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知识翻译需求可能是个痛点,“视知”要做知识的“首席翻译官”

克里斯唐·2016-10-11 16:27
跨界是趋势,垂直是未来。

如果把专业知识进行解读叫做“知识翻译”的话,媒体应该是知识的“首席翻译官”。但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刨去依然棘手的公信力问题,媒体在这点上做的并不算好。而与此相对的是,知识的需求正在“快速膨胀”,分答和知乎的持续火热就是一个例证。

把知识的翻译分为UGC和PGC两种形式,知乎果壳科学松鼠会都是UGC的较好典型。而PGC的知识翻译,“壹读”可能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但创办“壹读”的马昌博认为这还不够细分和垂直,他认为之前做的更多是泛百科,话题散而轻,缺乏垂直门槛,于是在8月份出来创立了知识解读的新项目——视知(公众号:shizhimedia),愿景是做半专业时代的“首席翻译官”。

因此,“视知”在知识翻译的操作上,更侧重图片、漫画和短视频的移动可视化的形式,并进行更大量的“工业化”的生产。操作原则上,准确、清晰、有趣和满足痛点,是视知更高分的“知识工业化”标准。而首批上线的栏目,有视知医学说、视知资本论、视知8车道、视知二次元和视知百科,为的是把知识翻译精准垂直化,满足日益扩大的知识群体的“知识翻译”痛点。

“半专业时代”的知识翻译是刚需

“半专业时代”可能是个新表达,而马昌博给出的解释是:城市年轻知识人群的迅速扩大,使得知识受众群体的扩大,“有知识的人才会对知识有需求”。同时信息冗余和社会的专业化导致公众对关乎自身的专业知识需求更迫切。而最近几年移动支付的便利使得知识付费的趋势和意愿日益增强。

而这一切,让“半专业知识”的翻译成为一种刚需。比如互联网金融和理财需求的发展,需要专业金融知识的更大范围普及。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体现了医疗知识的需求,汽车保有量的提升,对应的是汽车知识的需求。

在马昌博看来,“很多时候对专业知识需求看似不明显,其实是因为并不懂”。大众的知识需求和枯燥的知识表达之间构成了巨大的鸿沟,而将“专业知识”通过翻译的形式降低理解和传播门槛,可以满足公众的知识翻译刚需。比如政府部门或B端企业,对专业知识的大众化科普需求强烈,而公众的需求也十分明显,视知在其中承担着“知识搬运”的角色。

“视知”知识翻译的门槛在于更标准化的知识视频制作,和高门槛专家资源的累积(比如其医学栏目“视知医学说”,就是和北京协和医院合作)。因此,更为工业化的可视化知识翻译,将成为需求对接的主要方式。

知识翻译高分和垂直化

如果以往的知识解读做到了60分,而视知达到的要求是80分。并且以产品的思维,追求翻译水平的平均分。操作的方法就是上述的准确、清晰、有趣和满足痛点四大标准。创始人马昌博士是原《南方周末》时政记者,他认为《南方周末》做调查报道是“手艺人”的做法,不计成本地打磨报道,追求稿子的最高分,而“视知”要做的是追求平均分,在每一个产品的质量上做到相对标准化的把控。

具体而言,在准确性上,视知主要通过论文和专家解读的形式,保持知识的准确度。比如视知的医学栏目中,协和医院医生是解读的主体之一。在科学栏目中,中国科协是主要合作方。清晰和有趣上,更注重可视化和专家解读,专家自带网红气质的解读和移动短视频的解读方式,加上明星的出镜,能大大加强传播效果。

而满足痛点上,则选择目前需求量较大的金融、医疗、汽车和文娱等领域。当然,如果说准确性和满足痛点有明确的标准衡量,清晰和有趣则是视知需要持续打磨和沉淀的地方。

“壹读”的操作经验,或许是马昌博对知识进行“翻译”的方法论来源,而视知的团队大部分都有相关专业的背景。“对创业团队的素质要求较高,这也是内容创业的门槛。”


视知 微信公众号

盈利出口:广告电商和企业服务

金融、医学、汽车、二次元栏目的选择或许是为了满足痛点个,但在商业模式上,对应的则是快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市场、医药健康和文娱市场。因此,广告和电商会是视知的主要变现方式,广告主要以赞助的形式进行,而内容电商, 是未来的变现可能性之一。

另外,可视化解释外包服务商是视知的另一业务模块,主要是政府和大公司的定制类视频商业订单,客户涵盖核心政府部门,和诸如阿里巴巴、腾讯以及各类金融和汽车企业。

在马昌博看来,广告的方式虽然有些古老,但仍是内容变现的最有效方式。通过企业赞助内容制作的方式,既保留了内容的生产标准,也对合作企业形成了很好的品牌背书,这是视知目前最主要的盈利方式。

政府背景的单位和企业,都有很大的宣传和科普预算,这部分预算是视知的盈利来源之一。而马昌博认为,这只是视知盈利来源的三分之一,更大的市场空间在于B端企业。“专业知识的翻译是一个新的内容点,自带更好的流量和精准的受众,对企业推广和获客具有很大吸引力。”

目前,视知内容的分发渠道出了微信和视频网站外,更垂直的渠道是更重要的点。比如汽车内容在汽车之家的传播效果甚至超过优酷等视频网站,而二次元内容在A站B站的传播效果也更为明显。“视知可以在更多垂直渠道聚合更多精准的用户,而这是视知相对于B端企业的商业价值”。

相比之前的壹读,视知保持一周5支短视频的产出,而在专家资源的合作,视知目前已经和中国科协、协和医院和国家有关部委进行合作,掌握知识解读的唯一信息源。以维护自己商业模式的护城河。

在我看来,内容创业寒冬的论调下,“知识付费”和“知识电商”正在兴起,背后的关键点在于知识的产品化。36氪之前的特稿《买不起的流量,创业者每天都是生死存亡》聚集了流量贵的问题,而对接产业背后的专业知识,或许是获取流量的新的渠道。当然,视知依然要面对“知识产品化”操作的问题,在行业内进入的玩家不多之前,主要的竞争对手仍是自己。

插播招聘广告一条:如果你不想错过当下互联网浪潮,想离互联网及其相关行业更近, 想站在最佳的俯瞰点上观察即将发生的改变,那么36氪是最好的选择。 36氪已入驻上海,如果你也想成为魔都创业生态最敏锐的观察者,欢迎将简历发送 至:congjia@36kr.com。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MobileEye 公司希望汽车制造商共享驾驶行为数据,利用仿真模拟环境训练无人驾驶汽车如何安全行驶。

2016-10-11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