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共享充电宝奥义都在这里|36氪风口汇

揭妤·2017-05-04 14:51
做风口的朋友。

编辑:揭妤 一九 杜暮雨

随着 ofo 接入滴滴出行,共享单车迎来了平台入口之争,战事行至中场。而另一边,共享充电宝正处在比单车更迅猛的风口中心。

风口外的人对共享充电宝的疯狂疑虑重重,并试图理解和揣测这件事背后的逻辑和奥义。为此,36氪首期风口汇请来了这个行业里的头部玩家,以及在其中起到推波助澜作用的投资人,他们分别是小电科技创始人兼CEO唐永波、Hi电科技创始人刘文源、元璟资本合伙人陈洪亮、红点中国合伙人张涵以及祥峰投资合伙人赵楠,由36氪资深分析师杜暮雨主持。

你对共享充电宝的疑问或许能在这里得到解决,以下是风口汇实录,enjoy~

36氪:共享充电宝的思路从何而来?

小电 唐永波:之前我们做的是人力技能共享,去年 8 月58 同城投资部的人来杭州聊项目,头天晚上我手机没充上电,碰头的时候手机就自动关机了,当时就觉得移动充电宝是个刚需。后来花20多万请人做了数据调研,加上自己焊了一些产品贴上二维码投出去做测试,觉得有机会。

Hi电 刘文源:关于共享充电宝,我认为有这么几个点:首先是中国在线支付在腾讯、阿里两家巨头纷争后,形成了良好的格局,为线下共享充电宝发展提供了整体大背景;其次是参考滴滴、快的的 C2C 共享模式,这类模式需要平衡供给双方,如果不烧钱,很难形成规模,用户的获取速度甚至比不上流失速度。而 ofo、摩拜出来后,我们看到供给方是可以自主决定的,只要找到需求方就行;再次就是所见即所得,用完即走。带给我们的启发就是,共享模式需要找到一个成本低的东西,才可以大规模布点,以及模型要足够好,并拆解到最小的服务单元,才能滚动得比较快。

36氪:目前铺设速度是怎样的?为什么很多人说还没看见共享充电宝?

小电 唐永波:我们打算这个月在全国 30 多个城市落地。但创业者不要被投资人的速度影响。不是说投资多、轮次多,速度就要快,充电宝这件事还有很多细节需要处理。小电的产品在 1 月份就出来了,只是一直没推。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前面的坑填不满,越到后面欠的债就越多。调理考核机制、供应链、运营支撑平台、内部协作系统,内部发生好的化学反应之后,才能应对市场的挑战。

我觉得要做到北京150万台、全国4000万台,才能实现人人都不用再带充电宝的效果,预计今年年底到明年年中陆续会有一些城市实现。

Hi电 刘文源:充电宝这件事在前期要做充分的准备,产业链上中下游各个环节要一点一点去抓,CRM 系统这类配套都要准备好。从中国的人口红利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空间,线下看不到很正常,说明还有增长。

36氪:共享充电宝这轮风口的进展速度、融资速度远超共享单车,是因为资本效率变高了,还是有其他因素在推动?

红点中国 张涵:当一个新项目有对标模型的时候,资方对这个项目的理解和调整都会更快、更容易,而全新的模式则要花更长的时间去理解。从过去一年多整个共享单车市场的发展来看,共享充电宝这件事也可以去重演一下。资本越集中对创业公司发展来说更有优势。所以共享充电宝的这轮速度加快其实和共享单车的成功有关。但我觉得大部分机构最终在做决策时,还是需要考虑项目具体的模式,早期项目主要就是看市场、团队和产品。

具体而言,首先是需求:目前智能手机承载的功能越来越多,充电宝的需求在短期内还不会受电池技术提升影响,需求还是很明显的,同时 90、95 后成为主流消费人群,和 80、70 后不一样,即使家里有充电宝,他们很多时候还是不会带出去。

然后是模型本身:拿来电来说,团队不是互联网出身,但他们做的比较早,积累时间也长,虽然资产比较重,但其产品成本、客单价、运营成本等都比共享单车低,模型更健康,且在大、小场景下都有发展空间。重资产不见得是坏事。

