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与Uber的这三年:战也资本 和也资本

卢晓明·2016-08-01 21:57
出行市场的两战两和,始于资本的支持,又休于资本的反对。不过重申了一个陈词滥调的规律:市场上做主的,往往是资本。
艺人资源搜索整合服务平台
我要联系

8月1日,多次否认之后,滴滴和Uber终于宣布合并了。

滴滴出行宣布与Uber全球达成战略协议,滴滴出行将收购优步中国的品牌、业务、数据等全部资产在中国大陆运营。据悉,双方达成战略协议后,滴滴出行和Uber全球将相互持股,成为对方的少数股权股东。同时,滴滴出行创始人兼董事长程维将加入Uber全球董事会。Uber创始人特拉维斯·卡兰尼克(Travis Kalanick)也将加入滴滴出行董事会。

打则惊天动地,合则恩爱到底。

这个画面,这句话,似乎似曾相识。

没错,在去年年初,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在其第一轮于打车市场的烧钱大战结束,市场正以为它们在专车市场将再掀起一轮风雨时,它们宣布合并。今天,当滴滴出行与Uber刚完成上半年刷记录的融资,市场以为它们不会停战之时,合并的消息却屡屡传出。

尽管滴滴公关多次否认,但官方消息今天确认了合并的消息。连不靠谱的公关,都跟去年如此相像。

故事总是如此相似,只因背后的推手皆为资本。

回顾此前的故事,大概要从Uber进入中国前说起。

第一轮打车烧钱大战:滴滴、快的相争白热化之际 Uber进场

2012年,还未入华的Uber已开始推出非出租车共乘(快车/拼车)服务。这个打车软件的鼻祖诞生于2010年,一开始提供的是高端的商务叫车(专车)服务,林肯城市轿车、凯迪拉克凯雷德和梅赛德斯-奔驰S550等高端车型;次年推出低价预约出租车(打车)服务。

同时,它的拷贝者在国内不断涌现。

2012年,摇摇招车率先上线,快的打车和嘀嘀打车相继在8、9月份上线;次年4月,大黄蜂打车和打车小秘上线。在滴滴成立之初,它们做的不过是把Uber的其中一项业务——打车——拷贝过来中国。据网易科技统计,如斯简单的模式,在鼎盛时期,市场上共有30多种打车软件。

然而,像后来发生的无数次狗血剧情一样,真正燃起大战的,是BAT的进场。

2013年4月,阿里资本宣布以400万美元投资快的打车,腾讯1500万美元投资嘀嘀打车(后更名为“滴滴打车”); 2014年初,滴滴打车完成C轮1亿美金融资,来自腾讯和中信产业基金,此后阿里继续向快的打车追加投资。同时它们也成为了巨头抢夺支付场景的一步。快的在2013年8月即接入支付宝;滴滴在2014年1月接入微信支付,且在微信端推出滴滴打车入口。

拿下了巨头的融资,似乎就已经选定了市场的主角。

资本弹药逐渐充足,快的打车和滴滴打车补贴的号角开始吹响,第一轮烧钱大战开始。

而就在国内打车软件补贴大战硝烟弥漫之际, 2013年下半年,Uber就已经在中国的上海、深圳、广州三个城市开始试运行;2014年2月,Uber正式进入中国。那时的Uber主推高端商务专车,它跟当地汽车租赁公司合作,提供豪华车型的用车。用户通过手机软件预定车辆,支付不需要使用现金,而是在绑定的信用卡中扣除。

同年12月,百度投资Uber,计划共同拓展亚太市场。在出行领域,BAT悉数进场。

大战从年初一直延续到了2014年5月,两大打车软件均停止乘客现金补贴。滴滴称,已经补贴了14亿元;快的也称补贴超过10亿元。

对于停止补贴的原因,分析师黄渊普认为,可能是因为迟迟找不到有效的盈利模式,与其在打车软件上烧钱,不过把资源转移到更有前景的商务租车上来。滴滴打车联合创始人吴睿在当年3月接受中新网采访时也称,滴滴打车在积极探索盈利模式,每月广告收入已有千万级别。但是这同动辄上亿元的补贴相比,实在是杯水车薪。

