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静的力量才有《远方》,邱启明作为媒体人的创业转身

Odaily星球日报·2017-07-31 23:39
品质的力量

媒体人的创业总是自带着流量,高调进入又退出璞谷塘的崔永元;做了东家APP又建立了自己资本的赵普;总能把娱乐化内容玩出新花样的马东;有些人早已经彻彻底底的投入商业化的怀抱,但有些还在内容的领域里深耕细作,先后经历过央视、湖南卫视和网台搜狐视频的邱启明也要在转身后,继续做一名内容创业者。

  • 显然这不是内容创业者的最好时代,但却有着"返璞归真"的趋势

其实长久以来,内容红利的窗口一直都在。如果说过去的窗口外大概能占一百人,但技术的变革、互联网优势的扩大让窗口变得越来越大,我们可以理解为技术的出现帮助内容生产者在窗外修了楼梯,远的人站在梯子上一样可以看到窗内的内容。就这样,过去的几年间,内容的创业迎来了"时代性的商机",各种媒体和大机构都在建立自己的内容生态。

在经过了自媒体、短视频以及知识付费的一波热潮后,内容创业的领域开始逐渐沉淀出头部内容。成本上升、影响力下降;内容的窗口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窗外的看客变多了,但窗口也更多了,流量的分散降低了信息触达的效率;二是窗外流量的增加更多的都是看客,对于寻求商业化的内容方来说,是无效流量。

越来越多的内容创业者开始将眼光转向品质阅读的价值。这不是内容创业者的最好时代,但对于心理始终有杆标尺的邱启明老师来说,品质内容的价值的放大给了他离开平台内容创业的机会,毕竟想要让他做娱乐化很难,但让他做出严肃、安静的内容那是他的长处。

作为第一个担当出品人的作品,纪录片《远方》承载着邱启明对自己内容创业的精神内核,呈现有文化的内容。《远方》主要讲述了邱启明以及布仁巴雅尔(《吉祥三宝》创作者)在内蒙古草原寻找记录百岁老人的点滴。在没有这部纪录片之前,布仁巴雅尔一直在用手机、文字记录草原里100位百岁左右老人的故事,希望能把少数民族中即将消失的传统传承下来。

文化背后是有力量的,这是邱启明的内容逻辑。"正如《我在故宫修文物》、《舌尖上的中国》一样,文化题材的纪录片不是缺少观众,需要的是更好的内容,更接地气的呈现方式。"邱启明表示。相较于其他娱乐性和碎片化的内容形式,纪录片有着一批稳定的受众,这种走"心"的内容也正在被更多的用户和商业渠道注意。

此前,邱启明工作室还在搜狐平台上制作过500多期“明说”,以新闻热点+微访谈的方式去呈现事件,邱启明更多的呈现的是旁观者+讲述者的姿态。作为第一个出品节目,《远方》更加自由,但也需要更多的参与感。利用8天的时间,整个团队制作了25个2分钟短视频片花,和4集每集15分钟的纪录片,以及5天的直播。

相比于流量内容,高品质的内容能增加有效流量,自然也会受到高端品牌的青睐。比起会赚钱的马东来说,邱启明还没有把内容做到完全的商业化,但自带IP的属性已经吸引了汽车品牌的注意。目前邱启明工作室的核心团队人数不多,但还有搜狐的团队+华谊的团队在运营着整个项目的流转,未来项目的展开也会更多去使用这种分工明确且高效的方式。

  • 媒体创业者的"进"与"退"

作为新闻内容出身,邱启明有着光环也有着包袱。这种光环是被邱启明吸引来的资源、是在行业里摸爬滚打多年来的资源能力,也是媒体创业者的优势,这些都支撑着整个团队可以在综艺娱乐内容当道的环境中,少一些对资源、对商业化的担忧,对文化内容创作进行更多的关注和践行。不是不能做娱乐,而是不想做娱乐,这种选择是媒体创业者的"进"。

反观,央视出身的光环让整个团队承受着来自外界的更多压力,而更致命的是商业的敏感性。按照他的说法,"我有自己的偶像包袱,我不会求人,也不会赚钱,纪录片分享会花的5万元钱是我自己出的,所以接下来,邱启明要学会赚钱。" 想要让内容做出更大的影响力,商业化的妥协是种必然。

在邱老师看来,这种妥协不会令人难受,只是还需要学习如何做出让观众和商家都满意的内容,实现优质内容和商业化的平衡。

4集15分钟的《远方》不是标准的纪录片时长,也并非标准的叙事结构,在画面的呈现上也有提升的空间,这是对纪录片在碎片化消费形势下的一种探讨。在邱启明看来,虽然可以选择内容的方向,但是从表现形式上,还是要做的更接地气。《远方》除了纪录片之外,还有着25个短视频以及图文专栏以及5天13个小时的直播,最低时4万多人,最高的那天有6万多人。在内容的延伸上,《远方》还为布仁巴雅尔设立了《呼伦贝尔万岁》大型手机摄影图片展。

即使作为优质内容,也需要不断的生产改革、利用商业模式的创新,去迎接传统媒体、流量内容的广告溢出。

"我最骄傲的时光,就是与柴静一起做《看见》的时候,这是我想做的事情,而在湖南卫视我学会了的那几年,我学会了独当一面。而搜狐视频的几年,让我开始学会拥抱未来。" 这是一条完整的成长路径, 而内容创业也有着属于自己的路径。

从底部的头部内容公司到中层具备规模化商业能力的MCN和APP,再到机构化的新媒体,这条路对于刚起步的邱启明工作室来说还有一些遥远,现在要做的是把握着品质用户的文化需求,把内容写手的身份先做出价值。所以,未来工作室也会沿着邱启明的"偶像包袱"做更多接地气的文化节目。                                  


+1
5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国产基因测序仪在三代基因测序方面的弯道超车

2017-07-31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