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眼狂奔是一种无知 | 企业不精益的几类错误

浩哥说·2017-09-19 11:33
什么是精益、怎么才能做到精益、常见的不精益都有哪些,会给企业带来哪些危害?


大家好,我是程浩! 对于企业成长,最好的老师就是一路上遇到的各种“坑”儿。

 

这次借助开氪这个平台,把我这16年互联网从业一路走过的“坑“,以及总结的干货分享给更多人。想要了解整个课程的朋友,可以先点击《程浩:精益商业13讲》直接进入我的专栏。


我会跟大家分享什么是精益、怎么才能做到精益、常见的不精益都有哪些,会给企业带来哪些危害,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在创业创新和企业管理上,少走弯路,事半功倍。


在具体开讲精益前,我们先看一些反面教材,也就是什么叫不精益?



首先企业最大的不精益就是问题找错:痛点不痛、刚需不刚”



企业开展一项新业务,完全没需求,这其实还挺少见的。但是这个所谓的需求够不够刚、痛点够不够痛,那这个就是普遍问题了。

 

那什么叫真正的刚需?其实就是三件事:极大提升效率、极大降低成本和极大提升用户体验。


大家注意,这几句话之前都有一个“极大”。什么叫极大提升效率?拿搜索引擎来说,搜索出来之前大家靠什么去获取信息?有的人说是图书馆,有的人说是问周边的朋友?那么我们今天,我们大多数人已经很难想象没有搜索引擎的日子了。

 

所以搜索引擎的出现绝对是极大提升了大家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效率。同样,没有QQ之前大家怎么联系?写信那就不算了,那实在是太久远了。应该是电子邮箱吧,但电子邮箱的问题是效率不高,你发过去要5分钟,你再发回来还得再等5分钟。所以QQ的出现,极大地提升了人们沟通的效率。

 

那么什么叫极大地降低成本?比如工业机器人,一台工业机器人可以承担四个人的工作量,这四个人一年的工资要20万,但一台机器人的成本可能就10万,而且这台机器人可以连续工作四五年。再比如说,特斯拉的老板伊隆•马斯克,还有一个公司叫SpaceX,这公司是干嘛的呢?主要是发射卫星的。传统的卫星发射一般都是找波音,发射一个2亿多美元,SpaceX呢,发明了一个火箭回收技术,所以它发射一颗卫星只要几千万,所以极大地降低了成本。

 

关于极大提升用户体验,大家也都有实际体会。例如iPad,在iPad之前,从没见过工艺如此复杂,但操作又如此简单,以至于连小孩都能轻松上手的电子产品。

 

以上三点呢都叫刚需,能做到其中任何一点,你都很牛!但是,如果你做的东西,让这三个指标每一个都比之前的提高了一点点,例如效率提高10%,价格降低15%,那这就不是刚需。你这点微创新就是再给竞争对手“打工”,分分钟就被人抄走了。但是如果质量不降,价格被你降了一半,竞争对手的客户关系再好都没有,因为有便宜一半的东西采购经理不买,他很难跟老板交代。

 

再跟大家讲个我自己体验的例子,几年前,智能硬件比较热闹,我也很感兴趣,我应该是中国最早一波用智能手表的人,那时候是三星的还是LG的我忘了,反正我是专门托国外的朋友买回来,花了半天越狱才能用。

 

这事儿主要两个卖点:

第一呢,就是你在跟人聊天的时候,如果来了一条微信,你直接看手表就可以了,不用再把手机从兜里掏出来了。但说句心里话,这个需求其实没那么刚,一呢,是我从兜里把手机掏出来这事本身并不麻烦,二呢有时候我还要回复一下,我用手表回复的话,只能用语音,我旁边有人在场的话,很不方便。

第二个作用是什么呢,就是智能手表能够记录一些健康数字,例如能够测心跳啊、心率啊、睡眠质量啊等等。但这个也有问题,首先大家睡觉的时候都不习惯戴手表。其次我昨晚睡没睡好,我其实心里都有数,你只是告诉了一个我已经知道的东西,但是你又没给我解决方案。

后来我坚持了一个礼拜,终于有一天实在懒得充电了,算了,我就直接丢车后备箱了。

 

讲完这段经历,大家可能有一个发现,那就是如果一个产品它不是刚需,那它所有的问题都是大问题;但是只要是刚需,它所有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对吧,同样都是充电,你手机你不每天都要充电,你怎么就能坚持呢?就是因为它是刚需,但手表、手环这个就不行。

 

所以,只要是刚需,什么功能少一点儿、价格贵点儿,这些问题都不大。用户有包容度,产品一时存在缺陷这都能理解。就像iPhone刚出来的时候,连短信的转发功能都没有,我都惊呆了,而且还要每天充电。当时不是流传一个笑话么,说每个太太都应该给老公换一个iPhone,这样保证他每晚都要回家充电,说的就是这个事。虽然iPhone早期有很多不足,但全新的智能操作系统和大屏幕,使得所有的问题用户都忍了。

 

跟刚需并列的还有一个参数叫高频,刚需和高频把生意分为了四个象限。一类是刚需且高频,如果你的生意属于这个象限,你就要不惜一切代价抢占市场。因为所有刚需又高频的东西理论上都是入口,一旦是入口了,就有羊毛出在猪身上的机会,这个入口虽然本身可能不赚钱,但把握住了这个入口,你就可以通过其它增值服务来赚钱。所以无论是即时通信、搜索还是门户,他们对消费者端都是免费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你踩中了一个刚需且高频的东西,那么首先恭喜你,因为这样的领域并不多,就像我们手机里首屏的App其实就这么多。但是呢,你也别高兴的太早,因为所有刚需高频的东西一定是竞争最激烈的领域。其实更多的商业模式属于刚需但不高频。比如说买房、买车,还有婚礼,对吧。婚礼这不可能高频,高频就坏了,但这绝对是刚需。如果你的生意处在这个象限应该怎么做呢?既然你没有成为入口的潜力,那就必须得每一单都得有足够的利润,说白了就是老实做生意,同时形成良好的口碑,让大家口口相传。

