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想的“豪赌”

36氪的朋友们·2018-10-20 12:10
建约车评”(ID:jianyuecheping),作者余建约。36氪经授权转载。 李想说,造车新势力只有一次出牌机会。因为开发一款车型的周期是3-5年,一旦你的第一款产品失手,供应商将不会继续陪着你玩了。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建约车评”(ID:jianyuecheping),作者余建约。36氪经授权转载。

李想说,造车新势力只有一次出牌机会。因为开发一款车型的周期是3-5年,一旦你的第一款产品失手,供应商将不会继续陪着你玩了。

在经过40个月的蛰伏之后,李想终于出手了,用他的逻辑来看,这是一次“不成功就成仁”的出手。

2018年10月18日,在北京演艺中心,这位80后白手起家的创业典范,发布了也许是他生命中分量最重的一个产品——理想智造ONE,一款中大型增程式电动智能SUV。

全国各地将近2000名汽车产业的精英人士赶赴北京,几乎一半的汽车科技界人士悉数到场,盛况空前。

这是一场充满着“理想主义”的发布会,非常纯粹。

整场发布会,尽管现场嘉宾云集,但没有念任何一位嘉宾的名字,没有一位领导致辞,也没有嘉宾合影环节。

发布会从20:00准时开始,20:45准点结束,精确的45分钟里,都是李想在讲产品,讲完产品之后发布会即告结束。

李想是一个产品经理。

作为一个产品经理,最核心的工作就是做取舍,本质上就是放弃,放弃那些看起来很有必要做的功能,把核心资源聚焦在最重要的地方,单点突破。

所以,在新车发布会上,他砍掉了所有与核心无关的环节,这场耗资不菲的盛大发布会,只做一件事情,就是介绍理想智造ONE这个产品。

这就是李想做事的方式,极致犀利。

而这样的做事风格,在理想智造ONE这款车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整个车和家1400号人,目前只做一款车的研发,而这一款车,只有两个版本,一个六座版本,一个七座版本,配置都一样,价格也都一样。

如果这是一场赌局,李想在这款车上,一次性押上了所有的筹码。

结果也很明显,如果李想对用户的需求以及痛点的分析不犯错误,而且他提供的差异化的解决方案能够奏效,则很有可能在同质化的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

如果其对用户的需求和痛点把握的不准确,亦或是解决方案不奏效,则将会一败涂地,还将赔上他过去将近20年积累下来的声誉。

理想智造ONE,这款中大型增程式电动智能SUV,能否承受李想的厚望?而李想为何最终决定打造这样的一款产品呢?

关于市场和需求方面,李想有几个判断。

1、未来的汽车市场,会分化成家庭用车市场和个人出行市场。家庭用车市场,将主要会通过购买和私人拥有为主,这部分汽车占出行里程会达到80%;个人出行市场,未来主要会以共享出行为主,这部分的汽车将会占出行总里程的20%。

2、关于家庭用车,车和家经过调研得出一个结论,中大型的七座SUV,是目前家庭主要的需求。太大了停车不方便,太小了空间不能满足家庭需求。

3、尽管目前的燃油车已经能够部分满足出行需求,但在体验上依然存在着诸多痛点,主要是不够安全、使用成本高、不够便捷和体验差。这将通过电动和智能解决。

4、低价电动车在前期没有市场。因为具有电动车使用条件的用户,比如说拥有停车位又拿到电动号牌,一般不会考虑购买低价电动车。低价电动车主要是用于占牌,或者是用于一些商业运营。

《建约车评》认为,低价电动车除了上述弊端之外,在国家补贴政策退坡之后,价格会变得很尴尬,供应商、用户和OEM需要分别承担这部分差价。尤其是目前的造车新势力,主要的出车时间点都在2019年,甚至是在下半年,而中国电动车补贴政策在2020年会完全退出。

上述这些思考,使得李想将第一款车型锁定在中大型电动智能SUV上。

然而,理想智造ONE的动力总成的选择为何是增程式电动,而不是纯电动呢?尤其是在中国造车新势力普遍选择纯电动作为动力总成的背景下,李想为何要另辟蹊径?

