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问无脑的问题了,高薪人士是这样“提问”的

张良计·2017-08-18 15:55
不要提无脑的问题。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张良计"(ID:zhang_liangj);36氪经授权发布。

在正文开始之前,Boy 强调一点,在职场和生活中“提问”都是一个技术活。问题问得好不好,很大程度反映了一个人聪不聪明,有没有经过独立思考。在提问中最需要注意的是下面这句话(同学们划重点啊喂):

不要提无脑的问题。

什么叫无脑的问题?

1.答案显而易见的“送分题”;

2.能够百度找到答案的问题;

比如下面这个问题:

“我男朋友什么都好,就是手机上乱七八糟的约会App太多,平时探探划得飞起,微信号有三个,昨天出差被我抓到去见女网友,回来跟我哭着认错说再也不敢了,我该怎么办?”

这就属于典型的“送分题”。正常人的常识都能回答的问题就不要问,问出来只会让对方觉得智商感人。

另外一种:

“请问Excel 如何自动分行?”

“请问优酷上的视频如何下载?”

“请问携程上的机票如何改签?”

这些只要上网敲几个字就能找到一大堆答案的问题也不要问,问出来对方会觉得你是故意浪费他时间。

那么如何提好一个问题?如何通过提问让对方觉得你是一个很有内涵的人?我有三条心得:

第一,提问之前就要预想到对方会给什么答案

聪明人在提问前就已能对答案做出预判。比如下面这个问题:

“共享单车企业最近接连倒闭,这说明了什么?”

会提问的人,会根据对方的身份和背景来调整提问的话术,同时在问题中埋下答案的方向。比如提问的对象如果是共享经济领域的专家,这个问题会变成:

“最近共享单车接连倒闭的原因你认为有哪些?这是否说明共享经济在个人出行领域是不成立的?你觉得未来在这个领域还会出现什么变化?”

这套话术完全是根据对方的身份来“定制”出的问题。它们分别问道了“原因”,“现状”和“未来”,指向性很明确,在提问之前就已经把答案的范畴锁定在了几个方向,让对方能够按照你的思路给出相应的答案。

但如果你针对的人是一个共享单车企业的CEO,这个问题就可能变成:

“共享单车在市场上成功立足的条件有哪些,共享单车企业如何在同质化竞争中脱颖而出?”

大家仔细看,问题其实没变,我只是换了个问法而已。问题从“为什么会倒闭”,变成“如何成功立足”,“如何在竞争中胜出”。

这两个问题的答案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前一个答案聚焦的是“为什么没做好”,后一个答案聚焦的是“怎样能做好”。但面对的对象不同,提问的角度就要不同。我们不能问对方“其他企业都倒闭了,你怎么想?”。这就显得太突兀,也不够礼貌。

在提问之前,最好先调查清楚对方的身份背景,尽量让问题的指向性在回答者的知识领域之内,不要超出对方的预期。

你自己才是问题的第一道过滤器。问人先问己:“这个问题,对方可能会给出哪些答案?”以及 “这些答案是不是我想要的?”。同时,注意提问措辞不要引起对方反感。

总之,问问题前你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答案。


第二,将大问题不断拆分成小问题

不要提过于宏大的问题。比如:

最近中美贸易关系紧张,你怎么看?

如何有效打击传销窝点?

许多品牌开始在地铁里刷大字报广告,为什么会这样?

收到这种问题的人,脑海中的图景基本上会是这样:


过于宏大,难以聚焦。就像浩瀚宇宙一样,到处都是星辰,却找不到着陆的地方。

这并不是说这些问题不好,只是一开始就把范围框定地太广,会让回答者找不到切入点。

一个好问题,一定是由点及线,由线及面的。过于宏大的问题,我们要将它们进行拆分,把一个大问题细分成不同的小问题,然后循序渐进地提。比如上面三个问题,就可以这么问:

最近中美贸易关系紧张,美国提高了反倾销的力度,同时推行贸易保护政策,对此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把问题的焦点聚焦在“反倾销”和“贸易保护”上,回答者就能针对性地给出答案。

如何有效打击传销窝点?除了政府加大打击力度,媒体配合普及知识以外,普通市民能够做什么?

