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竞赛又回来了,这一次可能是创业公司【WE 2015】

石亚琼36氪@123·2015-11-08 00:37
新一轮的“太空竞赛”来了,中国创业者你们在哪里?

Image title

在中国,知道Satellogic 这家公司的人一定不多,即使腾讯今年投资过它。

这也难怪,Satellogic总部位于阿根廷,而非创投中心美国;创业项目是卫星相关,既不是看得见的风口,也不接地气;到现在只发射了三颗卫星,日常可供PR的素材应该不多;创始人Emiliano Kargieman(他习惯被成为EK)此前一直做软件,肯定比不上Bill Gates这样的大佬(Bill Gates曾创办过Teledesic,2002年以破产告终)。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关注这家公司。毕竟,在这一轮创业公司的“太空竞赛”里,他们已经早早地开跑了。

Image title

(注:上图为Satellogic创始人Emiliano Kargieman)

Satellogic想打造一个近地轨道卫星网络,包含300颗卫星,客户可以廉价获取实时地球影像数据资料。而在以往,这些数据价格昂贵,只有大公司才能负担得起。

这个听起来有点宏大的创业计划,自2010年就开始落地。目前取得了些小进展,2013年4月、2013年11月、2014年6月,Satellogic已经成功发射了三颗卫星,证明了这个计划的可行性。

EK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表示,明年4月,他们将使用中国的长征火箭,将16颗卫星运载到太空;未来一段时间内,将增加到300颗卫星,真正实现“卫星网络”,对地球进行实时的监测。

Image title

看到这里,估计很多人又会犯嘀咕。“造卫星?这个是不是有点难?”。这种错觉,其实来自于我们的“主观经验”。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内,发射卫星都是来自于政府意志,或者政府和大财团支持,造价贵,研发周期长,往往还兴师动众。

在EK看来,这个还真不难。用他的话说,“现在这就像是做手机一样”,技术已经很成熟,而且还不会危及人身安全,只要你愿意承担造卫星失败这一个损失。

这些年卫星制造的技术一直不断成熟。有人曾调研过Satellogic的竞争对手Skybox和PlanetLabs,他们制造卫星使用的技术中包括了:手机的无线发射组件、医疗设备的处理器、电影拍摄的摄像机、已经互联网的开源硬件,技术成熟,且不难取得。再加上,最近几年还出现了Pumpkin这样专门销售微型卫星组件的公司,制造的门槛与成本不断降低。

反而,真正的难点是规模化生产廉价的卫星并打造卫星网络。EK很聪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一是把卫星的体积和重量做小,小到只有几公斤,航天器一次就可以运载多个卫星;二是把卫星的生命周期缩短到只有三年,这样就可以实时更新自己的技术。此外,当卫星的密度足够大时,EK还可以减少地面基站的数量,节约成本。

当然了,你可能和我一样,脑补了一堆发射卫星需要审批的手续。然后这些并不存在。 国际上,对卫星只有通信频段的使用要求。只要发射卫星后,在联合国备案即可。这种宽松的审核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这些创业公司的热情。

Image title

其实,这并不是EK的第一次创业。此前,他创办过安全公司Core Security,也曾创办过风险投资公司Aconcagua Ventures。

面对这样一个创业者,我会很想知道,他为何会想要在卫星相关领域创业,这可是和他之前的经历相去甚远。

EK把原因归结到机缘巧合。2010年,他思考人类接下来20-25年面临的大问题——不久的将来地球人口将达到100亿人,能源、水、食物、基础设施等问题都随之而来。然而,从政府到公司在做决策时,往往依赖自己有限的知识。

因此,他希望能够建立一个全球性的传感器的网络,实时监测地球信息,使各方的决策都有所依据。

这种多纬度信息网络的思路,近年来日益受到重视。新“太空竞赛”的参赛者越来越多,除了Satellogic、Skybox和PlanetLabs这些卫星图像提供商,Orbital Insight、Descartes Labs、Spire这些卫星数据服务商,O3b Networks、OneWeb这些卫星联网服务提供商,也出现了Google、高通、维珍、腾讯、360等大公司投资人的身影。

也许在未来,随着Space X 这些太空运载服务的廉价化,你还会看到更多的参赛选手,以及一个更拥挤的太空。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据统计,中国历史上有8次IPO暂停及重启,有超过4次暂停IPO目的是为了救市。

2015-11-08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