从工程上讲,纯电动结构简单,只需一套“三电”为主的动力总成,结构是最简单的,不仅将降低造车难度,因结构的复杂度降低,还可以提高可靠性。

而增程式电动车,在工程上,除了原有的“三电”动力总成之外,还需要增加一个增程器(发动机)、减速器、发动机、油箱、进排气系统、润滑系统、冷却系统。

因此,将会极大增加工程难度,车内布置难度,以及后续潜在的维修保养难度。

当然,李想看问题的角度不是工程,而是用户体验。他认为现阶段,电动车用户最大的痛点,就是里程焦虑,里程焦虑的本质不是续航里程的长短,而是能源补给是否足够方便。

李想动力总成的选择逻辑是,一方面要解决用户的痛点,同时还要考虑到性价比、技术发展水平和使用环境。

换电解决方案首先被排除掉了。原因在于这种解决方案太重。

建换电站本身成本很高,而且需要增加一定比例的备用电池,会让企业的资产变得很重;建换电站比建充电站需要更大的用地面积,鉴于现阶段中国城市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拥挤和缺少地皮,会使得线下铺设站点工作推进难度很大;为了提升电池的通用性,整车在设计时不同车型需要使用相同规格的电池。

自己充电桩的纯电打包方案也被pass掉了。

李想认为,纯电这种模式更适合美国,但并不是适合中国、欧洲和日本。

核心原因在于,美国的国土面积很大,私人住宅中有自己的车库,非常容易建私人充电桩,甚至可以在屋顶上挂太阳能面板,特斯拉的纯电加上自建充电桩模式在美国大获成功是有道理的。

欧洲、中国和日本,人们的居住环境普遍非常拥挤,建设充电桩的难度很大。所以,欧洲的电动车插混和纯电是平分秋色的。日本,主要以增程和混动为主。日本的单车销量冠军就是一款增程式电动车,日产的Note e-Power。所以,当丰田董事长内山田竹志先生,站在日本拥挤的街道,对纯电动车的未来表示失望时,完全可以理解。

现阶段,在中国市场用纯电动车结合充电桩的方案解决里程焦虑问题,李想也不看好。其核心观点接介绍如下:

1、现阶段国内具有家庭充电条件的数量不大;不仅大城市如此,二三线城市购买一个停车位的价格都很吓人。

2、国内公共充电桩网络依然难以让用户有良好的加电体验。核心原因在于,中国公共充电桩的功率普遍不高,一般为40kW,充足200公里的续航里程需要等待1小时,这会让用户的体验非常差。车和家认为,一般情况下,10分钟充满200-300公里的里程,是用户能够接受的体验。这就需要充电功率达到300kW的超级充电桩。另外,从运营方的角度考量,40kW的充电桩本身的商业模式不成立,这会让充电场所单位面积的营业额(坪效)非常低,使得充电运营带来的营收不能覆盖地租的成本。因而只能将充电站点建在地价成本极低的偏僻之所,用户体验很差,人流也不足。

3、目前国内拥有2C充放电能力的动力电池还没有大规模投产。此外,目前能够支持800V的高电压的电驱动控制器也还不成熟。

那么为何不是插电式混动,而选择串联的增程式电动呢?尤其是全球范围内,各大传统车企主要使用插电式混动。

这需要从这两种“混动”技术路线的特点中寻找答案。

插电式混动的底盘是燃油车底盘,以发动机、变速箱和传动轴为基础,在这上面加装“三电”系统。

增程式电动车的底盘是纯电动车底盘,以“三电”系统为基础,在这上面加发动机、减速器、发电机等。

因为目前市面上销售的汽车98%左右都是燃油车,传统车企的核心产品以燃油车为主,在燃油车底盘上加上“三电”系统,打造插混是成本最优的选择。

也有一些传统车企,拥有自己专属的纯电动平台,比如宝马的i系列,通用的Volt,日产的Leaf,基于原有的纯电平台,这些车企都推出了自己的增程式电动车,其中以日产Note e-Power最为成功,非常适合日本的使用环境,成为单车销量冠军。

在插混和增程之间,造车新势力的选择不需要思考。

所有的造车新势力,没有任何负担,会在第一时间愉快地放弃传统燃油车的底盘;此外,基于纯电动的平台,未来当充电条件具备时,将“增程系统”拆下来,就是一台纯电动车;最后一点最重要,基于纯电平台,在布置、在NVH、在电气化、在智能体验上,会比基于燃油车底盘的好太多。

对于李想而言,他并不把汽车分为燃油车、电动车或智能汽车。在他看来,汽车首先是出行工具,用于解决人们的出行问题,科技应用于汽车的意义,在于让出行更美好,比如更安全、更便捷、更便宜、更愉快。

燃油车、电动车或“智能汽车”,并不是用于细分市场的标准。因为用户首先是从使用角度考量产品,你的产品能否满足他最基本的诉求,这是最重要的。他不会管你是电动车还是燃油车,或者是什么“智能汽车”。

特斯拉Model 3吃掉的是谁的市场?是宝马3系、奔驰C级、奥迪A4等豪华中级车的市场。为什么呢?

