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怕的不是你失去了工作的激情,而是再也找不回来了

36氪的朋友们·2017-09-27 10:26
听说你每天工作都很疲惫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高太爷”(gaotaiye0504),作者:高太爷,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擅长心理学,尤其是认知心理学和学习心理学理论的学以致用;36氪经授权发布。

为什么你对工作失去了激情? 

职业倦怠(Occupational burnout),近些年来可以说是职场圈和职业心理学里的一个热词,几乎每个人都会在之前的生活、工作中听说这个术语,不但如此,同样也几乎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的工作中体验到这种倦怠。

这个术语最早是Freudenberger在1974年提出的来的,描述的是职场人员(特别是服务行业的人士)因工作时间过长、工作量过大、工作强度过高所经历的一种疲惫不堪的状态。这种状态源于工作,又反作用于工作,会导致个体的工作状态恶化,同时可能带来急躁易怒、抑郁、乏力、消化不良等种种症状。

这种倦怠不仅对个体危害较大,而且在社会中普遍存在。这里展示几个中国职场触目惊心的取样调查数据:医生——轻、中、重度职业倦怠的比率分别为20.17%、21.47%、25.60%;警察——轻、中、重度职业倦怠的比率分别为34.02%、43.30%、10.82%;专业技术人员——轻、中、重度职业倦怠的比率分别为37.18%、35.06%、7.29%。

大家感受一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职业倦怠是职场的高发病,更可怕的是,这种倦怠和压力感还是可以传染的。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有一项研究发现,当课堂上教师的职业倦怠水平较高或情绪衰竭水平较高时,学生的皮质醇(某种压力激素)水平也较正常值高了许多。

毫不奇怪,面对这么普遍而可怕的职业倦怠,知乎、百度知道里会有不少人因此提问求助,也会有许许多多的热心人伸出援手,提供解决办法。老高也看了一些他们的回答和解决办法,确实数量不少,也都挺用心的,但是他们往往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并不是所有的职业倦怠都是相同的。

比如某回答说:

以立足现实、脚踏实地的工匠精神破除职业倦怠。大量心理学研究及管理实践均表明,要想取得长久职业成功、收获工作成果和持久的工作兴趣与热爱,我们就必须建立立足现实基础上的工匠思维而非以情绪和心理预期为导向的激情思维。

工匠思维确实很好,并不是所有的职业倦怠,都可以用工匠精神解决,事实上,很多研究表明,工匠精神中强调的完美主义,恰恰和职业倦怠存在正相关。

职业倦怠成因较为复杂,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不同的职业倦怠者在这三方面有不同的比例,表现出不同的症状。因此,应当对此分类讨论,才能对症下药,寻找出真正能帮助到职业倦怠者的方法。

你是不是真的喜欢你的工作?

职业倦怠的核心方面,是情感衰竭(emotional exhaustion),这指的是工作人员失去了活力和工作热情,感到自己的感情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对工作“心累了”。这个方面具有最明显的症状表现,而好消息是,这类衰竭也是职业倦怠三大方面中最易于处理的。

解决一个问题,往往可以从这个问题的来源着手,一旦了解了问题的来源并将它根除,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情感衰竭也是如此。如果发现自己的主要问题出在情感衰竭上,就要认真问问自己:

我是不是真的喜欢这份工作?为什么?

问题很简单,但不容易回答。举个例子,你也许会说,我不喜欢现在的工作,因为领导很凶,因为办公室环境不好。不,这不说明你真的不喜欢这份工作。因为“领导很凶”、“环境不好”只是工作的外围属性,你完全可以在保持这个工作的条件下,换一个领导——换个工作组或者办公室;让领导不这么凶——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满足老板的要求;自己改变工作环境——在桌上摆一盆喜欢的花……通过这些法子,你可以解决情感衰竭。

但是,如果你不喜欢的,是这份工作的核心特质,也就是说,你在本质上不认同这份工作,那就另当别论了。

比如说,你是个非常内向,高度社恐,不喜欢和人打交道的人,那么你不喜欢公关的工作,就是真的不喜欢了,即使你强颜欢笑,压力也只会越积越大,在这个时候,最合理的做法,反倒就是换个工作,比如找个技术岗位,做个程序员……只有这样,你才能彻底摆脱职业倦怠。

OK,那怎么判断自己属于什么人格,适合哪一些工作呢?心理学界有各种各样的量表,任君选择,这里推荐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和16PF职业性格测验量表(卡特尔量表),但这里不展开说了,各位可以去试试哈。

