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航这么拽,股价为何坚挺?

36氪的朋友们·2017-04-13 12:04
综上所述,在长期充分竞争、消费者价格敏感性高、劳动法和行业管制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美国航空业经营者的最高标准是成本控制,而不是品牌形象。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妙盈科技”(ID:MioyingTech),作者 Lannister;36氪经授权发布。

至本文截稿(北京时间4月13日 08:00),美联航拖拽乘客事件在当地时间周日晚发生后,周一收盘股价升1%,周二周三分别微跌1.13%和1.09%,总体保持正常波动水平。和多数围观者的直观感觉不同,这次公关灾难没有真的影响投资者的信心。那么,美联航这么拽,股价为何坚挺?

航空业谁没破过产

我们在努力抵消油价和人力成本的上升,我对公司的成本控制相当自信。

——Andrew Levy 

美联航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在年初财报里信心满满。

美国航空业竞争激烈,你没试过破产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有什么地位——3大行业巨头(美联航、达美航空、美国航空)都试过起死回生。自上世纪70年代政府取消补贴后,所有航空公司加起来亏损超过数百亿美元。事件主角美联航就曾在2002年申请破产保护,其最大的竞争对手达美航空(Delta Airline)同样曾在2005年进入破产保护。

这盘生意为何这么难做?首先是消费者价格敏感性。很多消费者对航空服务的唯一评判标准是价格,在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里,结果就是美国机票的价格自1970年以来的上升幅度还跑不赢PCE(个人消费平减指数,美联储认为比CPI更反映实际的物价指数)。其次则是油价成本。原油均价从1999年的约24美元一路猛进到2013年的94美元,让很多公司玩不下去。

激烈的竞争和大量破产推动了几次重量级的合并,形成了目前美国航空业3巨头的格局。油价在2016年回到了30美元附近,是十多年来的历史低位。3大巨头自然抓紧机会恢复元气,赚得破纪录的利润。 

但油价是有周期的,它会有回到高位的一天(2017年回到了约54美元)。因此,成本控制(Cost Efficiency)始终是这个行业的重中之重。资本市场基本只看这个,也觉得长期来说成本控制还是老大难,证据之一是大型航空公司的平均市盈率 (P/E ratio)是8,与之比较的标准普尔500强,平均市盈率是26。

这次美联航的做法也能让我们侧面看出其成本控制的极致。超卖机票是行业惯例,美联航当然不例外。但相比其他航空公司,美联航的超卖补偿显得十分没有诚意——共计400美元的补偿券每次只能用50美元,得分8次使用,也没有任何提价竞价的选项。据美国交通运输局统计,去年第四季度,每10万个美联航乘客就有4人非自愿改签,是美国平均水平。与之相比,达美航空则是1人,其超售补偿也充满创意,下文会提及。

(恶搞漫画:机票超售,自愿调剂者以后可以免打一次)

员工比顾客更重要

(首次回应)

拖拽事件发生在当地时间周日晚8点半,周一中午美联航的CEO慕诺兹(Oscar Munoz)发表“回应”,已被所有媒体、绝大部分网友骂得体无完肤。他轻描淡写地描述这件事,“upsetting”(让人不安)和“re-accommodate”(重新安置)两个用词尤其是众矢之的,是个典型的冷血回应,绝对称不上道歉。

(二次回应)

当天晚上,他又给美联航的员工发了一篇内部信件,可看作是另一种形式的公关回应,因为所有内部的回应总会被转发到网上。同样没有任何歉意,还力撑公司员工。他认为相关员工只是“执行已有程序”(Our employees followed established procedures);他对这件事只是“深感遗憾”(I deeply regret this situation arose);他强烈地站在员工的一边(I also emphatically stand behind all of you)。

这和首次相比,口径没变,即“我们没错,支持员工,继续调查”。他的底气何在?不仅是因为当日股价坚挺,还因为强大的工会。 

据报道,这次纽约飞芝加哥的航班本来正好满座,但美联航要派遣4位员工到芝加哥周二执行任务,并且宁愿强行拖走已经登机的乘客也不怠慢这四位员工。两地车程约12小时,现场视频里就有乘客说,难道他们不能开车把飞行员送去吗?或者让4人次日再飞。美联航有其他选择,但明显更看重员工而不是消费者的感受。 

