驻进来,也可以通过用户评价累积数据,建立个人品牌,提升圈子内知名度。所以也不用担心专家在平台粘性的问题。

目前团队10人,三位创始人除CEO吴际超之外,还有两位联合创始人,一位是彭超,InfoQ中文站前主编,一位是李源,是前新浪微博通讯平台技术专家。上线一周,已注册用户500人,于一月前获得集结号数百万天使投资。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在国外,由于生活水平较高而且个人时间相对充裕,社区里居民之间的交流就十分频繁。

2015-09-20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