如果你对你的职业还是认同的,只是“实在提不起精神”,那么你可能属于第二类职业倦怠:怠慢,这种所谓的怠慢,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忽视的态度,对工作敷衍了事,个人发展停滞,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下滑,玩世不恭。

怠慢患者大多是老手。工作经验越久,工作技能越熟练,就越容易有怠慢的倾向。我们常说的职场上的“老油条”,就常常是这样子的,他们对自己的工作非常了解,已有技能无比熟练,但也因此失去了挑战感,处于职业生涯的瓶颈期,向上攀登的可能性不高,动力就更少了。因此,提高工作效率和努力工作,对解决怠慢反而并没有帮助,有帮助的做法是:

回归原点,多采用一种“新人式”的眼光看自己的工作。例如,你可以把熟悉的领导和同事,看做自己的新客户去对待;你可以偶尔尝试一下新的工作技能,word用的滚瓜烂熟了,那就试试用LaTeX嘛。C++已经不能让我兴奋起来了,那就学学Python。

在职场人际关系方面开放自己。怠慢的员工常常不愿意与同事和客户交往,把自己封闭和孤立起来,这会陷入恶性循环。你可以多找找新加入公司的职员,和他们聊聊,他们的热情,也会成为你的动力。

如果对于职业,你既非情感耗竭,也非熟练后的怠慢,那么你可能陷入的是职业倦怠的第三个方面:无力感或个人成就感低。如果你的职业倦怠属于这一方面的话,你其实并不是不喜欢这份工作,只是你不相信自己做得好这份工作。

和怠慢不同,这种倦怠多发于新人:新人刚刚涉入工作领域,缺乏经验,效率较低,和周围年长同事,可能产生一种自卑感,怀疑自己的能力,倾向于消极地评价自己,工作能力体验和成就体验随之下降,从此进入职业倦怠模式。

对于这类问题,简要提几种解决方式:

  • 调整期望,不要强迫自己完成不可能完成的期望。“是不是我自我要求太高了?”

  • 合理归因,不要把大环境的问题,一股脑儿归咎于自己。“春耕秋收,时节没到,再努力也不可能有收成”。

  • 提高绩效。向工作绩效较高的前辈们学习。这和“怠慢”的职业倦怠者恰恰相反,你应该多去和公司的老人聊聊。在这个过程中,你的青涩和创造力能解决他们的怠慢,而他们的经验,则能提高你的工作自信。

了解你自己

OK,我们上面介绍了职业倦怠的三大方面,这三个方面各有各的成因,同样也有自己独特的应对之道。正如前面所说,老高在这里强调应对职业倦怠的一个基本原则——其实也是应对几乎所有心理问题的一个基本原则:对症下药。我们用《三国志·华佗传》里的一个小故事来阐明这一点:

有位郡守的府中,两位官吏倪寻、李延同时来找华佗就诊,他们的临床表现很类似,都是头痛发烧。华佗却说:“倪寻应该多用利尿剂增加尿量,而李延则应当发汗排热。”有人对这两种不同疗法提出疑问。华佗回答说:“倪寻是外实症,李延是内实症,所以治疗它们应当不同。”华佗马上分别给两人服药,次日早晨两人就都已病愈,行动自如了。

同样的,不同人、不同类型的职业倦怠也许都表现为工作效率下降,在工作过程中烦躁易怒,但是他们有的可能是对这份工作完全失去了认同感,有的也许只是对自己的工作效率没有信心而已,因此应对的方法,是完全不同的。

如果你让一个对编程毫无兴趣的程序员多读点编程的书籍,多学技巧以提高工作效率,他只会产生叛逆心理,从而对工作越来越厌恶,反而加剧他的职业倦怠,因此对他而言,也许“跳槽”才是真正的解决之道。反过来说,如果这个程序员的职业倦怠,仅仅是因为他是个小白程序员,虽然对编程有兴趣却不够自信熟练,那么在前面的例子中错误的应对方法,又成了对症下药的妙招了。

总之,我们应对心理问题,决不能够一刀切。要像古希腊人所说的那样,“了解你自己”,充分探索自身,了解自己真正的问题所在,然后再行解决。如果各位能领会这一点,那么职业倦怠也好,别的心理问题也好,都能适当合理应对,我这篇文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你是少数的非职业倦怠者吗?如果不是,你能找到自己的原因吗?

+1
4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比去年亮黑版 iPhone 7 Plus 还稀缺,你准备好帐篷去排队了吗?

2017-09-27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