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 3.0:不要温柔地走进人类的良夜

远读重洋·2017-09-24 08:01
人类是生命2.0版本,我们可以升级吗?

八零后九零后小学或者中学的时候不少人都读过这么一本有关于未来的科幻小说,叫《小灵通漫游未来》,出版于改革开放的第一年,1978 年,创作期则更早,大约在 60 年代。

故事讲的是记者小灵通无意中登上了一艘开往未来市的气垫船,并且在船上结识了小虎子和小燕兄妹俩。

当气垫船在未来市停靠后,小虎子的父母开着水滴状的汽车来接他们回家。这种车用气流驱动,在地面飘行。车内竟然有安装自动避撞和自动紧急刹车系统。

小灵通拜访了小虎子家,在他的家里,曾祖父正在和机器人铁蛋下棋,老人已经超过了 100 岁,而且身上替换了人造肺、人造肝脏和人造心脏,耳朵里也有助听设备,老花镜则是嵌入了眼球里,所以他身体颇为健康,耳不聋眼不花。

在未来市,每一家都有机器人充当保姆,人的器官可以像机器零件一样调换,甚至从此人类可以长生不死。

在未来市参观了几天过后,小灵通乘坐火箭离开了未来市,然后将这次见闻记录下来,就成了这本《小灵通漫游未来》。

这本书教会了中国的千万青少年一个简单的道理:科技可以改变我们的未来。合上书本过了 40 年,世界已经在技术的驱动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的猜想已经变成了现实,比如手表手机、环幕电影、小飞行器等等,有的甚至已经超越了书中的想象,比如人造蛋白。

而其中对于人和机器的猜想,我们今天仍然在不停的探索。和小虎子曾祖父下棋的铁蛋恐怕没办法战胜今天的 Alpha Go,但是人类对自己智力和躯体的改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今年 8 月 19 号出版的新书《生命 3.0:在人工智能的时代生而为人(Life 3.0:Being Human in the Age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向我们系统的介绍了在人工智能大发展的今天,我们对生命、对智能、对人与人工智能相处之道的重新思考。

这本书的作者是 MIT 教授麦克斯·泰格马克(Max Tegmark),人工智能领域的权威专家。作为研究机构“生命未来”的负责人,他和硅谷著名创业家埃隆·马斯克(Elon Musk)一起发起了人工智能安全的相关研究。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教授(Professor Stephen Hawking)也推荐了这本书,他写道,“所有人——不仅仅是科学家,为了享受未来人工智能给我们带来的福利并规避可能的风险,各类人都应该问问我们自己可以为此做些什么。这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思考,而泰格马克这本富有洞见的书能在你思考这些问题时帮到你”。

在介绍人工智能之前,我们先要问自己一个问题,什么是生命?空气中的细菌是生命,屋子里你的猫和老鼠是生命,我们也是生命,人工智能……可能也会是生命,那我们如何给生命下一个定义?

泰格马克认为,生命就是一种自我复制的信息处理系统,在这个系统里,信息(软件)决定它的行为以及硬件的蓝图(Life is a self-replicating information system whose information(Software)determines both its behavior and the blueprints for its hardware)。也就是说,世人慌慌忙忙,老鼠窸窸窣窣,不过都是在处理信息罢了。

而如果我们把生命看做一个操作系统,那么地球这个开发者大致开发了三个大版本的生命,生命 1.0(Life 1.0)、生命 2.0(Life 2.0)、生命 3.0(Life 3.0),其中,生命 3.0 的发布还在筹划之中。

生命 1.0:硬件和软件都只能演化,而不能设计的生命(Life where both the hardware and software are evolved rather than designed)。

举个例子,很多细菌有探测溶液中糖分高低的传感器,由此,它们向糖分浓度高的部分移动,然而,他们这一生,都无法学会主动向糖分低的部分移动的本领。

这个移动,从人类的视角来说看似简单,但是对于细菌来说,往糖分浓度高的地方移动,是刻在它们基因里的,而它们无法违抗基因的行动指令,设计自主的行动。

同时,它们的硬件,也就是“肉体”,也是生而固定的,除了突变演化这一条路,他们不能自主地设计自己的硬件。

生命 2.0:硬件只能演化,但是软件可以从很大程度上设计的生命(Life whose hardware is evolved, but whose software is largely designed)。

这个阶段的生命,就是你和我,智人的后代,现代人类。

我们有自主的意识,虽然这个意识也会受到基因的控制,但是自主性要比细菌之流要强很多,我们可以学习,更新我们的软件,甚至主动挑战基因对我们的限制,比如说蹦极、高楼跑酷,或者熬夜。