把打击传销的措施,拆分成“政府”,“媒体”,“普通市民”三个方面,最后聚焦一个。

许多品牌开始在地铁里刷大字报广告,这是因为地铁人流量大?还是因为大字报容易抓眼球?或是因为...

将“刷大字报”的原因,拆分成“人流因素”,“吸睛因素”等不同原因,再分别提问。

写到这里,大家应该看出来,将一个宏大的问题拆分,背后其实需要的是提问者自己先独立思考做功课。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着去推测问题的答案。无论正确与否,至少在回答者看来你是做了一定程度的研究,这也节省了对方的时间。

还记得我开头说的吗?不要提百度上能搜到答案的问题。在这里也是一样,先用工具自己尝试找一下问题的答案,哪怕是和问题有关联的信息也可以。然后在提问时,适当提出自己的假设、猜测,这么做一来让对方知道你对问题了解有多深,二来也能帮回答者聚焦在某些具体方向上,大大提高了回答的效率。


第三,提问题也要讲究逻辑顺序

经典的提问三段式如下:

1. 这是个什么现象?(表层)

2.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里层)

3. 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运用)

按照这个思路去提问,好处在于能让回答者按照你的思路层层递进来回答。

比如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

公司的层级框架是怎样的?

这个就属于表层问题,是能够用眼睛看到的现象。刚来公司一周的时间,基本上通过自己的观察能够知道公司有A部门,B部门,C部门等等。而这个问题的里层问题应该怎么问,Boy 给一个思路参考:

不同部门之间是什么关系?在日常工作中它们如何配合?什么项目谁牵头,什么项目谁做幕后,什么项目需要大家平等合作?

这个就是里层问题。回到提问三段式,上面这几个问题的答案就解释了“为什么公司会有这样的层级框架”。

那么再深一步的问题可以怎么问呢?这就深入到“运用”层面,知道了这些信息之后对自己有什么作用。那么这个问题接下来可以这么问:

我所在的部门主要起什么作用?和其他部门的同事之间应该如何配合?有哪些事情是我必须要做的,哪些事是可以选择性做的?在现阶段我的目标是什么?

如果你第一天去上班,按上面的思路给上司提出这些问题,而他恰好也是一个聪明人,那么你会马上知道公司层级框架的全貌,以及背后的本质。

这个思路几乎可以运用到所有的“提问”上。按照前面说的,将宏大问题进行拆分,那么最后其实你提出的不是一个问题,而是围绕一个问题所延伸出的思考框架。

在这个框架里,回答者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你的规则,会按照你的“暗示”来回答问题。你为他把前因后果的基础框架都已经搭建好,只等对方来填空。

再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比如当我们突然头昏的时候,问医生的问题很可能是这样:

医生,我今天头昏脑胀,四肢无力,到底是怎么回事啊?

一般这样去问,医生会反过来问你许多问题。比如“这个症状有几天了?” “你今天是不是着凉了?”  “还有没有别的症状?”等等。

但如果你这么问,效果就不一样:

医生,我感到头昏脑胀,四肢无力。今天是第一天,饮食上与以前没有差别。不知道是不是着凉了,但是经常会觉得口干舌燥。这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有没有快速治疗的办法?接下来我在生活中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上面这些问题至少做到了以下三点:

1. 尽可能详细描述了自己的症状;

2. 向医生强调了自己的诉求;

3. 缩小了答案的方向和范围;

这已经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问题系”。对方基本上一次就能回答完整,而不用像挤牙膏一样问一句答一句。

以上就是Boy 关于提问的一些心得,希望能对大家有帮助。

+1
53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市值一定来源于价值创造,价值创造的要素我们总结来自科技、模式、管理、生产资料、创意几方面。

2017-08-18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