当时,有媒体分析,滴滴、快的取消打车软件的补贴,也许意味着他们已经开始在备战商务专车之役。

滴滴快的合并发力专车 Uber当面下战帖

随着Uber入华,商务专车呈崛起之态势,加上BAT悉数登场,专车之战一触即发。

2014年7月和8月,快滴打车和滴滴打车相继推出了针对中高端消费群体的专车服务,截至2014年底,滴滴的专车业务覆盖了北上广深等16个大城市,日订单已经突破15万单。

其实,易到用车在几年前就已开始在专车业务市场进行尝试,然而,资本,是永远的催化剂。当快的和滴滴,更重要的是其背后的资本涌入之时,这个市场才被彻底激活。就连老牌的汽车租赁公司也坐不住了,要进入这个市场分一杯羹。

虽然对于开展专车业务,出行应用有着诸多监管的顾虑, 但2015年1月,交通部在《关于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的意见》中提出,“加强对手机召车等新型服务模式的规范管理,鼓励发展多样化约车服务。”上海市交通部主任当时在接受《东方早报》采访时更是表示提倡约租的模式,优质优价的模式,管理部门不会扼杀新生事物,会鼓励创新,但必须依法合规。

随着有关部门相对积极的表态,各家的专车业务又开始进行了市场急剧扩张。2014年年末与2015年初,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相继宣布完成了金额为7亿美元和6亿美元的D轮融资,腾讯和阿里再次位列各自投资者之位。战火从打车市场烧到了专车市场。

而在去年情人节,滴滴与快的宣布实现战略合并。快的CEO吕传伟在内部邮件中解释了合并的原因:1、恶性的大规模持续烧钱的竞争不可持续;2、合并是双方的所有投资人共同的强烈期望;3、除了财务因素外,合并后可以避免更大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新公司可以马上加速开展很多新的业务。可以看出,投资人在背后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然而,补贴战并未就此结束。

合并究竟是为了停止烧钱?还是为了一起烧钱?

易观国际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国打车软件累计账户数量达1.72亿,而快的和滴滴的市场份额之和为99.8%。这意味着,合并后的滴滴快的,在中国打车APP市场份额中将占比超过90%。

而在专车领域的竞争态势方逐渐显现。

从2014年10月起,Uber就启动“人民优步”项目,定位于乘客与车主之间进行“拼车”,并大量招募私家车,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快车业务,该业务发展十分迅速。然而此时的滴滴和快的,仍未进入私家车领域。

就在两家公司整合时,Uber在中国发力,加大补贴力度,市场份额猛升。老牌租车公司神州租车在2015年1月上线神州专车,其专车业务上线数月,已完成两轮融资,估值达到35.5亿美元,两轮融资共计8亿美元,刷新了中国互联网AB轮融资记录。

据《财新周刊》报道,滴滴快的刚刚合并,Uber的CEO卡兰尼克就飞到中国,给了滴滴快创始人程维两个选项:要么接受Uber投资公司,占40%股权;要么正面开战被打死。程维拒绝了前者。

合并后三个月,滴滴快的在5月推出了快车业务,宣布投入10亿元到快车业务的补贴上。这宣告着新一轮大规模的烧钱大战的开始,战场从打车补贴转移到专车补贴。

这也意味这,原来业务与Uber没有交集的滴滴快的,开始携手将注意力放在了Uber主打的专车市场,与其短兵相接。数据显示,当年一季度专车服务订单量占比滴滴专车和Uber名列前二,占比分别为78.3%、10.9%,这一数据将在烧钱之后被改写。

第二轮专车烧钱大战:Uber快速扩张 滴滴烧钱加速

滴滴快的首次快车业务的补贴打出了每周一可有两次15元免单的牌。同时,滴滴快的在车费的基础上,将根据时段对司机进行补贴,补贴额度大约在车费的1.5倍到2.5倍。

这些,都是为了应对Uber在中国掀起的高补贴之战。

据财新报道,接触过几家公司的投资人曾表示,滴滴快的合并一个月后,在全球其他地区不采用补贴策略的Uber一次性预备了10亿美元补贴。该投资人计算,如果按一个司机每周85单、工作6天算,仅一个司机,Uber每周就将支出6000元,司机的整体收入比原来扩大了2倍-3倍。在北京、上海等几个大型城市,Uber订单量峰值,一度超过滴滴快的的专车订单。

卡兰尼克去年6月称,Uber计划2016年扩张至50个人口超过500万的中国城市。他说:“我们的中国客户每天完成100万次行程。在Uber业务量最大的10个城市中,有4个是中国城市。这让中国成为Uber美国之外的最大市场。”