两点原因:

1、特斯拉通过覆盖全球的充电网络,加上美国家庭便利的充电设施,不仅解决了用户的里程焦虑问题,甚至体验还优于在加油站加油。

2、特斯拉Model 3的智能化体验远远优于同级的竞争对手。

鉴于此,哪怕特斯拉Model 3的平均售价超过6万美金,单月的销量在美国一个市场就已超过2万辆。

这就是李想的策略。

通过增程的方式,彻底解决用户的里程焦虑问题,同时也降低了维护、保养和使用成本。通过科技和智能化极大提升用户体验,以此为核心竞争优势,击败燃油车。

补充一条信息,理想智造ONE不会去申请地补,因此在北京这辆车是不能上电动车牌照的,只能用燃油车的牌照。

接下来,我们分别看看这款车的动力系统和智能系统方面的表现。

理想智造ONE的第一组数据是,城市续航里程为1000公里,NEDC综合续航里程为700公里,城市纯电续航里程为180公里,增程器能够额外提供520公里的增程,百公里加速时间为6.5秒。

能源补给方式为快充、慢充和加油。

支撑上述性能表现的核心零部件为一个拥有40.5度电的电池Pack,平铺在底盘,能够为前后两个相加功率达240kW的电机提供能源补给,总共可以行驶180kW。

当电量低到一定程度时,布置在前舱的增程器开始介入工作。这是一台1.2T的涡轮增压发动机,可以带动一台功率为100kW的发电机发电,产生的电流会直接给到电机,驱动车辆前进。

在城市工况下,发电机产生的电量,如驱动汽车之外还有富余,会将剩余的电存到电池里面。

在高速工况下,如果你想在高速上迅速超过一辆车,导致100kW发电机输出的功率不足,则动力电池将会开始放电,提供助力。但持续高速飙车不是一个好的方式,对车对安全都是问题。

通常情况下,100kW的功率,驱动一台2.3吨的SUV,极速能够达到多少,车和家并未公布数据,但超过目前限速的极限120km/h,应该悬念不大。即在高速上,只靠增程器发电,这款中大型SUV的速度上限应该会在130 km/h左右。

与增程器连接的,还有一个容量为45L的高压油箱,能够确保加进去的汽油,在半年时间之内不会被挥发掉。好处是一些家里充电条件好的用户,可能半年时间都用不掉一箱油,不至于因为挥发损失汽油。

那么竞争力如何呢?

理想智造ONE和特斯拉Model X比,优势在于续航超过700公里,长途能源补给通过加油解决,体验会更好。但百公里电耗相对而言,要高10%。重要的原因在于增程器需要进排气,前面有格栅,影响风阻系数。另外,在加速性能上不如这款网红纯电动SUV,原因在于前面要放增程器,两台电机,一台用户发电,一台用于驱动;后面要布置高压油箱还有后驱电机,空间上不能够支持放功率更高的电机。

当然,这台车的加速性能,与市面上所有主流的中大型豪华SUV相比,并不处于下风。

理想智造ONE和宝马X5 35i相比,城市工况油耗小于5L,远远优于对方的12.9L。另外,在驾驶平顺性上因为是纯电四驱,在瞬时响应和平顺性上会比燃油四驱有优势。但高速工况油耗是增程式电动车的痛点,它的高速工况油耗略低于10L,而宝马X5 35i为7.9L。

原因也很容易理解,因为宝马X5 35i发动机的输出功率高达225kW,在高速上利用八挡的手自一体变速箱,可以愉快地将发动机转速调到效率最高的运行区间,产生节油的效果。而理想智造ONE的增程器为一款1.2T的涡轮增压发动机,尽管车和家尚未公布输出功率,但根据推出因该在115kW左右,这会导致在高速工况下,如果车速足够高,这款发动机需要长时间地维持在不经济的转速区间工作,导致油耗情况变差。

