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过剩”其实是个伪命题,用“生产错误”来称呼它或许更合适

36氪的朋友们·2015-11-17 17:16
“生产过剩”其实是个伪命题

编者按: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菁城子”(jingchengzi86),作者陈兴杰。这篇文章认为“生产过剩”是一个伪命题,所谓的“生产过剩”其实是“生产错误”,裁撤、减薪、压缩成本,这是企业家在止损,因此政府要做的不应该是加大投资,而应该是给企业减税减压,放松管制,让市场自行修复。

经济学家樊纲在深圳发表演讲,称中国经济产能过剩,通货紧缩严重。从市面看确实如此,煤炭价一跌再跌,库存依然许多;钢铁跌成白菜价,需求仍然有限。中国消耗了世界上最多的铜,需求一减,国际铜价跟着大跌,产铜国也发愁滞销。看起来,生产过剩到处蔓延。

真有生产过剩这回事?人类生产手段稀缺,需求欲望却是无限,怎么会过剩呢?钢铁太多,不妨多盖高楼多架桥,粮食吃不完可以酿酒,加工成各种食品,这世界还有很多穷人。可见,生产过剩这词具有很大的误导性,它仅仅指商品卖不出去。原因也简单:生产者对市场预判错误,导致产出不符合需求。企业不肯降价甚至白送,是因为收益不抵成本,它们生怕亏损,怕被清出市场。他们一面降价,一面苦苦地难持。

没有什么生产过剩,仅仅是生产错误。在市场经济中,生产错误是常见的事情,如果一家企业持续地生产错误,它就会被清出。在任何行业,必是一些企业家预判正确,有的企业家失误。为什么特定时期,在一些行业,甚至许多行业,企业家普遍陷入盲目生产呢?观察经济形势,这些行业基本处在上游。它们的产品距离我们现实需求,还有一条长长的产业链。为什么普遍生产错误发生在这里呢?

传统经济学在这里就陷入解释谬误。他们说是“需求不足”,人们不愿花钱。市场上资金紧张,用专业话语说就是通货紧缩。凯恩斯主义者提议政府出台刺激政策,就像樊纲说的,“紧急情况下,动用一些行政手段也是必要的。经济过冷,政府该做的事情也要理直气壮去做。”凯恩斯甚至说过,政府大可组织民众挖沟,只要让人们有工作就是好事,至于挖沟这事是否值当,倒不太重要。相比而言,樊纲鼓励政府投资还不算太离谱。

经济危机的成因,最值得听取的是奥地利经济学派的意见。奥地利学派说,能让企业家陷入普遍生产错误的东西,只有货币。政府垄断货币,并且倾向发动通胀,尤其特殊时期(如2008年金融危机),开闸放水很常见。新增货币不是均匀洒播,而是通过政府项目和银行信贷,缓缓流入市场。通胀初期,经济一派热火朝天,各行业发现贷款利息很低,赚钱非常容易,各种工程项目上马,基础建设的材料需求很大。这刺激了上游产业,它们扩张产能,大量生产。价格不断上涨,订单还是不断飘来,老板赚到大钱,员工收入也不断上涨。通胀初期,上游产品价格节节上涨,生意火爆,相对应的生产成本也逐渐上涨起来。

通胀有其代价。新增货币在市场流通,推动物价涟漪般的上涨。底层民众和工薪阶层最为不利,物价上涨通常赶在收入增加之前。政府不会放任物价持续上涨。一旦信贷收紧,贷款不再轻易得到,危机就暴露出来了。民众饱受物价上涨之苦,消费力没有提升,企业的生产成本却早已涨价。很多企业家原以为能赚钱的生意,举步维艰。于是,他们开始经历艰难的调整。最首要的做法,就是停止投资,不放任错误扩大。

比起下游万千产业,上游行业通常狭窄,无非几个资源性和能源性产业。下游需求普遍减少,上游自然变得“过剩”。几年前招的员工大量裁掉,上涨的工资压缩,很多矿井歇工,生产线停止,呈现在市面就是卖不掉的产品——也就是所谓“生产过剩”。

请注意,经济周期后半段的萧条局面是市场自我的修复过程。生产错误从一开始就已决定,危机呈现,只是错误暴露出来。到处是裁撤,减薪,压缩成本,这是企业家在止损,同时将节省出的资源投向正确渠道。这个过程是痛苦并且必要的。政府不应该像樊纲所说的那样,继续加大投资。政府投资效率通常低下,并且以通胀和物价上涨为代价,短期起色只不过让危机后延。正确做法是收紧货币口子,给企业减税减压,放松管制,让市场自行修复。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在政府干预下演变成漫长的大萧条,经济学家罗斯巴德对此早有论述,希望中国不要重蹈覆辙。

+1
1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网格边缘Volt-VAR控制解决方案提供商Varentec,近日宣布获得一轮1300万美元的C轮融资,由 3M New Ventures领投,比尔盖茨和Khosla Ventures跟投。

2015-11-17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