新一轮的烧钱大战再燃,还是同样的战争方式,只是参战方不同,从前的对手,如今成了战友。

数亿资金换来了新的市场格局。据财新报道,去年10月,专车与快车的市场份额,滴滴快的占七成,Uber占两成,而剩下的一成则是神州租车。

据统计,2015年前5个月,滴滴快的平均每单亏损19元;平台的送券、广告、市场推广费用共计1.7亿美元。照此计算,滴滴快的不包括顺风车、代驾、巴士等新增业务在内,其平均每单亏损约30元。在出租车领域,平均每个订单补贴1.59元。

根据被曝光的Uber财务文件,Uber预计,2015年到2017年,Uber在中国需要投入30亿美元:2015年亏损11亿美元,2016年和2017年每年亏损9亿美元左右,2018年盈利1亿美元。据腾讯科技,滴滴在2015年也至少亏损了100亿美元。

2015年4月,滴滴快的推出顺风车业务;7月,巴士业务上线,随即,代驾业务上线。9月,滴滴快的整理品牌定位,更名为滴滴出行。拓展新业务后,滴滴快的的烧钱速度会比之前更快,滴滴当年9月融到的30亿美元可能只能维持一年;其还将1亿美元投给Uber在纽约的本土竞争者Lyft。

Uber也随即推出了顺风车业务。为了给新业务造势,8月,中国地区政策从“新老用户各获得30元乘车优惠”调整为“新老用户各获得50元乘车优惠”。

合并历史重演 管理层意志抵不住资本的逻辑

烧钱大战持续了一年,却并无熄火之意,今年6月,Uber宣布获得沙特主权财富基金35亿投资,滴滴宣布将完成金额高达45亿的融资,均刷新的双方的融资金额。

滴滴出行融资情况(图片来源:腾讯科技)

Uber融资情况(图片来源:腾讯科技)

正因为上半年双方的这一轮融资,“所有人都认为,他们根本不会停止这场战争。”一位接近滴滴的人士告诉《财经》。

然而,就在两家公司大举筹集弹药、网约车新规要为专车正名之时,双方却频频传出要停火甚至是合并的传言。

7月20日,彭博报道,Uber的投资者希望Uber的管理层停止在中国与滴滴昂贵的补贴大战;而《华尔街日报》网络版撰文称,不少投资者和观察人士怀疑,在轰动且昂贵的漫长对峙之后,这两家公司终将合并。

第一次海湾战争花费大约600亿美元。”已经参与滴滴3轮融资的金沙江创投合伙人朱啸虎曾表示,“滴滴和Uber两家企业的融资总额约为200亿美元,这简直就像一场战争。但在达到300亿美元之后,这场战争可能将熄火。”

跟滴滴、快的合并前的情况相似,当媒体向滴滴出行公关证实该消息时,他们均予以否认。就连双方高管,也明确表示不会合并。

今年6月Uber创始人卡兰尼克曾经表示:

UBER和滴滴不会合并,这场发生在两家中美互联网公司间的出行服务大战远未结束。

面对合并的传闻,滴滴战略负责人朱景士也表示,滴滴将会很快实现盈利,暗示没有必要合并。

在几乎中国所有城市,滴滴都领先竞争对手,在出行行业中,滴滴一定会成为唯一胜出者。

然而,一次又一次否认,也止不住消息满天飞,最后果然还是合并了。

据《财经》报道,随着烧钱大战愈演愈烈,投资人的耐心也是有限的。同时,中国市场上的亏损,某种程度上阻碍了Uber全球的上市计划;对Uber的投资者而言,及时止损、保住全球市场并尽快上市,比抢占中国市场更重要。

滴滴与Uber拥有贝莱德、高瓴资本、老虎基金、中国人寿4家共同的投资方。一位接近交易的人士对《财经》透露,这次合并老虎基金与高瓴资本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出行市场的两战两和,始于资本的支持,又休于资本的反对。不过重申了一个陈词滥调的规律:市场上做主的,往往是资本。

正如上述人士表示:

这次合并的背后有两间公司的意愿在里面,但实际上最主要的是还是出于投资人的意愿和推动。

至于大家关心的:以后还有补贴吗?

你觉得投资人能同意吗?:)


+1
1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报道的项目

艺人资源搜索整合服务平台

下一篇

虽然刚到8月,但几乎已经可以断言,今年最大、影响人数最多的一场合并,在今天发生了。

2016-08-01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