资本起到封住通道的作用,避免更多的人进入这个市场(浪费资源)。另外,来电1月份聊的时候融资过程已经基本完成了,但最近两个月才报出了(报道有滞后性)。其实市场情绪的曲线不是一直向好的,目前情绪高涨期相对已经过了。

祥峰投资 赵楠:有一点需要明确的是,大多数VC投项目不会去追风口,不会因为这个项目是风口就产生积极判断,主要还是看需求和单体模型,切入模式、商业延展性也很重要。具体到充电宝,不管是小电、街电还是来电,都不是在媒体报道之后一窝蜂去做的,而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沉淀。这个市场一开始的投机属性并不强,但不妨碍现阶段催生了很多投机行为。

从融资上来说,共享单车的单体经济模式已经让大多数VC熟悉了这种赚钱模式。在移动端刚出现时,确实带来流量红利,但目前线上流量越来越贵,纯online的流量抓取在短期内已经不会有特别巨大的机会。商业根本逻辑是流量红利在哪里,而线下场景恰恰能聚集流量,大多数生活中犄角旮旯的地方通过扫码能带来比较大的流量增量。

共享充电之所以比共享单车更快成为风口,既有投资人觉得他和共享单车有可比性的因素在,也有创业者在其中发挥的作用,其门槛、成本都比共享单车更好,加之媒体的推波助澜,三重因素结合在一起,阴差阳错造就了当下的格局。但风口真的到来,要消费者说了算(比如满街的人都在骑共享单车),而不是投资人说了算


36氪:共享充电宝的马太效应有多强,新进入者还有机会吗(最近很多认为自己有渠道资源的人都想进场)?


小电 唐永波:充电宝和自行车的区别是,需要先to B后to C,所以能进入B的参与者有一定的机会,但这个赛道存在马太效应的,最终只能剩少数玩家。

关于渠道能构成壁垒的说法,我觉得过去真正的壁垒主要是——政策、技术、资金,首先政策是不可控的,目前技术壁垒由于知识产权保护不足、表现的越来越低,而VC的爆发也让资金壁垒不断降低,所以真正的壁垒其实是团队以及运营的壁垒。

有时渠道资源不是万能的,否则给餐厅卖碗的人也应能做CRM、外卖、充电宝,但最后他只能卖碗。

Hi电 刘文源:实际上(共享充电宝)这个行业的壁垒比共享单车更高。这是一个考验硬件设备、人员、物联网研发能力等多方面的事情,大部人考虑的太简单了。

红点中国 张涵:就来电的大场景铺设而言,由于单个场景不会容纳太多玩家,如果有渠道的掌控,速度会更快一些,利用时间换服务和市场还是合理的。

元璟资本 陈洪亮:有渠道就能做事其实是不成立的,如果成立的话,那微信可以做创业公司做的所有的事情,淘宝也可以做。你要考虑你的渠道用户是可运营、可触达的,渠道的用户是否具有粘性,这些都达成后还要考虑渠道是有属性的,而属性很难迁移

36氪:如何理解线下流量入口重塑?共享充电宝市场到底有多大?

元璟资本 陈洪亮:讨论“线下流量的重塑”是有价值的,这个话题主要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于O2O模式的误解:过去的O2O主要都是在做线上和线下的导流关系,但是事实上,消费者心中没有这个概念。以共享单车为例,在线下看到自行车到扫码、支付、归还的一系列过程,是线上行为还是线下行为其实很难区分;只是通过这两个动作的结合去解决了一些问题。目前线下流量能真正体现的价值是线下的场景+线上服务的优势(例如:支付方式)来满足那些过去没有被关注的用户需求

二是从产品到服务思维的转变:相对过去卖产品的思维,现在主要是卖服务的思维,从产品到服务的最大不一样还是从用户的角度出发,体验不一样。过去的方式主要在于提高产品的质量,而现在需求上是对服务的要求。对于充电宝和单车而言,“所见即所用”的方式更是服务上主要的改变,卖服务更贴近用户本身。所以,我认为充电宝有多大市场,那么共享充电宝就有多大市场;甚至比传统市场的空间更大。

三是存量需求的牵引:无论是共享单车还是共享充电宝,这种需求都不是造出来的。线下场景的重塑,切的是存量习惯,而不是再造习惯。既然是存量习惯又是刚需,迁移是非常容易的。

