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电影市场有纪录片的一席之地,那么占据它的为什么不是潜影文化?

段旭·2017-03-23 08:59
总得有个纪录片市场啊

院线纪录片在大家心目中总是叫好不叫座的状态。其实不然,像《帝企鹅日记》、《华氏911》和《地球》等制作精良的纪录片也曾经在电影市场取得过上亿美元的票房。而他们的投资收益比更是可观,如《帝企鹅日记》的成本仅有340万美元,全球票房1.3亿美元。从这个角度来看,纪录片投资有时候也是一个好生意。

不过总体而言,纪录片还是一个电视的生意。在美国,以播放纪录片为主的付费电视台Discovery探索频道拥有自己稳定的受众,其市值也高达42亿美元。其余电视台如HBO、Fox等也有纪录片的一席之地。这也养活了美国大量的纪录片制作人员。而其中优秀的团队,还可以在电视界获得成功之后,进军电影界,赢取票房的收益。这方面最著名的例子是艾雷斯泰·法瑟吉尔,他长期为迪士尼纪录片频道制作纪录片,而他进军院线的代表作《黑猩猩》也曾经在北美取得1.35亿美元的票房。

我最近接触的这家潜影文化,则想同时成为中国电视和电影纪录片的头部内容公司。

首先还是要解释一下国内纪录片发展的现状。之前上海台和北京台有纪实频道,2011年央视纪录片频道(9频道)开播之后,纪录片收购的价格直线上升。此后,视频网站也在纪录片领域加码,纷纷开设了纪录片频道。优酷在这方面投入最大,不仅推出了专门的纪录片频道,还组建了自有内容团队,制作了《摇摇晃晃在人间》等节目。借助这两股力量,中国纪录片的总收入,从2014年的30亿人民币,增长到了2016年的66亿美元。

而潜影文化无疑是这波纪录片增长中表现最突出的内容公司之一。他们的作品《我在故宫修文物》首先在央视以及其他电视台播出,然后在视频网站播出,都获得了好评。仅在B站上,他们就获得了200万的点击量,豆瓣评分则有9.4。而这也使得潜影文化的两位导演(同时也是创始人)叶君、萧寒在业内颇受瞩目。

让我比较感兴趣的是,《我在故宫修文物》在内容制作上显示更多日本纪录片的特点,而非欧美纪录片的特点。潜影文化的创始人之一程薄闻表示认可:“我们确实借鉴NHK会更多一些。实际上,拍故宫这个大IP的纪录片非常多了,我们能够火起来,还是因为理念的问题:我们希望更多地表现普通人,镜头更加下沉,更有生活感。“将这个特点提炼出来,就是潜影文化的片子会更有人味,更有故事性。

不过,单纯的纪录片制作公司的想象力并不大,产能再大,他们也只是电视台和视频网站的供货方而已。我之前接触的一些纪录片制作公司都在试图突围,如看鉴左右视频。他们的办法是将自己的内容短视频化,利用短视频无须发行的特性,绕过平台和观众直接交流,加强自己的品牌和对 IP 的主导力,以期获得更多的收益。而与他们不同,潜影文化则想通过电影院线达到同样的目的。

潜影文化从一开始就将目标放在了电影市场。2015年,潜影文化的《喜马拉雅天梯》就登上院线,并取得了1500万票房的成绩,而当年纪录片电影的总票房也不过3000万。在2016年《我在故宫修文物》火爆后,他们也曾推出电影版,取得了600万的票房成绩。程薄闻说:“一个成熟的电影市场一定会有纪录片的一席之地,我们就想填补这个空白。“而在院线登陆的结果,就会是潜影文化及其导演(也即创始人)个人影响力的增加。

从这个角度来看,未来潜影文化可能还会继续走“一边制作电视纪录片,一边制作电影纪录片“的道路。他们在电视方面的渠道已经相对稳定;而在电影方面, 他们已经和猫眼电影建立了合作关系。这次《我在故宫修文物》电影版就是由猫眼电影发行的。至少在“国内商业化纪录片电影”这个方面,潜影文化走在了同行前面。

目前潜影文化正在准备其下一个片子,题材还会是“和传统文化相关”。而其导演还是叶君和萧寒,现在他们并没有扩大产能的打算,他们只想“做出好片子”。

+1
2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多系统控制+人体感应+智能联动+场景模式+AI智能

2017-03-23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