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点就是拐点,不以领导的意志为转移!

一起拍电影·2016-10-18 11:50
就算森局、喇培康、任仲伦、王中磊、王长田、于冬、张强等大佬都对中国电影的现状保持乐观,但拐点就是拐点,电影这个行业,时刻值得我们敬畏。

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一起拍电影”,作者于华东。

10月14日,长春电影节论坛,堪称中国电影界的“华山论剑”。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张宏森,以及诸多业内大佬参会,大谈中国电影。

张宏森称:“从2015年的峰值,到2016年的震荡,这是对中国电影难能可贵的洗礼。但几乎所有指标都表明,中国电影市场基本面依然向好!”

张宏森

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喇培康表示:“中国电影出现拐点,是非常严重的战略误判。中国电影的发展,动力依旧十分强劲。”

尽管各位大佬都不愿承认电影产业已迎来拐点,但是都无法回避增速放缓的事实,而且纷纷坦言,是时候讨论电影内容的质量了。

领导担心业绩,老板担心股价,但是拐点就是拐点,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

左起:王中磊、王长田、喇培康、任仲伦、于冬、张强、明振江

目前,中国电影的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期,刻不容缓,只能进不能退,更不能等,如果还是摸着石头过河,只会耽误改革的最佳时期。

我们不是故意同领导和大佬们唱反调,只是担心错误观点导致错误判断,进而给出错误药方,从而让电影行业走向更严重的泡沫和危机。只有勇敢深入改革,迅速产业调整,中国电影才能走向健康发展。

中国电影产业还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我们都热爱他!现在他因为吃了过多垃圾食品和激素,发育过猛而得了肥胖症。我们只要对症下药、减少激素、增强锻炼,体质就能恢复,以后会更强壮。

但如果还觉得中国电影丝毫没病,不需要狠下心来强制治疗,那么,小病就会变大病,甚至病入膏肓,那才是耽误大事啊!

报喜不报忧,才是“非常严重的战略误判”!“溺爱”和“束缚”毁了中国电影

虽然从今年前9月份的整体总票房来看,的确较去年是有所增长,但增长率只有8%。更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从单月票房来看,前三季度已经出现了4个月的票房负增长。

其中,今年9月票房22.8亿收官,较去年大跌11.5亿,同比下降33%,成为今年跌幅最大的一个月。今年国庆档的票房同样大幅缩水,累计票房15.8亿,同比跌幅达14.6%,成为近十年来的国庆档中,首次出现的负增长。

如果仅仅从总票房有所增长就说中国电影市场一片大好,那我们也只能感谢《美人鱼》了。


根据电影局公布的数据,今年年初,国内银幕数只有32000块,2016年至今,全国银幕数已达37817块,预计年底有望达到40000块,同比增长25%。

另外,2016年至今,观影总人次为11.21亿,相比之下,去年同期是9.98亿,同比增长12.3%。

尽管这一数据反应了看电影的人数在增加,但是在今年电影票的最低限价也有所上调的背景下,银幕增幅明显超过人次增幅、人次增幅明显超过票房增幅,未必是健康的表现。

据了解,今年C类城市2D电影都定价在25元甚至30元每张,数量比以往多得多。

票价上调了,人数也上升了,但是票房却没有跟上,背后只有两个原因:要么人数上升的数据是为了掩盖行情低迷而选择的虚报,要么就是影院竞争性降价剧烈,无法遵守最低限价。

银幕增加25%,观影人次增长12%,那么对应的就是上座率降低,进而导致的是影院面临亏损的风险。

银幕数、观影人次的增长均大于票房增速,上映的影片也比去年多了,但是票房增速却慢了下来,票价再降低,那么单片的票房产出自然就低了,而在这背后,整个行业的票房也正在被稀释,内容出品方也将面临亏损。

君不见今年很难再出现动辄10亿的票房黑马,就足以看出整个行业的颓势。如果这都不算中国电影的拐点,那算什么?

不仅如此,电影行业的拐点除了体现在票房上,更是上升到了资本层面。

今年以来,在28个申万一级行业中,传媒行业的增长指数位居倒数第一。2016年上半年传媒行业营业收入增速26.97%,低于15年的35.74%,疲态初现。

截至今年9月30日,影视龙头股华谊兄弟、光线传媒较年初分别下跌40%、28%,其它个股亦表现不佳,新文化跌逾50%、奥飞娱乐、万达院线、北京文化等跌幅均超40%。

再加上光线大面积裁员、赵薇亏本抛售阿里影业股票,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电影的拐点真的来了。

作为既得利益集团,当然不希望唱衰,领导担心业绩,老板担心股价。不过,如果仅仅报喜不报忧,才是“非常严重的战略误判”,最终影响政策走向,耽误电影改革的步伐以及未来的命运。

今年中国电影令很多人失望,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质量不行。而在这背后,是广电总局对于国产片的“溺爱”和“束缚”。

一方面,所谓的国产保护月、进口片配额限制,会导致没有高质量影片的竞争压力,很难倒逼国产片主动去追求更高的影片质量。另一方面,对影片类型题材内容过于苛刻的限制审查又阻碍了电影艺术的更大发挥。