 

如果你这事既不刚需、也不高频,那就甭做了,如果是高频但是不刚需,这个通常也是伪命题,因为不是刚需的东西通常都不会高频。所以大家在做生意前,一定要想好你做的事儿到底是哪个象限。当然不管怎么样,刚需都是首要的。

 

那么刚才讲的第一类不精益就是企业把需求找错。举一个荒诞的例子,很多酒店没有吹风机,那我在想如果我的皮鞋也能当吹风机使那该多好,但是结果做出来之后发现没这个需求,用户需要的可能是一个能吹头发的手机,这就是典型的需求找错。

 


 企业第二类问题就是把解决方案做错

任何一个刚需,都有很多种解决方案,但并不是每一种方案都是有效且合理的。比如之前说的治理大城市拥堵,上海采取的是限购,拍卖牌照的方式,通过市场经济的手段就比较容易让消费者接受。

北京呢,前两年有人提出拥堵税的概念,意思就是说你进四环,今天交20块钱拥堵税,进三环呢就要交30块钱,进二环呢就要交40块钱。还有更极端的,大家知道北京一开大会就开始限一半号,我们能不能一直都限一半号呢?那交通得多好,这肯定能解决交通问题,但是这个方法可行吗?不可行,为什么不可行?老百姓不同意,我花全价买的车,你只让我只开一半时间,那你能不能只收我一半车钱呢?所以解决方案很多,但并不是每一个都是有效和合理的。

 


企业第三类容易犯的错误还包括闭门造车

也就是不跟用户接触,闷头自己做,一造半年一年,最后才发现做出来的东西没人要。这些人通常都有什么心理呢?首先是怕被BAT抄袭,也就是被巨头抄袭。

 

以前确实在中国的创业环境里,大公司喜欢抄你。在2010年之前你如果创业,通常VC都会有一个问题,就说你这事如果腾讯做了怎么办?当然现在巨头的心态比以前开放了很多,特别是在人工智能+、互联网+这些有很强的垂直行业壁垒的领域。

 

拿人工智能+医疗举例,什么最重要?被医生标注过的数据最重要。没有数据,再天才的科学家也无用武之地。所以BAT做医疗一点优势都没有,因为他们要把这些数据,从各医院、各科室搞出来一样很累。这跟互联网+一样,一旦细分到具体行业,并不是说你是百度、你是腾讯,有资金、有流量,投入人才就一定能做成,比拼的还有行业资源和人脉。

 

所以现在创业公司,最不应该担心的就是被大公司或者被巨头抄袭,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在于大公司反应慢,如果大公司反应都很快,就真没你们创业公司什么事了。而且大公司往往是看准了才会下手,你这事连你自己都不知道靠不靠谱儿,大公司才懒得抄你呢。而且这么容易被抄的项目,说白了也没什么门槛,未来的竞争呢一定会很激烈,所以成功的概率也不高。

 

除了怕被巨头抄袭之外,还有一种心态,就是怕被初创的竞争对手抄袭。目前国内大多数的创新属于商业模式创新,这意味着门槛没那么高,你再藏着、掖着,竞争对手之间也差不了三个月,因为大家都是聪明人。所以,你最多最多比人也就领先三个月,但你为了担心别人抄你,你不和需求方接触,你冒的风险就是产品做了一年没人要,所以这个风险不值得。如果你真的是一不小心踩中了BAT的核心赛道,那干脆就早死早超生,这比花几年被活活耗死要好很多,所以真心不用担心什么。

 


第四个不精益的错误是过早优化

也就是核心需求还没有经过检验就开始做其他的优化。还是那个例子,我们好不容易做了一个能吹头发的手机,你还一个都没卖出去呢,就开始想着怎么把这个手机做得更便宜做得更薄。但问题是什么呢,你的核心诉求是吹头发,这事没有验证之前,任何其他的功能都是多余的。你说怎么设计得轻薄、怎么设计得时尚、怎么漂亮,这些都没用。

 


不精益的第五类问题是过早扩张

也就是在核心需求还没有得到验证的时候就扩张,去获得一些所谓的虚荣性指标,这个在大企业其实是非常常见的,一方面呢大企业资源多,部门之间刷刷脸就可以免费用,另一方面大企业都有KPI考核,你没有量,下个季度你的项目可能就被直接砍掉了,迅雷也出现过这种问题。

小企业过早扩张这样的问题反而比较少,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因为没钱没资源。还是举上面那个例子,你在家门口好不容易卖出去10个可以吹头发的手机,你就考虑去建厂要去量产。但很多项目的第一版,其实都是被亲友和竞争对手买走的,这个不代表是普遍的需求。简单讲就是需求还没有被验证,你就去考虑规模化,你做的越大,你未来的成本其实越高。

 

那么不精益的例子我就举这么多,大家听完之后呢,可以琢磨一下你有没有类似的问题。比如隐性成本给企业带来的伤害。我对我所有投资的创业企业,都建议CEO给员工市场价格的薪酬,甚至最好是2个人发3个人的工资,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我会在开氪专栏《程浩:精益商业13讲》里给大家分享一些非常精彩的MVP案例,到时候你再对比这些不精益的做法,你肯定会有茅塞顿开的感觉。


+1
6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我们希望在这篇文章中从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两个角度来分析,对于想进入这个行业的公司来说,有哪些潜在的创业方向。

2017-09-19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