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转型服务商,是为了脱离制造业“Hard模式”?

36氪的朋友们·2018-08-18 13:07
如果出现技术革命,一直仰赖的商业模式将不复存在。就像汽车代替了马车一样,再好的养马技术也不足以阻止。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秋凤空间”(ID:QFWzone),作者 王秋凤;36氪经授权转载。

安静地作一个OEM制造商不好么?

如果有人细心做个记录,会发现这几年几乎所有一线汽车制造商都声称要转型“出行服务商”或者“出行科技企业”。

似乎一夜之间全世界的汽车厂商都开始嫌弃自己的身份,并且这种“嫌弃”还得到从上到下的贯彻,通常由CEO或者董事长宣示,并明确表示这是公司未来的既定战略。

从覆盖范围来看,但凡是个跨国汽车企业,几乎都已经发表过类似言论,国内汽车企业说过同样观点的也不在少数。

唯一的问题是,为什么汽车企业如此有默契地同时表态?制造商这个身份究竟让他们多委屈?服务商这个标签又有哪些光环让它们趋之若鹜?

制造业究竟有多残酷?

针对文章开头的问题,汽车厂商的回答显然是:不好。

汽车业里谁最会赚钱,答案显而易见,丰田。这几年最大车企的王冠成了“流动红旗”丰田和大众轮流擎旗,但丰田的利润率一直无出其右,2016年营收2547亿美元,利润169亿,高达6.6%。宝马在个别年份利润率也超过丰田,但表现的稳定性尚不及后者。

再看服务商。互联网搜索服务商谷歌今年发布半年报,非常歉意地对投资者表示,因为对新业务投资扩张速度过快,运营利润率持续2个财季下降,最新的谷歌运营利润率是27%,而去年则为31.8%。

在OEM商看来,服务商就是赤裸裸地抢钱,吃相还特差的那种。凭什么我们固定资产投资达到千亿级别,在全球产生直接工作岗位几十万,间接岗位数百万个。数百万啊朋友们,背后就是几百万个家庭,依靠OEM商打造的产业链过活。为什么跟服务商比起来,我们干的是从石头里榨油的活儿(美国页岩油生产商笑而不语)。

在激烈竞争的恐怖平衡下,汽车OEM的利润率难以大幅提高。就像丰田将内燃机效率提升到39%就很难再往前迈一步一样,都有个物理上限。

OEM商感觉自己投错了胎,一不小心选了地狱难度。就算比例惨一点,但向规模要效益,做大不就行了。于是乎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大的跨国车企,百万没进门,千万才称王。

可惜这样的日子难以持续,不仅因为地球人口有限、资源有限,而是因为未来大多数车企得去见上帝。

PPT做得贼溜的咨询公司告诉它的OEM客户们,根据他们的计算模型,新技术(新能源、自动驾驶和人工智能)将诞生新经济模式(共享经济),汽车的私有、96%的时间闲置,将被视为愚蠢的旧经济,未来社会不再需要这么多车。

据称,2030年汽车保有量将下降43%,更有激进者声称80%的汽车将淘汰,城市交通生活将发生巨变。不管哪种预言,都指向OEM的未来不妙之至。

转型还是融合

当然,人类早就证明自己是糟糕的预言者。一上了10年,“先知”们就开始不靠谱。但眼下的事明摆着,OEM商把后续的服务都交给别人——4S店、加油站、洗车房、改装店,还有号称免费服务、“鬼鬼祟祟”搜集用户数据科技公司。自己对用户知之甚少。如果客户数据是金矿,那么OEM商很可能捧着金碗要饭吃。车企需要将手伸得长一点,毕竟车是自己生产的,客户每天使用都产生海量数据。听说过近水楼台吗?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车企对苹果、谷歌之流提供车载数据服务极其反感。

就算增强客户体验的自动驾驶,也不是车企首发,但车企还是从中看到了新机会。车企可以为自家产品提供软件服务,构筑硬件壁垒,提供像Netflix和Skype这样的服务。