红点中国 张涵:计算赛道有多大,有一些东西不能用存量思维去看。目前来看,服务升级带来了用户的边际增长。激发了以往被忽视的需求。以共享充电宝为例,如果真正把桌面型形态做到位,这个市场会比传统充电宝销售的市场空间要大,而且大好几倍,会激发出新的需求。如果认为是刚需,那么核心业务本身要是赚钱的,所以要先验证核心业务能否赚钱。后期在运营中,可以用红包补贴来抢占市场,但这不应该是前期有的行为。

36氪:共享充电宝的终局是什么,是分众广告模型,还是会和二维火、美味不用等、客如云等抢生意?

元璟资本 陈洪亮:所有的终局不是设计出来的,是自然而然走出来的。比如阿里最早做淘宝的时候没有想过支付宝业务会分拆,支付宝分开那一天没想过还要去做理财,最早做淘宝和支付宝也没有想到由于淘宝和支付宝这么大的一个体量,上千万的商家、几亿的消费者能够孕育出阿里云这样的服务,这个都是在做的过程中慢慢沉淀出来的。同时也是冲着用户的需求,做支付宝是因为用户有担保支付的需求,做阿里云是因为服务器搞不定双十一、双十二这么大的服务器需求,只能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共享充电宝如果本身不能赚钱,就说明这是一个伪需求。小场景中用户集中度更高,在用户触达和广告信息上都有很强的作用,但二维火模式现在还不考虑。同时,量不大的时候去讲商业渠道的扩展和广告,也没有基础。

红点中国 张涵:小场景大场景殊途同归,领先玩家两种都会去做,但现阶段创业步骤使得每个人切入点不一样而已。纯从大场景来看,没必要在现阶段就把大型柜机想象成分众。先把基础做好,后续延展会自然而然地出来。

(36氪补充:实际上,过去我们寻求线上流量是为了转化成“订单”,而类似单车、充电宝这类线下流量的意义,首先是它直接促成了订单,而不是用这个流量导到线上、再做其他事情。

36氪: 从共享经济1.0(C2C)到共享经济2.0(B2C),会不会还有3.0 时代、还有哪些东西可以被共享?

小电 唐永波: 在这个行业中,大需求和偶尔租赁的模式有很大区别。以服装租赁来说,我们对于某些服装的租赁需求是偶尔性的,偶尔性的租赁需求就不可能沿用共享单车以及共享充电宝这类的模式。

元璟资本 陈洪亮:无论是C2C还是B2B模式,最终决定的平台运营的效率。共享其实只是一个窗口,对于平台运营而言,模式的选择主要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用户体验以及提升效率。以淘宝网举例,最早他们做的C2C模式,是因为B端不愿意加入,对于B端来说,平台迁移的成本太高;但是平台发展到一定阶段,B端的加入会有效的提高效率(专职的滴滴司机一定会比兼职的满足更多需求,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在这个阶段自然的就转向B2C的模式。这个过程中业态在发生转变,而且创始人和投资人的意志为转移。

对于供给端是平台还是自营,我还有一个看法。早期,平台没有太多竞争,可以选择平台的模式;但在多个平台在竞争的时候,自营效率会更高,也是对用户快速营造鲜明特色的方式。

祥峰投资 赵楠:核心逻辑不是考虑共享的概念能套在哪个标签上。而是平台在持续演进过程中;应该保障效率的提升,可以规模化和持续化运作。对于VC来说,实际出发点是“这个东西需不需要被共享”, 未来还有那些没有被服务好的产品和行业?去关注这些蓝海才是应该掌握的问题。

对于自营和平台,目前国内大多数创业者都想做平台,但是真正能做成平台的生意其实越来越少了。自营是标准化的体验,效率高,但供给端特比较重。但对于不同行业以及供给端的区别,每个行业最后选择的模式都不一样,根本上来说,自营与平台效率的平衡才是关键。创业虽然在同一个大行业里,但每个玩家的选择不同。

实际上,共享、租赁的新场景机会,还要靠创业者去挖掘,如果你找到了它,欢迎联系 dumuyu@36kr.com

+1
694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