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年“突袭”爱康,我想还有些深层原因

刘涌·2015-11-30 14:34
在十一月二十九号晚上看到美年大健康向爱康国宾发出私有化要约后,恐怕与很多围观人士的第一反应一样,我想知道为什么。

在十一月二十九号晚上看到美年大健康向爱康国宾发出私有化要约后,恐怕与很多围观人士的第一反应一样,我想知道为什么。今年在互联网领域已经发生了很多起合并,但大都以“夫妻双双把家还”的结局收场。岂料,这场有可能改变体检行业格局的合并案,却是以互撕开场的。

爱康国宾的创始人张黎刚在当晚的回应中给出的定性是,美年大健康在“恶意的竞争”、“不正当的竞争”。第二天上午事件进一步发酵,美年大健康董事长俞熔说这是一次“绝对需要超越一般竞争格局的选择”。俞熔随后就合并拿出了一系列“高瞻远瞩”的语词:国家公共卫生和医疗改革受益匪浅,杜绝无序无底线的价格竞争,股东价值难以估计的提升,超级公司的自豪感等。

与张黎刚略带个人情绪的回应相比,俞熔的高格调至少在这一回合里占了上风。其实,从俞熔的回应中,我们也看到,美年大健康发出要约这一举措确实也是有备而来。俞熔的原话是,“其实早在爱康国宾的私有化决定提出之前,我们就主动和爱康的管理层沟通。”而这至少已经是两个月以前。

既然是有备而来,既然是一场会深刻影响体检行业格局的“相爱相撕”,我们就非常有必要进一步思考这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尤其是作为主动发出要约的美年大健康,俞熔一系列高格调背后的逻辑究竟是什么?

1、俞熔2015年的关键词:数据、入口

抛开“阴谋论”的思考模式,俞熔要做这样一次并购一定有业务趋势上的判断。那么关于体检行业的现状和未来,关于极速变迁的医疗健康产业,俞熔是怎么想的?

好在俞熔是个蛮open的企业家,在过去一年中,他在大大小小的场合做了不少演讲。我整理了其中的能够收集到演讲内容的七次,分别是在2014年12月,2015年4月、5月、8月、9月和11月(两次)。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在过去一年当中,俞熔所思考的问题是一以贯之的,这就是数据和入口。

俞熔很早就开始强调,健康大数据在预测未来以及在个性化健康管理方面核心价值。而这一点其实是体检机构在疾病预防领域所要发挥的核心价值。看到了健康大数据的重要价值之后,显然一个问题就是数据从哪里来?

体检本身就是数据来源的入口。“健康体检不仅是健康管理的前端入口,也是获取信息、了解发现问题的最基本的入口。”这是俞熔的判断。也就意味着,体检网络能够覆盖到多少人,这个数据积累的量就可能有多大。而按照俞熔自己提供的数据,目前美年大健康每年服务的人群是在千万级别。

无法判断其中有价值的数据究竟有多少,但这个量级显然还非常小。两个层面的数据:1、海通证券的研究,美年大健康、爱康国宾和慈铭体检三家的市场集中度仅为2%;2、俞熔自己的数据,2014年中国有3亿参加了体检,只占了人口20%,而在发达国家体检人均占到80%。

所以,尽可能扩大体检机构所能够覆盖的人群,不仅仅是业务扩张所带来的价值,从俞熔所思考的数据与入口来讲,这可能也是不可避免的一步。

2、美年大健康成长史:并购,然后快速扩张

美年大健康要约爱康国宾,之所以引起超乎寻常的关注关键是在于,他们年初刚刚与体检三巨头之一的慈铭合并。体检行业“三足鼎立”转瞬之间就要变成“一家独大”,这自然要引起舆论的高度关注。

但实际上,如果我们回溯中国体检行业的成长史就可以看到,这基本上就是一部并购史。比如美年大健康要并购的爱康国宾,早年就是由爱康和国宾两家合并而来。而慈铭体检也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并购了北京佰众3家体检中心和深圳我佳8家体检中心。并购的内在逻辑也很简单,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覆盖最多的人群。

俞熔同样深谙这个道理。

2011年,俞熔遇到大健康体检董事长郭美玲,双方沟通后发现,除了成都市场,双方在全国各地的体检中心分布都没有重合之处。于是,半年后两家合并,门店数量从不到20家迅速扩大至超过50家,体检中心得以覆盖北京、上海、广州等30多个主要城市。

2015年初,同样的戏码,在美年大健康与慈铭体检之间上演。在投资机构频频导演合并大戏的背景下,俞熔还特意强调,这次合并90%是创始人的意愿走在一起的。两家合并后业务上形成了互补,慈铭体检更加侧重于筛查、基于体检人群的解决方案,注重的是解决方案的端口。美年大健康会更注重于基于疾病风险评估的健康管理等。

现在,俞熔又来了,大概逻辑还是不大会变:并购,然后快速扩张。 

3、体检行业:未曾绽放,就要枯萎?

曾经,体检是个非常受资本追捧的行业。一片空白、潜力巨大,怎么想都有挣不完的钱。但是“bang”的一声,互联网医疗来了。虽然这不是两个直接竞争的行业,但是从二者的内在逻辑上,互联网医疗的崛起,其实是建立在瓦解体检行业的基础之上的。

当然,中国要去体检的人肯定会不断增长,即便增长不到80%,但翻倍到40%依然也是个巨大的成长空间。但问题是,体检就一定要去体检机构吗?尤其是互联网医疗崛起后,更是给了这个问题一个响亮的否定。

由于医疗服务的不可替代性,实际上,互联网医疗能够做的更多是健康管理,包括疾病预防。而且配合智能硬件的发展,互联网医疗更有着体检机构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因为互联网医疗依靠智能硬件所能够监测到的数据是连续性,相比体检机构只能在一个时点获得的点状数据,连续性数据显然更加准确,开发价值也更大。

当然,体检机构也并非没有反击余地,比如美年大健康正在做快速扩张、增大数据入口。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加重医疗服务的能力,延伸体检机构的服务链条,向更粘性、刚性的医疗方向延伸。但如果体检机构这样做,无疑会面对更强大的对手:公立医院。双方要争夺患者、争夺医疗资源,这对体检机构而言将是极重的发展模式。

那么,体检机构,前途在哪儿?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高端游戏PC这个事情,逃不开灯和信仰。

2015-11-30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