目前,广电总局还停留在,一边卡死了艺术创作的自由性,用匪夷所思的标准来评审任何艺术的表达方式和形式,一边又说你们放心吧,我最终会限制外来竞争保护你们的上座率的。


因此,中国电影需要改革的只有两条:对内,松绑审查,建立完善的分级制度;对外,放开进口片配额限制。

尽管,昨日(10月15日),中国首个艺术院线联盟成立,但仅仅是在小范围上保证了放映的环节,想要取得十足的发展,还是要回到根源上来,不放宽审查,艺术电影在源头上就被制约了发展。

尽管,张宏森在论坛上称2018年更多外片可能进入中国,尽管,扩大引进大片限额的消息也早有传言,但是,至今仍没看到一点关于放开配额的方案计划的风吹草动。

如果改革就像挤牙膏,不彻底,只会后患无穷。

古时,扁鹊慧眼识病,四进直言,但蔡桓公骄横自信、讳疾忌医。最终,扁鹊逃秦,桓侯遂死。

“一起拍电影”曾最早提出“互联网思维”、“在线售票三年内超过线下”、“传统影视公司都将给BAT打工”等观点论,后来都一一得到验证。

同时,我们也最早提出了“电影市场拐点论”,不是要唱衰中国电影,而是希望找出病症,助力中国电影早日崛起。

目前,很多群众都过河了,而领导们却还在河里摸石头,如果不痛下决心彻底改革,不清楚审视电影市场的根本病症,只会把中国电影的希望扼杀在温室的襁褓中。

电影产业的主要矛盾是新型娱乐方式的冲击,而不是国产片与进口片的“内斗”

为什么2016年跟其它年份不一样?最主要的原因是经过前几年年移动互联网对整个行业的深度改造完成以后,互联网基础设施已经完成,2015年6月股灾前后培养了很多消费升级的使用习惯,培养了很多中产阶级使用移动互联网的习惯。为什么今年直播和网红经济爆发,其实都是和几年的积累有关。

2016年是中产阶级的消费元年,今年会诞生无数多的创业机会,无数多的商业模式,无数多的新品牌。低价和补贴时代已经过去了,屌丝经济正在崩溃,中产消费将成为新主流。

电影市场目前的颓势,也是一种消费升级的体现,是一种市场原因。在电影已被普及之后,人口红利消失,电影院再盲目扩张只会面临亏损,接下来要做的不是提高数量,而是产业的升级。观众已经拥有了消费升级的心理,对电影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要去看更好的片子。这时候,只要有质量过硬的片子,其实影院都可以提高票价,因为新兴的中产阶级已经来了。

以往我们都以为好莱坞大片是洪水猛兽,是国内电影的最大敌人。其实,当下整个电影产业面对的“大魔王”,是互联网所带来的新的娱乐方式,而国产片与进口片的票房之争,却成了电影市场的内部矛盾。

就像当时的美苏联手对抗希特勒,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斗争反而变成了内部矛盾,更大外部敌人变成了法西斯。

很多人都忽略了一点:每个人都有选择不看电影的权利,并不是院线数在增长,人流量就一定会上去。

现在全球电影都在受到新形势的娱乐方式的冲击,例如更便捷、更便宜、更刺激的直播、网剧、网大、游戏、移动互联网等等。最起码北美票房已经开始停滞了。

有数据表明,电影观众是以女性为主。那么,男性观众都去哪了?

相当一部分去玩直播了。

2016年,除了直播,网络剧和网络大电影行业也同时爆发。网络大电影可以说是大大填补了院线电影B级片的空白,它们用更刺激更重口味的风格,吸引了众多男性付费用户。这也对电影消费产生了巨大的替代作用。

加上在未来,电影又会遭遇VR(虚拟现实)等新形式的娱乐方式替代。年轻人社交只要有更方便的去处,都会是电影的替代品。

在面对互联网“大魔王”的同时,中国院线还在连年的快速增建,但是市场已经开始出现饱和,上座率开始在15%左右徘徊,这远远低于全球水平。相信接下来电影院线会开始优化,势必会出现并购和关闭一些。

所以在用户娱乐消费多元化分散的情况下,电影内容更需要爆款,也就是需要10亿到30亿,甚至更高票房的大片来拉动市场。只有这些大片才能将平时不看电影的观众重新拉进电影院,形成用户增量。否则只是争夺用户存量的话,对整个行业意义不大。

前几年电影市场繁荣的时候可以掩盖这个问题,但一旦院线出现过剩,问题瞬间就暴露出来。一部电影的竞争对手不是其他影片,而是要直接跟观众的闲余时间竞争,一旦年轻人养成了不去电影院的习惯,对于整个电影市场,将会非常恐怖。

就好像年轻人抛弃了报纸、电台,甚至是电视和KTV等娱乐方式,自然就涌向了新兴的直播等领域,如果没有高质量的影片,他们便再也不会回来。如果一定还要靠限制引进片来保护国产电影,首先伤害的是实体经济,电影院就会迎来倒闭潮!

对外:立刻放开进口片限制,否则国产电影也将被拖累陪绑!

