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浪潮中,独角兽公司的人才聘用仍无放缓迹象

Wheeler·2016-11-25 11:23
巨型独角兽仍然积极招揽人才,而小型独角兽的劳动力增速可能已经到顶峰。

编者按:在过去几年中,独角兽公司的数量大幅增长,而公司本身的规模也是如此。于是,独角兽的价值不断攀升,他们的收入和人数也保持这样的势头。仔细想想,毕竟大多数新注入的资本最终还是流向了个人。动辄就能拿到数十亿美元投资的独角兽总是喜欢雇用最优秀的员工。Jason D. Rowley 是芝加哥的一位记者和独立研究员,主要关注科技、风险资本和文化,我们来看看他在 Mattermark 上发表的文章对独角兽公司的人才招娉趋势的解读。

创业公司有各种规模,由两个人创立、在车库和宿舍里办公的公司可以称为创业公司,当然也有像Airbnb 和 Uber 这样的大公司,这时候,一刀切地都将其称之为创业公司就没什么辨识度了。

最近一段时间,独角兽公司赚足了市场注意力。虽然某些地方对于独角兽的定义略有不同,不过总的来说,独角兽通常是指由私人持有的价值10亿美元以上的科技公司。

我们调查了独角兽的招聘趋势,希望接下来的数据和结果图表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些最富有的私营公司的人才招聘情况。我们将美国国内的独角兽公司按估值分为四个层次来进行观察:

估值的影响

估值可能在人才招聘中起到作用。下图显示了过去 18 个月中独角兽公司员工的增长情况,斜线代表 CB Insights 的独角兽名单中的 76 家估值超过 10 亿美元的美国公司的劳动力总量增长,并按照当前的公司估值进行细分。

图表上的每个点表示各价值段的公司在过去相对于当前时间点的劳动力的比例。(例如,与现在相比, 估值 10 亿美元的独角兽 18 个月前的员工人数要少 40%。)

不同层次的独角兽公司员工增长的时间对比(估值以十亿美元为单位)

深入挖掘图表内容,估值不高于 25 亿美元的独角兽公司在过去 12 到 18 个月中员工增速趋于平稳。而对于价值更高的公司,员工数量仍然不变甚至以更快的速度增长。

同时,价值在 25.01 - 50 亿美元的公司在过去 18 个月中增长最快,增速最稳定。事实上,自 2015 年 5 月以来,这个级别的公司员工人数翻了一番还多(增长105%)。

过去 18 个月美国各层次的独角兽公司员工平均增长率(估值以十亿美元为单位)

你为何需要关注

为什么会是这样,其重要性在哪里?首先,价值不低于 25.01 亿美元的公司队伍不只是在自身的基础上扩大,实际上,他们招聘的人数要比小型的独角兽公司多得多。

基于对列表中全部的 96 家美国的独角兽公司(不包括 Uber)的分析,平均估值超过 50 亿美元的独角兽的员工数是估值在 25.01-50 亿美元之间的 3.5 倍,而估值 25.01-50 亿美元之间的公司员工数的又比下个价值段(10.1亿美元-25亿美元)的公司人数多出一半。

因此,即使是从百分比的角度来看,这些巨型独角兽一次小型的招聘活动可能意味着至少 100 位新员工的加入。

独角兽公司平均员工数

为什么这些更有价值的独角兽一直在扩大他们的员工基础,而 25.01-50 亿美元估值段的公司的招聘如此不成比例?我们通过几个理论来解释:

理论和黑暗魔法

由于这些公司在各自的行业取得了领先地位,大多数公司都开始增添劳动力,以扩大市场份额,而新员工不仅仅来自其他初创公司,这些独角兽更是坚定不移的从老牌企业手中抢夺人才。现在,大量的私人资本在高估值的独角兽公司中谋求地位,因为这些公司正在成长,而且被认为比低估值的公司风险更小。即使在旧金山和纽约这些高工资水平的市场,处于发展后期的公司也能扛得住技术人才在待遇方面的高要求,因为大量投资者正在送上门来。

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在价值在 10 亿美元- 25 亿美元的公司招聘速度明显下降。据 Mattermark 报道,后期融资活动遭到重创,在今年第三季度,D 轮和 E 轮以及后续阶段的融资比去年同期下降了约 65%。投资人的这种“安全投资转移”现象可能会使小一点的独角兽公司落后,因此,这些公司不得不放慢他们的招聘步伐,以降低资金消耗率。

也有这样的可能:这些较大的独角兽是由于为 IPO 做准备而扩大公司规模。根据 Statista 的数据,Facebook 在 2010 年至 2012 年的 IPO 的时间段,公司全职员工人数增加了一倍以上。这或许是我们看到的一些独角兽公司的个别现象,但考虑到 IPO 市场放缓,加上上文中的私人资本的可用性因素,“IPO准备”这个理由或许不太站得住脚。

但是,至于那些看似“神奇”的 25.01 亿美元至 50 亿美元估值的公司,为什么他们能这么快地增加劳动力?这类公司可能处在一种黄金地带,其价值足以吸引大量的人才,但又不至于受到劳动力增长的影响。如上图所示,估值 50 亿美元以上的公司员工基本已经济济一堂了。

结论

相比估价或筹资历史,就业统计数据提供了一个有趣的、或许也更准确的视角来观察公司的成长。虽然通过估值去汇总这些公司可能会忽略一些细微的特点,不过我们看出了不同估值阶段的公司招聘的总体趋势。

对于许多较小的独角兽公司,趋平的招聘速度可能不是好事,因为优质人才可能会更中意价值更高且一直在扩大的公司。目前看来,规模大的公司更占优势。 

研究方法补充

我们从 CB Insights 的独角兽公司名单中过滤掉了所有总部不在美国的公司,得到一个 97 家公司的名单,然后从 Mattermark 中提取这些公司的历史就业数据。

我们在分析中排除了 Uber,因为许多 Uber 司机把这项工作列入了他们的工作经验中,但是严格来讲,这些司机不算 Uber 招聘的员工,他们属于独立合同方。在 Linkedin 上,目前有超过 28,000 人声称在 Uber 工作过。

上文的表格中显示了 96 家公司的数据(由初始的 97 家除去 Uber)。然而,条形图和折线图仅有 76 家公司的数据,这是因为 20 家公司没有过去 12 个月或 18 个月的就业统计数据。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医学影像这片蓝海中,除了独立影像中心、云pacs外,从数据的云归档切入,是个能进入医院的合理渠道么?

2016-11-25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