福特CTO肯·华盛顿称,未来2-3年,科技企业将保持对汽车厂商的优势。如果车企不采取措施,整个行业将被颠覆。

但是,福特在转型出行服务商的过程不大顺利,因为新业务投资扩张太快(怎么和谷歌一个调调),福特的新产品迭代速度大幅降低,以至于被不少新客户们抛弃,今年中国市场销量缩减32%。这不能赖下台的前CEO马克·菲尔茨,因为这位职业经理人因为同样理由在此前就被罢免。

不止是福特,所有尝试转型的车企,个个吃瘪,不但没有一个赚钱的,新业务失血速度还不断加快。戴姆勒、宝马成立的共享汽车公司进行合并,丰田投资优步资产被减记,大众向Gett(移动出行服务商)投资也没有结果。

车企们被迫放慢了脚步。他们幸灾乐祸地发现,硅谷的科技公司开发自动驾驶技术的路也相当不顺。谷歌将自动驾驶业务分拆出Waymo公司又快两年,但商业模式毫无眉目。自动驾驶技术研发已经接近10年,仍在路试。

虽然车企也在开发自动驾驶,但他们都采取切香肠的做法。一个是成立联盟,大家分担投资和技术风险;另一个是小步前进,每成熟一个环节(譬如泊车辅助和ACC自动驾驶),就放在量产车上牟利。这是科技企业所没有的优势,后者只能提供不同于车企的“下一代”解决方案。

Waymo和苹果一样,被迫放弃了一体化解决方案(放弃造车)。这太明智了。因为车企完全明白制造业全是血泪,目前这些企业都是残酷竞争的幸存者,就像坎尼战役结束后还站着的罗马士兵。如果科技企业入坑,那么太完美不过。可惜并没有。

活在“未来”

现在大家都已了然,咨询公司的话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不信将来要完,全信现在要完。

方向已经确定,OEM必须从硬件制造商向综合服务商方向发展,但节奏是艺术。慢了就无法赢得服务业的竞争,这里面显然存在着机会窗口。快了则可能成为试错途径上的路标。

所有企业取得战略一致的后果是,出行服务领域竞争将会极为激烈,很可能重演制造业的踩踏悲剧。而传统企业的劣势在于,他们拖着价值昂贵的重资产,很难对口味变化迅速的消费行为做出响应。

简单说,OEM商想把制造业务和服务结合,可能削弱增长潜力(譬如福特),到头来两头不落好。而转型需要打破自己的组织结构,车企都对打破自己的封闭系统的大代价望而生畏。

车企也没有足够的数字人才和企业基因。硅谷企业不是独立存在,他们早就结成了服务分工体系,没有汽车产业链绵密和漫长,但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建成。车企冒冒失失闯进去,会发现没有自己座位,搞不好画虎不成反类犬。

如果将来的汽车产业价值来源是服务而非产品,那么有能力建设交通服务项目和满足客户的“软要求”(譬如出行算法),才能转型成功。

虽然工程学是OEM商的核心竞争力,但这一能力不能保证其在未来交通服务的竞争中生存。现在已经有了苗头,那就是钱尚未被科技企业赚走,但投资人一股脑地相信他们才代表未来。就连车企自身都未能免俗,有多少OEM商投资了硅谷企业?

过去的经验告诉车企,如果出现技术革命(譬如人工智能的商用化),一直仰赖的商业模式将不复存在。就像汽车代替了马车一样,再好的养马技术也不足以阻止。

想在未来生存,现在就要做出决定性变革。这不是PPT结尾的口号,而是“To be,or not to be”的大拷问。车企是时候考虑现有结构,悄悄处理逐渐过时的遗留成本了。毕竟轻装才能上阵,但还是那句老话,把握节奏是艺术。


+1
4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奢侈品品牌Burberry处理了一批库存,一把火烧掉了价值不菲的仓底。

2018-08-18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