对于任何一项政策,最终的价值观应该落在人身上,而不仅仅是电影上。如果整个电影市场不好,那么电影从业人员也不好过。

因此,摆在广电总局面前的问题就是,究竟是要救国产电影?还是要救整个电影市场?

电影市场就好像一个万达广场,不能说把家乐福、沃尔玛、麦当劳、肯德基这些洋品牌都赶出去,国产的超市和餐馆的生意就可以更好一点。在电商横行的当下,如果再没了这些洋品牌的引流,可能消费者干脆就不去这个商场购物了,整个商圈的人气一下子就萧条了。

并且,消费者去一个商圈购物是一种习惯。去的越多就越习惯去这个地方消费,去的越少反而干脆就不去了。

看电影也是一种习惯,如果成为重度影迷,他会上瘾,看的越多就会越来越高频率去看。就跟听音乐,玩游戏、玩数码产品一样。反而一段时间不去就会朝三暮四,把兴趣放在别的地方去了。

电影市场的供应一旦受到人为的扭曲,自然会导致观众对看电影的需求下降。如果还想像以前一样保护国产电影,只会拉整个电影市场陪葬。

就跟老蒋当年那句著名的话:反腐,亡党;不反腐,亡国。现在的电影产业也面临这个困境:不保护,国产电影将被边缘;保护,整个电影市场就会灭亡。

然而,电影保护制度对国产电影也不是什么好事,因为它让国产电影变得进取心不强,始终长不大。就跟汽车行业垄断一样,养了这么多年,还是一个低能的巨婴。其实电视行业这个问题也很明显,一旦政府把电视台限制的死死的,年轻观众干脆不看电视了,都跑到互联网上,这反而加速了电视台的消亡。

所以如果不开放进口大片的引进,全国数千家电影院将会在未来三年都面临高质量影片需求不足的窘境,配额制度将暴露出它给电影产业带来的伤害。

尽管有消息称,到2017年,中国引进大片限额将重新再谈判一轮,到时候可能放宽或放开配额,但是,至今仍没看到一点关于放开配额的方案计划的风吹草动,就跟清朝末年,慈禧承诺立宪改革一样拖拖拉拉没有诚意,结果让寄予厚望的知识分子彻底绝望,就只能等着被推翻了。

因此,当今年暑期档的颓势刚过,中国电影市场已经明显“印堂发黑”,这时我们急需冷静下来反思,国产保护月或许真的没有存在的必要。

而解决国产电影竞争力不足、整个电影市场疲软的办法只有一条,那就是——立!刻!放!开!进!口!片!限!制!

现在整个中国电影市场就像一个得了癌症的初期患者,对于国产片的盲目保护就像是一块毒瘤,正慢慢扩散,现在正急需这么一个大手术。

如果不立刻完全放开进口片的配额限制,整个中国电影市场都将为之陪葬!

对内:松绑审查,电影不是宣传工具而是娱乐工具,自由,就是自信!

广电总局严格把控电影的初衷,第一是把电影当做政府的喉舌,第二,是想对全民的意识形态进行引导和保护,生怕被美帝的价值观洗脑。

但很明显,是总局多虑了。

在当下,整个电影观众的平均年龄仅在21岁左右,电影已经不是政府宣传的工具了,而是全民娱乐的工具,不能再按照把控政府喉舌的姿态来管控。

我们应该有这种文化的自信和智慧,比如好莱坞向全世界输送老美的价值观,靠的不是美国政府的扶持,更不是美国政府的限制和管控,更多的还是市场自由的生命力。这比我们死板地去国外开个孔子学院的效果好多了。

除了进口片的限制,对于电影题材的审查,广电依然还有很多限制。

其实,对于创作者来说,表达自由相比其他政策的支持更为有效,韩国电影的历史,就证明了这一点。 目前,广电总局还停留在,一边卡死了艺术创作的自由性,用匪夷所思的标准来评审任何艺术的表达方式和形式,一边又说你们放心吧,我最终会保护你们的上座率。这只会使市场越来越畸形。

当下,中国影视的发展主要还是受限于这些影视审查机构,除了革命题材的东西,其他适合商业化的题材很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制约。这就是没有分级制度带来的弊端。毕竟全年龄的内容市场不大。

所以,请广电总局放开电影市场吧!让它自己来!

其实我们不仅应该放开进口片的限制,更应该鼓励中外合拍电影,让外国的先进电影产业进驻中国,雇佣更多的中国员工,让中国电影人在全球化的过程中迅速提升自己。

然而,合拍只是个小手术,要想真正打破目前的僵局,就放开引进片限制,打造完善的分级制度,让整个中国电影市场真正地走向全球化,进入丰富题材的百家争鸣,这才是给国产电影创造的最好的环境。

到那时,开放的进口片以及放宽的B级片可以限定在专门的时间上映,比如在上午这种上座率不高的时间段,以吸引观众来填满白天的空闲时间,这种模式也是值得探讨的。

希望我们中国所有的电影人,都有这个自信和能力,去跟国外的大片正面交锋!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西安虽然作为一个具有很强历史感的古城,但却是一个非常有个性的城市。

2016-10-18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