工会的强大在此可见一斑,这是劳动法和航空业管制法规交织的结果。前者规定公司和工会谈判,谈崩了工会可以发动罢工,而公司可以临时雇佣其他有资格的劳动力顶替。但FAA(联邦航空局)可不让航空公司这么干。航空公司遇到飞行员罢工,无法雇佣其他航空公司资质过关的飞行员顶班,FAA的理由是外部飞行员虽然能驾驶飞机,但不熟悉不同航空公司的具体操作规则。(Replacement pilots, though competent with the airplane, do not have experience with the specific operating rules of the airline)。

因此,航空公司真惹不起工会。一旦罢工航班就得停,除了谈判让步没有其他选择,平时自然也要好好对待。CEO的第二次回应彻底地支持员工,这是重要原因。

(恶搞图片,《行尸走肉》操狼牙棒的大恶人尼根出现在美联航)

资本市场回答:品牌和成本如何取舍

完全不顾消费者感受到这个程度,美联航还是吃了一点苦头。在公关灾难发酵的周一,其股价在下午4点收盘不降反升1%;但第二份声明发出后,盘后交易期跌了约4%。

但在周二,美联航基本收复了失地,收盘比周一只低1.13%,回到了上周的平均水平以上。CEO的第三次回应发挥了一定作用——这回他真诚道歉了,如下图。

(第三次回应,也是第一次道歉)

这份在周二下午发出的道歉信,用了和以往完全不同的措辞,对事件的形容是“极其骇人”(Horrific),也表示”深刻道歉”(My deepest apologies),对此“完全负责”,并会彻底调查、反省,4月30日前宣布结果。 

美联航这次学乖了。回首2008年,加拿大歌手Dave Carroll的昂贵吉他被美联航的行李运输工摔坏,历经9个月索赔未果。他制作了一首音乐视频《美联航摔坏吉他》,10天内在YouTube获得近400万点击,成了网红,美联航股价下跌10%,市值蒸发1.8亿美元,最终被迫赔偿。 

今非昔比。不断的破产合并下,消费者的选择更少了。和上次相比,虽然瞬息万变的社交时代让公关灾难说来就来,但CEO的迅速道歉,轻松稳住了股价。 

资本市场基本认可了美联航的做法,因为成本控制是重中之重(生拉硬拽乘客也不给更高价补偿),员工必须优先对待(不能得罪工会),最后才是消费者口碑(道歉后股价稳定)。 

口碑不错的西南航空,在2016夏天的财报电话会议(earnings call)上,其CEO就被摩根大通分析员Jamie N. Baker质问:“看来你们没有优先考虑最重要的经营因素。投资者的印象是,你们把消费者放第一位了,然后是工会,最后才是股东。顺风顺水时这样做没问题,但在营收出状况时,短期内这个优先排序应该颠倒过来……你准备好暂停和工会的谈判了吗?”

(摩根大通分析员质问记录)

而3巨头之一的达美航空(Delta Airline),口碑比美联航好的不是一点点。无论是舱内服务、餐饮还是超售补偿,达美都更胜一筹。在可能超售的航班登机前,达美会给出几个价位(比如200/300/500美元),让乘客选择改签下一班机他愿意接受的补偿,并强调价低者胜。信息不对称几乎总能帮助达美用轻松找到足够多的改签乘客。 

但即便达美的口碑比美联航好一截,但市场更看好美联航(市盈率达美7.84,美联航9.44)。和达美相比,美联航在破产保护结束、合并了大陆航空后,至今没分红,成本控制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综上所述,在长期充分竞争、消费者价格敏感性高、劳动法和行业管制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美国航空业经营者的最高标准是成本控制,而不是品牌形象。强拽顾客下机很可能是最后一次(美联航周三表示不会再让警察拖走乘客),但航空公司的超售策略不会轻易改变。

+1
1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拍广告也能拿奖,这是一个讲创意的行业啊。

2017-04-13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