然而我们现在不能给大脑打一针,然后生下来就精通十八国语言,也不能在后背上长出一对翅膀让我们起飞,同时也不能改造我们的腿,让我们跑的比猎豹快。

我们目前的技术,大多数是修复残损人类躯体的功能,从补牙到安装假肢,但是更进一步就很不成熟了。精确地说,我们现在可以算作生命 2.1 版,最多不超过生命 2.2 版。

那从人类到病菌之间,也可以稍微划分一下,比如毛毛虫是生命 1.1,蜗牛是生命 1.2,小鼠是生命 1.3,海豚是生命 1.3.2,当然这是很粗略的版本分类。

生命 3.0:不仅软件可以设计,硬件也可以被设计的生命(Life which can design not only its software but also its hardware)。

也就是说,生命的 3.0 版,能掌握自己命运,摆脱演化的束缚。

想象一下,如果有这么一种生命,容貌可以从黄渤到吴彦祖,随意更换;跑起来比高铁还快,跳起来比埃菲尔铁塔还高,总之只要有机能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可以改进和更换,买一颗大脑像今天买电脑 CPU 一样便利,和对方聊几句就学会与此人的相处之道,那么我敢保证,至少他在人类中一定很讨女孩子喜欢。

这种生物,就是人工智能的终极目标。

在 2017 年的今天,不用说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已经把人类的计算能力甩开了几光年,而且 Alpha Go 也已经打败天下无敌手,著名的波士顿动力(Boston Dynamics)的机器运动能力一代比一代强。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这些机器拥有智能了?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什么叫做“智能”?作者在书中,对于“智能”,给了这么一个定义:达成复杂目标的能力(Ability to accomplish complex goals)。

定义很简洁,但是“复杂”该如何界定呢?美国科学家梅拉妮·米切尔(Melanie Mitchell)可是写了一本书《复杂》来解释“复杂”这一件事,可见对“复杂”的定义可没那么容易。

书中是这么做的,首先将目标任务分为三类:

  • 物理类(Physical)

  • 社会类(Social)

  • 技术类(Technical)

在物理类的目标任务中,抬重物运东西,机器已经远远超过我们了,而且对于修修补补的工作,则还不如人类——你大概就能推测出来,你的 iPhone 碎屏返厂以后,是人工换屏修复的。

在社会类的目标任务中,机器在各类游戏中已经完全战胜了人类,目前在翻译领域也似乎即将超越人类。

在技术类的目标任务中,特别是记忆、计算等一类问题,机器已经远远地超过了人类。

然而,虽然机器在这么多方面超越了人类,为什么它们还是让我们感觉不够智能呢?因为这些工作还是太过单一,人类有更为复杂的工作——多线程运作的项目,现在的人工智能还无法胜任。

得益于卡内基梅隆大学科学家汉斯·莫拉维克(Hans Moravec)的工作,他绘制了这么一张图,来描述不同任务的复杂程度。

这张图叫“人类能力景观图”,它把人类各类能力的难度看做是不同的海拔高度,人工智能的发展就是浸没低地的海洋。每克服一种任务,那这种任务所处的地段就会被海洋浸没。

我们来看,像围棋、机械记忆已经在海平面以下了,驾驶、投资、翻译这些已经岌岌可危,管理、摄影、编程还比较安全,而著书、有价值的艺术还是人工智能遥不可及的目标,而人类能力的顶峰,就是科研探索,不知何时会被人工智能征服。

所以说到这里,你估计已经感受到人工智能与每个人的关系了——它会抢走你的工作!如果你不想成为二十年前的打字员或者五年前的地图小贩,那么你必须要关心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

当然直到目前为止,我们都在期盼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考虑如何克服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的问题。然而,生命 3.0 带给我们的疑惑不止于技术,还有伦理。

比如,自动驾驶技术普及之后,汽车撞人应该追究谁的责任?乘客?制造商?还是,汽车本身?

如果汽车本身可以承担交通责任,那么我们就要给它买保险,那么既然他能买保险,是否就应该被允许拥有“私人(车)财产”?

既然拥有了“私车财产”,那么他是否应该被授予投票权?

如果……推到最后,你会发现,人工智能似乎和人没什么两样了。

那到底我们还该不该发展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会老老实实被我们剥削吗?如果他们意识到这个问题,会发生什么情况?

美国动漫《瑞克和莫蒂(Rick and Morty)》第一季第三集里,狗狗因为瑞克的科技而拥有了智慧,疯狂地向曾经玩弄他们的人类报复,并且征服了整个世界。不过最后,狗狗突然良心发现,决定到另外一个次元建立一个属于狗狗的国家,把这个世界还给了人类。

然而动漫可以大团圆结尾,现实是否也会这样呢?我只能用一句经典的台词作为结束语:好奇心永不停止,纵使在自我毁灭,人类也不会停止探索。 

+1
867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在遇到挫折、失败时,仍能坚持不懈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这才是决定长期成功的因素。

2017-09-24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