对造车新势力而言,还有另外一个弱点,就是只能做串联式增程器电动,即增程器只通过能带动发电机发电,再把电给到电机驱动汽车,而不能在某些车速高的情况下,把增程器的动力直接驱动汽车前进,所谓并联式增程电动车。这样的好处就是省去了机械能变电能,电能再变成机械能的两道能量损失,每一次转换的效率约90%左右。

不能做的原因也很简单,如果增程器的机械能直接用于驱动汽车,这不就变成了一台燃油车了吗?这让国家有关部门如何审核资质呢?很尴尬。

事实上,传统车企的欧蓝德PHEV和本田i-MMD在高车速工况下,就可以并联驱动。

综合起来,和宝马X5 35i比,以一年行驶两万公里计算,理想智造ONE的能源补给价格为对方的20%-40%,家里充电条件越好,油费越低。

那么作为一款增程式电动车,相对于纯电平台而言,额外增加了一套发动机系统,维修保养成本会不会增加呢?

李想现场报了一个诚意十足的价格,理想智造ONE的3年6万公里的周期内,如果主要靠加油作为能源补给方式,保养价格低于4000元;如果能源补给是充电加油相结合,则保养价格低于2500元。

看起来是一个非常不错的解决方案,那和之前的增程式电动车有何区别,之前的产品有何弊端,使得它们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我们选择日产Note e-Power和宝马i3增程版做简要分析。

首先,这两款车都是小型车,这将会让增程器的布置变得很尴尬。比如宝马i3增程版本,只能选择一款勉为其难的功率只有28kW的2缸0.65L自吸的发动机,这就尴尬了。这款2缸发动机,跑到高速上,是不能单独驱动汽车的,这会导致电池组的电量掉得很快。我们很怀疑当初产品经理在做产品定义时,是否考虑过除了城市工况以外的使用场景。

也许另有苦衷,因为发动机选型也是很尴尬的。

传统车企不可能会为一个增程式电动车平台额外打造一款发动机,因为量太小了,它的研发费用是难以摊销的。难道要对外采购吗?先抛开面子问题,你有采购的量吗?

车和家在做增程发动机选型时,有以下几个考量维度:

1、 能够满足国六B标准;

2、 性能和效率,功率要足够大,体积要足够小,方便布置;

3、 在排气管的布置上能否做到前排放,而不是后排放;

4、 独立供应链,不会在竞争中对竞争对手卡脖子。

最后他们使用了东安动力、李斯特和德尔福的整合在一起的这款1.2T涡轮增压发动机。所以,传统车企在内燃机研发上尽管有具体的优势,但在增程器上的选择余地并不大。

日产的Note e-Power显然解决了发动机的问题,但是它为了控制成本,不得不把电池容量做得非常小,只有1.5度。

这就尴尬了。这款车型尽管拥有一切增程式电动车驱动上的优势,包括显著的节能效果,补充能源方便,但它丧失一款电动车最大的一个优势,就是基于电气化而延展出来的智能化体验。一块1.5度的电池,能做的事情太少了。当然,他们的成本控制也不允许它在智能化上走得更远。

在电机的功率密度、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得到大规模提升之前,增程式智能电动车的解决方案,搭载在价格相对高,尺寸相对大的车型上,更能发挥出这套动力总成的优势。

最后是智能化,这恐怕是李想的“核心竞争力”。

理想智造ONE很有可能是目前本土进化能力最强的电动车,这也是造车新势力相对于传统车企和燃油车,最有可能形成的竞争优势。

在说进化之前,简单探讨几句OTA,因为最近关于这个功能,网络上“口水”比较多,尤其是一些传统汽车人士得出了OTA是噱头,无非就是修个bug什么的观点,需要略微做一些澄清。

OTA不过是一种在线升级机制或者说能力,为了获取这个能力,需要做一些硬件、软件、联网和安全上的系统搭建工作。

有了这种机制或能力之后,用过来干什么,取决不同的车企的软件开发和运营团队。当然,有的人仅仅拿过来修bug,那也是一种选择,但不能由此得出不专业的结论称“OTA只能用来修bug”。

就如给了你一把牛刀,你用于杀鸡,然后你就认为牛刀只能用于杀鸡。

对于互联网软件开发团队而言,软件的版本迭代像吃饭一样正常,每一个产品经理和技术总监,都会非常明确地设定自己的版本发布规划,一周一个小版本迭代,一个月一个终版本迭代,三个月一个大版本迭代。

没见过微信升级只是为了修bug。那就意味着测试人员(质量控制人员)极其不敬业,出现了不得不为修bug而升级的紧急事件。

鉴于汽车的软件产品与汽车相结合,且车企打造的产品为底层或中间层的系统级产品,开发工作量会大很多,车和家这边内部的工作进度是,每8个月有一个大版本的迭代。

会有哪些能力的提升呢?

