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创投大机遇的背后,还有些绕不过去的挑战与难题

石亚琼36氪@123·2016-02-04 08:17
印钞机真的好造么?这是个问题。

在详细地分析了卫星创业公司涌现及其背后的原因后,我们打算继续分析下卫星创投的机遇与挑战。

卫星创投的机遇

先来说下为什么卫星创投有好的机会。

1、 这是一个超过2000亿美元的大市场

毫无疑问,卫星行业是一个巨大的市场。根据SIA(美国卫星产业协会)去年发布的数据,截止2014年,整个卫星行业市场规模已经超过2000亿美元。相比于2005年,增长了2.3倍,未来还将持续增长。

在细分的卫星服务业、卫星制造业、发射服务业和地面设备制造业四个领域中,仅卫星服务业的规模就已经超过了1200亿美元。

QQ20160203-1.png

2、这是一个不断增长的市场

卫星行业更像是供给驱动型的行业,供给充分后,价格降低,就会带动需求和使用。未来,这个行业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

以通信卫星为例,OneWeb、O3B Networks 等创业公司都是互联网巨头争抢的标的,背后的逻辑就是抢占新的网络入口。Google不仅是O3b最早的投资人之一,还投资了既做火箭又做卫星通信网络的SpaceX。作为中国版Google,百度CEO李彦宏早在2014年两会就提案,建议政府鼓励民营企业进入火箭、卫星发射等航天领域,醉翁之意自然不在酒。

以遥感卫星为例,基于卫星数据做决策分析,其可行性、有效性均已经被验证。Orbital Insight 、SpirePlanetiQWindward等创业公司的服务,均已经从政府客户拓展到商业客户。 Ardusat  、九天微星等公司,则计划向普通人开放卫星的使用权。更何况背后,还有Google、百度这些互联网地图提供商,为了提高导航完全舍得烧钱的汽车厂商……

QQ20160203-2.png

(注:上图为卫星市场规模)

3、卫星创业的技术门槛还在不断降低

卫星业发展至今,技术已比较成熟,创业公司不仅有部分可以参考借鉴的技术解决方案,也可以获得部分相关的技术支持。另一方面,诸如汽车、船舶等工业发展,技术提升,部分材料已经达到航天级别或是军工级别,使创业公司的产品价格更具竞争力。

以目前创业公司最看中的微小卫星为例,这些年制造的技术一直不断成熟。创业团队 NanoSatisfi 利用 Arduino 开发板,就做出了开源卫星项目 ArduSat ,拥有基本探测功能。再加上,最近几年还出现了 Pumpkin 这样专门销售微型卫星组件的公司,卫星制造门槛与成本不断降低。

此外,卫星上搭载的其他技术也已经比较成熟、简单。有人曾调研过  Skybox 和 PlanetLabs 等公司的产品。他们制造卫星使用的技术中包括了:手机的无线发射组件、医疗设备的处理器、电影拍摄的摄像机、已经互联网的开源硬件,技术成熟,且不难取得。

Satellogic 的创始人 EK 此前接受 36 氪采访时就表示,“现在这就像是做手机一样”,做卫星唯一的风险就在于 “你愿意承担造卫星失败造成的经济损失”。

4、政策不断放宽

航天行业研发周期长,前期投入高,没有政策的支持与鼓励,很难发展。军民融合、军用技术转民用,是全球范围内的趋势。

以美国为例,自冷战结束后,政府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出台相应的航天应用计划(在美国卫星属于航天应用领域),加速了卫星领域的商业化。一方面,税收政策上给予优惠,明确了从事航天活动可以免税,刺激民营公司投资;一方面,政策确立商业行为的合法化,保证民营公司的权利。

QQ20160203-3.png(注:图表来自《美国卫星遥感政策和法规体系及其作用》)

以美国遥感卫星,1992年美国通过《遥感政策法规》,颁发牌照,提出政府“优先购买商业数据”后,美国商业遥感市场蓬勃发展。2015年,奥巴马政府明确规定,外星采矿合法化,诸如Planetary Resources 、Deep Space Industries等公司将从中收益,该领域也将获得新的发展动力。

政策的因素对中国民营航天企业的刺激同样明显。中国的民营微小卫星企业纷纷涌现,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政策放开。以往卫星属于军品,管控严格。2014年11月,政策明确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卫星市场;2015年5月,将军民融合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而对微小卫星市场的乐观预期,也会直接催生了火箭行业的创业。

5、人才供给充足

人才供给充足,是美国卫星创业公司能够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这种红利则是政府、民营航天企业共同努力的结果。自克林顿政府以来,一直鼓励校企合作,加大对航天领域等高科技行业的投入,开放科技移民政策。NASA 至成立一来,一直把教育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之一,开放研究中心及相关设施,吸纳学生前来实习。

美国的老牌民营航天公司,为了满足自身的用人需求,也在想法设法培养相关领域的人才。比如,雷神公司从 2005年 就开始推动 “Math Moves U” 项目,洛马公司积极赞助 “National EngineersWeek” 活动。此外,他们还与学校合作,为学生提供奖学金及项目支持。仅以洛玛为例,合作过的公司就超过 80 所。

