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组队做内容,未来 DeepTech 想从硬科技“降维”生活领域

二水水·2016-09-02 14:08
科技+everything

硬科技永远是少部分人的兴趣,但如果将科技和生活话题结合起来,想象空间会更大一些。

关于这点,果壳是个不错的范例。而果壳重在科普,相比之下36氪最近接触到的 DeepTech 深科技(Wechat:mit-tr)在内容上显得更 hardcore。

DeepTech 公司去年底成立。现在看起来,DeepTech 像是一个垂直科技内容的自媒体账号,但创始人周尔方告诉36氪,目前微信公号上一天 5 篇的文章还只是个开始,“做自媒体,靠广告或偶尔卖点东西来变现,太没意思了。”

周尔方媒体出身,纽约大学毕业后,工作或合作过的媒体包括《纽约时报》、Newsweek、Hearst、IEEE 等,还担任过纽约时报科技中文版和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出版人。不过周尔方说,自己或许是团队里唯一一个媒体人。

DeepTech 大部分写手均是科研背景。比如,负责内容的联合创始人黄琤在纳米领域拥有超过 10 年的研发经验,曾供职于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大学(KIT)纳米研究所、中国石化集团等机构。除去全职员工,公司还有 70~80 位科技圈内的兼职作者,其中有科学家也有在读博士生。

为了寻求更全面的信息覆盖,除了写手供稿,DeepTech 也和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杂志(MIT TR)达成了独家合作,因此 DeepTech 上相当一部分文章编译自 MIT TR 。

虽然内容源能够保证 DeepTech 有足够的专业度,但就像文章刚开始所说,他们并不想把自己局限在科技圈里,做一个给研究人员和科技狂热者看的专业媒体。

因此,可以看到除了 SpaceX 和 AI,他们还设了一个叫“生活 Lab”的分类,希望从科学角度解释些生活问题,比如“上厕所究竟是坐着好还是蹲着好”,或者“怎么将洗发水彻底倒干净”等等。

“科技是内核,可单纯的科技内容太过单薄。未来 DeepTech 大量的文章将会是科技和其他领域的跨界,包括生活,人文和艺术。可能硬科技会占内容的 40%,延展内容占到 50%~60%。这和我们规划中的商业模式有关。”

在周尔方看来,如果 DeepTech 能在前期用内容树立起足够的专业度和权威性,那么这个品牌就可以尝试以 KOL 的身份出产面向消费者的产品评测报告,或关于问题的实际解决方案,并以此变现。举个例子,围绕科学养生,或许就能出一些健康产品的购买指导。

当然,对于 4 月刚起步的 DeepTech 来说,这些仍是远期设想。眼前他们的重心仍在内容,一方面需要快速起量,同时内容的门槛还能适当放低,毕竟动辄 4、5 千字的篇幅不太符合大部分人的阅读习惯,也难引起广泛传播。而 To B 的内容合作,会是离 DeepTech 更近些的盈利方式。

根据团队提供的信息,现 DeepTech 微信关注 20 万左右,文章平均阅读量超过 1 万。团队曾获得浅石创投 300 万人民币天使轮融资,新一轮也已启动。与 DeepTech 一样在尝试科技跨界内容的,还包括“硅谷密探”、“环球科学”等。




+1
1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