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新技术:让芯片导线自己完成组装,它能重续摩尔定律吗? | 发现

李振梁·2017-03-28 18:19
不知道落地到工业生产中会有什么效果?

过去的几十年中,芯片厂商不断让芯片变得越来越小。通过让导线和元器件变得越来越小,从而让更多的元器件集成到单晶片上,芯片的性能随之不断提升,每隔18-24个月性能提升一倍。不过,随着芯片生产工艺逐渐逼近物理极限,摩尔定律也开始失效了。

其中,导线的集成是芯片制造中的一大挑战。下面介绍的这项研究就是围绕芯片上导线的自组装,有望解决目前面临的工艺难题。

科技媒体PCWorld盛赞了这项技术,认为它有可能续写延续了50多年的摩尔定律。

这项研究的成果发表在本周的Nature杂志上。论文的作者来自于麻省理工大学(MIT)、芝加哥大学和阿贡国家实验室。来自麻省理工大学的有Do Han Kim博士后,研究生Priya Moni,教授Karen Gleason。来自芝加哥大学的有博士后Hyo Seon Suh、教授Paul Nealey等5人。

他们找到了一种办法,可以突破一些这样的限制,让生产更细小的导线成为可能。这种方法有潜力实现经济可行的大规模工业生产。

该团队表示,现在虽然有办法做出这种细小的导线,但没有一个能实现成本效益好的大规模制造。

“人们总希望芯片越来越小,但是实现起来已经变得越来越昂贵。”麻省理工的副院长Gleason说道。

今天生产22纳米以下的芯片,通常需要远紫外线,来扫描芯片表面的电子束和离子束,这需要非常昂贵的光学器件和逐行的扫描线才能实现。这是非常缓慢的过程,大规模实现起来会相当昂贵。

为了突破这个瓶颈,研究员们找到一种自组装的技术,可以在芯片上添加更多的元器件,实现更强大的功能。

他们不是利用现有的蚀刻技术,而是采用一种叫做嵌段共聚物(block copolymers)的材料,来实现预定义结构和设计的自组装。

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系教授Karen Gleason说,这种自组装技术将会整合到现有的芯片技术当中。今天的芯片工艺当中,会使用长波烧制电路形态。

今天的芯片工艺处于10纳米级别,使用同样的波长很难在更小的晶体管上烧制电路形态。极紫外光刻(EUV)预计会降低波长,在芯片上蚀刻出更细微的特征。这种技术有望实现7纳米工艺,但即便已经投资了数十亿美元研发资金,这种技术依然很难部署。

麻省理工表示,他们的技术可以很轻松地融进现有的技术,而不会产生什么不好的并发症。使用标准光刻技术,嵌段共聚物可以放在预先设定好的表面图案上,来创建导线。嵌段聚合物是由两种不同高分子聚合物形成的一个链条。

这之后,一个保护性的聚合物层会被放置在嵌段聚合物上,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的方式完成这一过程。这会导致嵌段共聚物自组装成一个垂直层。这类似与3D晶体管的构建过程。这种技术可以用于创建复杂的自组装模式(patters)和层(layers)。

据介绍,这项技术可以用于7纳米芯片的生产工艺。

这项技术能否推动重续已经中断的摩尔定律,我们不得而知。不过,能在工业层面实现7纳米芯片的自组装,势必会进一步提升效率,从而压低计算机的成本。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这是实实在在的一重利好。

+1
2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未来是你的世界,应由你自己掌握。

2017-03-28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