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产业的平台机会?V.Fine选择从音乐产业链上游的剩余生产力入场

朗尼·2016-04-11 08:12
很多人没有意识到音乐制作产业会如何变革。

大鱼吃小鱼、强强联合的现象最近在音乐圈频频发生,音乐存量市场已被BAT等音乐巨头瓜分,如何盘活音乐产业链上游的剩余生产力,将音乐IP对接给有需求的——造星公司、游戏音频市场、影视背景音乐市场等,成了整个行业里最难搭也最有可能突破的一环。

在音乐IP市场,我们看到了像幕后圈这样的供需匹配平台,也看到了用 MDV(music+dance+virus+video)形式孵化 IP的MCreativeCentres和我之前写过的故事分享平台云莱坞类似,去年三月份成立的V.Fine Music(以下简称V.Fine)也是从IP创作源头上切入,利用人工+计算机的模式实现音乐IP制作“工业化”,帮助供需方搭建一个交易平台,并拿到了星瀚资本180万的种子轮投资。

56496172312888401.jpg

  •  V.Fine Music团队合影(左一为李权、左二为唐子御)

音乐IP不再只服务于专业市场。除了一些造星公司,V.Fine的创始人唐子御还碰到了很多不同类型的客户。比如国内某餐饮品牌需要一个H5宣传页面的音乐场景;某社交类产品需要一个用来做slogan的背景音乐;而一个造星公司则需要150首音乐IP用来推星。

快速、批量的客户需求对于一个传统的音乐制作公司来说几乎无法承受,V.Fine正尝试改变传统依靠人工音乐创作模式。为此他们建立了一个项目库,对音乐创作的各个要素进行结构化。这个项目库里分为A/B两部分:A类存储的是用户信息,用户的每一次下单中所包含的对于商业音乐需求的信息,如报价区间、工期要求、制作风格等会被一一结构化;B类存储的是将音乐制作的整套工序进行切割,把音乐创作各要素贴上 tag 进行分类。最后通过人机配合将A类用户和B类音乐元素进行项目匹配和制作,制作完成的IP会放进V.Fine的版权曲库里。

QQ图片20160407125746.png

  • V.Fine官网

V.Fine的盈利模式主要分为三点:1、出售版权曲库里的成品IP;2、一些音乐制作人会将自己的原创IP交给V.Fine托管,出售后进行分成(V.Fine也有可能直接买走音乐制作人的IP进行孵化);3、V.Fine通过向客户收取咨询服务费。

据唐子御透露,目前V.Fine的版权曲库里已有 200 多首成品存储,而利用人工+计算机的模式,再做出200首音乐IP对他们来说并不是难事。此外,V.Fine还签约了200多个来自韩国、日本等不同国家的制作人,并在日本签下了7家音乐工作室,下一步他们准备在那里建立一个子公司,以此不断扩大V.Fine的版权曲库和音乐制作水平。

产“量”的人总会先得到面包。V.Fine用量来保持公司现金流上的平衡,而做“质”是一个传统命题,它要求制作人必须去简从繁,增加人工成本。

面向C端用户,唐子御打算做一些线下的品牌实验,比如将制作音乐的场景视频化、直播化,把线上直播打造成新的流量入口;向客户开放录音棚,并由此打造出一条生产链:提供原创IP→录音棚录制→后期制作→成品,孵化出头部IP,来补充新的流量增长点,打造一个V.Fine的粉丝圈。

尽管App能带来很多流量,不过唐子御暂时并不打算做APP:“起步是PC端还是app,可能并不那么重要,与其一味追求繁复的功能和用户量,不如先切实解决用户的需求,让用户和音乐人真正受益。如果有一天我会做App,那肯定是因为它实现了某种特殊的功能,成为镶嵌在音乐生产环节里必需品”。

但这也为V.Fine下一步融资带来一些苦恼。因为一些投资方总会问他要一个产品数据。“难道所有人都要活在互联网里吗?”唐子御觉得,很多人没有意识到音乐制作产业会如何变革。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目光更加聚焦之后,才能更好地跑马圈地。

2016-04-11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