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根创业者如何寻找AI医疗健康板块的介入途径?

顾贝妮·2017-08-23 08:51
两大类可关注

文/顾贝妮  

上一篇文章《AI医疗创业的关键词不只有智能诊断》发布后,得到不少创业者关注,36氪我的专栏这篇文章得到170多个读者收藏。这篇文章只是因由一家种子阶段名不见经传的印度AI医疗创业公司的做法引出的一些启发,之所以有这么多读者关注,其中有一个要害点,那就是:诸多的创业者、准创业者期望在技术门槛、行业门槛较高的AI医疗领域找到较可行的介入途径。在我看来有以下两大类可关注。

关注个人埋单意愿强烈的消费类需求

如何理解消费类需求?简单的说你可以理解为,不在国家医疗保障支付体系中的,需要消费者个人掏钱埋单,消费者个人也有较好埋单习惯的领域。严格的说它可能未必属于医疗范畴,但仍有强烈的相关性,在大健康产业中,例如营养、养生、保健、健身、美容、心理,等等。事实上,我们也看到在互联网+热潮里,2C模式的创业项目中比较早能看到盈利模式的往往也是在个人埋单意愿最强烈的领域,例如医美很典型。

这些领域往往临床属性较弱,且支付决策权更多依赖消费者个人意愿,也不需要从官方体系的费用预算中切分利益,因而在政策门槛和行业门槛上都会更低。

以上这些领域具体涉及的市场也很多,如何考查选择,可以把握以下几个评估方法:

首先,可以去算一算、查一查一个细分市场中的服务与产品当下的市场销售规模,是否足够大。

其次,消费者在这类领域的消费趋势是否有逐年增加或升级的迹象,增长幅度是否足够大。

第三,这些消费是怎样花出去的,通过怎样的消费终端,你能以更好的方式替代这样的消费终端,或成为其中的一环吗?当然,我们还得回到AI这个主题,通过AI技术能否以更好的方式让消费者花这笔钱?

这里借用硅谷投资银行报告中的一张图,来归纳一下消费医健领域普遍存在的三类痛点。

知识鸿沟、患者/消费者激励、更优化消费体验,这些需求一直存在。互联网+能解决到一定程度,但并不彻底也不完全。那么加上AI能力之后又能有怎样的新突破呢?我个人认为一个重要加强方向是:个性化服务。过往的个性化服务要么不够个性化;要么部分服务实现个性化的成本过高,不可负担。AI能力强化下,低成本的个性化服务的可行性提高了。可以沿着这个方向去找思路。

关注医疗健康体系中运转效率的提升

医疗健康产业很大,医疗健康体系运作也是一个庞大的运转生态。这里面不是每个环节都直接与医学诊断或治疗相关。正如在医疗产业中除了那些拥有临床专业知识的医疗人员外,还有许多产业人士都不具备医学专业知识,但仍在产业运转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就医疗创业而言也是如此,未必所有人都得去解决医学诊断治疗这些事。

事实上,无论是二十年前就开始的的数字化医疗,还是后来的互联网医疗或移动医疗,这些创新领域的大部分参与者解决的都不是临床问题。那么有哪些非临床需求在体系运转中亟待解决?这里终究逃不出提高效率这一关键词。

效率的提升永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而事实上,似乎低效总是常态。在体系运转中寻找痛点,更多是2B的业务模式。就体系运转效率而言,最关心效率的首先是政府部门,也就是改善体系的整体效率;其次是各类医疗健康机构或企业的自运转效率;再次是体系中的某个部门或岗位类型的工作效率。

解决效率问题在医疗领域核心是怎样解决瓶颈资源的问题,例如医生资源,部分高成本的医疗设施设备等。此外还有体系间的各模块怎样高效流转和对接的问题。这里包括: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也就是优化配置资源;提高单个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对瓶颈资源的依赖,寻找低成本的替代方案;优化运转流程,涉及信息技术,这里主要目标是让信息流更通畅,令体系运转中大大小小、里里外外的对接更有效率。等等。

这里有两点很重要。

首先,坚守AI解决方案供应商的角色,勿轻易把自己变为医疗服务机构。关注在运作效率本身上,你仍是一个IT公司、互联网公司或AI公司,而非一个医疗服务公司。本质上,你没有深入到医疗核心,也意味着介入的行业门槛不会过高。在互联网医疗创业领域,许多创业项目打着互联网公司的旗号,最终却干起了医疗部门的活,分着医疗体系内的利益,把自己的服务对象变成了竞争对手。如果没有足够的产业经验、运营能力与资源,实难长久。

其次,寻找受益者与行权者一致的领域。在医疗健康体系运转上找痛点,提供相应的产品或服务仍旧需要关注支付意愿的问题。有的时候效率提高的收益者与决定是否采用你的服务或产品的决策者可能并不是一致的。在这种利益与权力错位的情况下,即便你有好产品有,也很难让对方有动力去使用。最终你要寻找受益者与行权者一致的领域,或者想办法让两者一致起来。

所有体系中的人都希望你能帮他们解决问题,而不是让他们更麻烦,很多时候创业者们一厢情愿的好产品,在对方看来只是让事情变得更麻烦而已。无论在哪,少有人愿意且有能力成为变革的推动者。大多数角色他们会一直等待直到可以直接享用变革带来的好处。在变革还不足以体现出真实的价值时,你真的很难说服人们付出成本参与其中。

正视门槛

早在两年前,我发文章《政策、技术、资金,看清互联网医疗创业三大门槛》。时至今日不妨回顾一下当时我画的这张表。 

如今来看AI医疗,互联网一词换成了AI。上一波大家赶着互联网+的创业热浪,这一波赶得是人工智能+的风口。就门槛而言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就技术而言,除了医疗领域的专业技术问题外,人工智能目前的技术门槛比互联网更高。如此,草根创业者寻找低门槛介入途径可能更加不易。然而,前面有前车之鉴,善于思考总结,当下我们应明智了许多。

当然,较为可行的介入途径,意味着较低门槛,最终也会导向激烈竞争,这是必然的。竞争别无他法,唯有在介入后快速铸造自己的护城河。门槛或低或高,可行性或强或弱,都只是相对而言,有些时候对别人是门槛,对自己是护城河,如何选择仍须与团队自身的特点与优势结合起来。

你有何创业想法或疑问,欢迎联系我交流探讨。

本文作者顾贝妮,长期从事创新商业研究,为科技创业团队提供战略咨询。管理学硕士,十余年咨询业、财经传媒从业经历。2014年联合创办动脉网VCBeat。交流探讨创业路径与方法欢迎联系作者(微信:gugreaty;个人微信公众号:未来主议)

+1
7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