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对“平台+个人”的理解

36氪的朋友们·2016-02-01 10:43
组织平台化,不是说一句 “公司已死,个体永生” 这样的噱头就能了事的。

编者按:这篇文章是关于组织未来形态的讨论。平台化是当前很多公司转型的方向,但大多数公司只是在语义上将“公司”变成了“平台”而已。针对这一现状,作者提出了质疑,并就公司与个人的关系,以及平台化的本质展开探讨。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管理学人(guanlixueren),作者郝亚洲。

我的好朋友丛龙峰博士今天在朋友圈说:

“说句得罪人的话,我不太认同‘平台+个人’的模式,没那么简单。就像我振臂一呼,来了一堆厨子,但都是西红柿炒鸡蛋的水平,有啥用?任何一个有竞争力的模式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付出时间和心血,才能把团队拉扯大。德鲁克说,把知识分子组织起来是一个世界级难题,好像我们都忘了,就像一个一流水准的乐团是需要长期的训练和磨合的。但那和平台模式没啥关系。不过,‘快闪模式’肯定会越来越多,就像这个社会也越来越开放了,但小姐和妻子是两码事。”

这句话深得我心。

龙峰的这番感慨,来自于最近在朋友圈传播的《从“公司+雇员”到“平台+个人”》。此文作者是阿里研究院的宋斐。我和他有过一面之缘,还是很多年前做杂志的时候,在雅虎中国办了一期“北大圆桌”。

关于组织未来形态的讨论,也就这一两年的光景,在微信碎片化阅读的催促下,基本也可以算是如汗牛充栋了。大家的观点似乎是一致的,做平台!做平台!做平台!

这是一种极为可怕的理论热情,因为如果仅仅在语义上用“平台”取代“公司”的话,只会出现两种情况:该变革的不变革,不该变革的瞎特么变革。

组织何时平台化,是一个战略问题,而平台的要义也绝不是让“个体”进来就算完事。如果在这个所谓平台上,个体之间无法形成生态能力,反而会真的因为失控而失控。

很多人都说,“失控”啦,“失控”啦。KK提出“失控”的命题是建立在提升控制效率的基础之上。大家知道百人开飞机的那个故事,以此来佐证没有了控制一样可以飞行。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后续的故事呢?当把人群加大到上千人甚至上万人的时候,飞机就真的“失控”了。这个案例在KK的书里可以找到。

组织平台化,不是说一句“公司已死,个体永生”这样的噱头就能了事的。这里面涉及两个要素:时机和机制。

我前几天,在学校听了廖建文教授的创新课,颇受启发。他讲到了“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道理。组织什么时候做价值链的纵向一体化,什么时候做模块化,这取决于产业成熟度。

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是分步骤的,它对各个产业的也影响力也是呈现出涟漪状态。

趋势是趋势,当下是当下。

平台化的前提是信息化。信息化解决的不仅仅是企业流程问题,而是对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安琪酵母这家公司的管理机制的确立正是建立在信息系统引进之后。甚至我在采访安琪酵母的董事长俞学锋时,问他如何理解互联网?他直言,其实就是信息化。

如果沿着这条路径继续探讨下去,就要明确“信息”在这个时代具有怎样特殊的含义。

知识底层逻辑是信息,但是信息的形态早已发生了变化。戴维﹒温伯格在《知识的边界》中提出了“知识的网络化(the networking of the knowledge)”的概念。传统意义上的知识载体已经超负荷,包括我们的大脑。知识结构发生了变化,房间里最聪明的那个人就不再存在,而变成了“房间”本身,这个“房间”就是网络。温伯格的意思不是指网络的智能化,而是指知识已经和网络分不开。

网络化的知识的本质是比特,在这个阶段,企业要思考的是如何搭建一个无比聪明的“房间”。“房间”的功能是成为知识生产和流动的生态圈。

我们从知识的角度来看,“个人”是不存在的,“公司”和“个人”这种分类也不应该存在。以往,我们会认为“人”是知识的主体,可是当“人”被网络化之后,知识的主体就变成了知识本身。这也是我眼中“工业人”和“知识人”的区别。

“知识人”可以是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人,也可以是一个公司法意义上的法人,形式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这个平台能否让“知识人”彼此共享,通过协作的力量产生更加高级的组织智慧。

再说一点。“平台”不是“生态”。斯坦福的埃森哈特教授在《边缘竞争》中有一个恢复草原的案例。如何在一个城市中恢复一百年前的草原生态?工程师们用了各种精确的方法都失败了。最后,大家才发现,搭建生态跟搭建楼房啥的根本不是一回事。它是一个完全生物化,完全不工业化的过程。

组织如果还是把眼光放在平台化上,所谓的“个人”最后依然难逃螺丝钉的命运。

有人会说,海尔不是在做平台吗?他们的创客不是个人吗?

如果这么问,那就真的不了解海尔。现在海尔基本度过了平台化的阶段,张瑞敏在几天前结束的内部创新大会上,正式提出了“生态圈”战略。“平台化”阶段之于海尔,意义在于组织内部的结构变革,当结构可以支持生态的时候,自然要出现进化的迹象。

“创客”也非个人,而是这个生态圈中的各种彼此依赖的“生物”。

更何况,海尔今天走到生态圈战略也非一蹴而就,更不是张瑞敏灵机一动,赶个潮流。我们可以将这一次的组织进化追溯到1998年的流程再造,海尔用了很长一段时间完成了信息化,在此基础之上演变出了人单合一,网络平台,生态圈等越来越高级的组织模式。

最后总结一句话:个人无法成为节点,平台即牢笼。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对Galaxy S7,你有什么期待?

2016-02-01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