这些航天体系的学生,毕业之后往往就能很容易找到高薪且对口的工作。因此,航天航空专业一直是最受欢迎的专业之一,能够吸引大量的人才。Bagaveev 在向他们的投资人郭威分析项目时,就提到了这一点。

在国内,航天体系属于 “国家队”,曾经的高收入、高福利吸引大量的人才。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年轻一代加入航天体系,加班多、工资少已经不能让部分人满意,出走离职已经不是什么大新闻了。随着 “军民融合” 策略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从体系内出走的人才肯定还会越来越多,民营创业公司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yestone_HD_1125422262.jpg

卫星创投的挑战

即使有种种利好消息,卫星创投背后同样蕴含着巨大的困难与挑战。我们能在媒体上看到的,永远只是阶段性成功的一小部分,更多的失败案例则被隐藏在历史的尘埃中。

1、投入大,周期长

与其他工业相比,卫星产业投入周期长,往往至少需要5-10年,才能见到阶段性的大进展。对绝大多数创业者和投资人来说,这都是巨大的考验。

以Oneweb 为例,这家公司成立于2012年,希望发射 648 颗卫星,完成对地面局部区域的互联网覆盖,提供约 50 兆 / 秒的网速,数据在这样的距离来回传输速度会达到 20 毫秒。到要到2017年,才能发射第一颗卫星。期间创始人Greg Wyler 已为 OneWeb 个人投入 600 万美元,维珍 (Virgin) 与高通 (Qualcomm) 也各投了数千万美元。Greg Wyler 预计将需要 20 亿美元以保证 OneWeb 计划正常进行。

比OneWeb更早做卫星通信网络的O3b ,成立于2007年,目前 也仅仅拥有12 颗运行中的中地球轨道卫星,初始星群容量 192 Gbps,服务 40 多家客户,拥有活跃客户的国家达 31 个。而现在其吸纳的投资已经超过 10 亿美元,投资方包括 Google、卫星巨头 SES、有线电视运营商 Liberty Global、投资银行 Allen&Company、南非开发银行等。普通的投资机构往往很难承受如此高的投入。

在创投环境宽松的美国尚且如此,在国内做卫星领域的创业,能够持续获得发展资金,必然是一个重大的难题。目前,国内科创航天团队已经完成数百万元天使融资,不过投资方为中科红旗原副总裁黄思源,后者也将会在未来成为科创航天的客户之一,本质上也是战略投资。另一家做卫星的创业公司九天微星,2015年10月完成种子轮融资,其融资也基本来自团队和朋友。

QQ20160203-4.png

2、无线电资源稀缺,报批难

根据国际电联《无线电规则》的规定,凡是希望得到国际承认并受到保护的卫星系统,都需要按照《无线电规则》的规定程序向国际电联的无线电通信处登记。目前,国际电联已经登记了2500个卫星网络,可供使用的频段资源已经很有限。

以OneWeb为例,目前制约其进度的一个主要因素就是——能否获得国际通信协会的无线电波段许可权。不过,OneWeb的创始人Greg Wyler 此前曾创办了O3b, 很可能通过 O3b 获得了特定频段的使用权。即使是SpaceX,目前也未获得相关的资源。

而我国大陆仅完成1 个C频段轨道位置的登记,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卫星的需要。目前,我国就有很多卫星因为没有办法完成轨道位置和频率(谱)登记,而无法使用。未来,这方面的资源还会更日益稀缺。

3、发射服务资源稀缺

不难理解,随着卫星服务需求的增加,需要发射的卫星数量大增,对于发射服务的需求激增。但目前的发射资源依然十分有限。

长期以来,中国的火箭主要服务于军方及政府,商用火箭发射服务商缺失,微小卫星持续规律发射是个难题。零壹空间创始人舒畅告诉 36 氪,以中国科学院长光卫星为例,有科研院所背景,想在 2020年 前发射 66 颗卫星组网,都很难获得规律的发射服务。

此外,美国不允许 SpaceX 火箭运到中国来发射,中国的卫星也不允许去美国发射。再加上,国家十三五期间,计划实施航天发射 120 次左右,目前仅仅完成十几次,接下来几年的国家发射任务都很重,留给商业发射的资源有限。

即使国内已经出现了零壹空间这样的民营火箭发射服务商,未来是否能够提供规律性的发射服务也是难题。一方面,一直以来,发射场都是军方控制,属于稀缺资源。如果是液体燃料驱动,需要专业的发射场地。另一方面,火箭与导弹技术相似,是否能得到国家政策的许可也是一个未知数。

4、竞争对手降维打击

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来自传统厂商的降维打击不可避免。创业公司种树,传统厂商收获,在卫星领域也不可避免。

不管是做卫星制造、卫星运营服务,都扰不可卫星制造环节。而这一点则是传统卫星公司的优势。当创业公司探索出来可行的运营模式、商业模式后,传统厂商可以很快的跟进。此前,36氪采访科创航天时,创始团队也表达过类似的观点。

PS:

如果你对卫星创业感兴趣,欢迎与我沟通讨论(微信:2479422239)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微信可以借钱了;招行农行关闭P2P支付接口

2016-02-04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