比如语音识别能力。随着有更多的使用数据,以及后台不断持续的训练,车载语音助手的听懂能力将会持续提升。

也许有些翘舌、平舌、方言什么的问题,突然就不是问题。

怎么实现呢?

所有的互联网产品开发团队都会有一个数据产品开发团队,收集脱敏的不含具体用户信息的共性数据,然后就会得出一些结论。比如某些区域的用户,语音交互的使用率,以及使用过程中的成功率和满足率,分析原因,改变体验。在语音交互中,前排主要请求哪些东西,后排请求哪些东西?针对性地完善云端的内容库。

一辆具备自动成长能力的汽车,会在那些方面持续成长,并可能对传统汽车形成碾压呢?

1、车载终端界面的UI,交互,会持续改进。

2、增加新功能。比如现在的副驾驶屏,可以直接把大众点评上的餐馆拖向中央控制大屏,就会自动设置导航路径;或者说车的制动距离突然就变短了;以及高级自动辅助驾驶增加了变道能力等等。

3、增加新的服务。比如有一天,升级了一个版本后,某个地区的朋友们进入某个停车场突然就变成不停顿支付了。

对于智能汽车的车主而言,其实更大的乐趣和期待是,每一次软件版本的升级迭代,总会带来新的东西。那种感觉,就如iPhone一代到iPhone四代的感觉,或者微信从1.0升级到4.0。

但是,进化速度的快慢,并不取决于OTA的机制,而是取决这个企业互联网开发团队的实力,产品经理的实力,还有就是生态运营能力。

车和家的智能互联团队占据了整个研发团队数量的40%,李想数次在内部表态,这方面的预算上不封顶。

其次,李想截止目前,依然是国内最好的产品经理之一,对用户需求和痛点的把握,具有很强得竞争力。

最后,这个公司为支持互联网生态的发展,在基础工作方面投入很大。

理想智造ONE,选择了Linux和Android Automotive的双OS结构。与Linux配合的是一款德州仪器J6车规芯片,这个系统主要负责仪表和车辆控制。并与车载娱乐系统形成了物理上的隔绝,再通过HDMI和USB进行通讯。

车载娱乐系统则由Android Automotive版本和高通骁龙820A车规级芯片共同驱动。李想透露,国内造车新势力甚至所有车企中,获得谷歌的Android汽车版授权认证的企业,车规版的高通骁龙820A,是所有造车新势力中第一家量产的。

车和家智能与系统副总裁范皓宇认为,用高通的具有很大出货量的芯片,和那些出货量只有几万颗的芯片相比,未来在生态的运营中具备极大的优势,无论是与各种软件、还是其他设备的适配,效率都会更高,且围绕着这些芯片,有着丰富的开发工具。

李想认为,车联网系统的搭建,最重要的是要把基础功能做得非常扎实以及实用,不在于华而不实的功能。比如,他们与各个供应商协调,打造一个中间层,将所有的底层功能标准化,以API的方式输出,供应用层使用。

简单介绍一下理想智造ONE第一代汽车互联网系统的特点。

1、四屏交互系统。将车辆功能和娱乐功能做非常好的区分,对用户体验而言,将会避免了特斯拉一个大屏很多常用功能埋的太深,需要10来此点击操作的令人惊叫的痛点。同时,四个不同的屏,用两套系统和两颗芯片支持,能够非常方便地将加以支持。

2、语音识别系统可能会表现更好。

尽管所有的车企,都在使用第三提供的语音识别引擎,比如百度,或者科大讯飞,此前是Nuance等等。

然而,哪怕是相同的引擎,其语音识别的效果,和方案以及后面的training有着非常大的关联。

包括采取怎样的麦克风阵列,使用什么样的芯片。比如,芯片需要和麦克风配合,判断发出语音请求的人到底座在哪一排的哪一个位置,这样才能决定是否应该响应他们的指令。

理想智造ONE提供全向麦克风阵列,车上所有人都能够控制语音助手。

此外,该公司业务负责人范皓宇还透露,为了能够让语音识别引擎更好地满足车主用户的需求,他们额外打造了一个专门的汽车的域,让引擎能够根据特殊车主使用场景,返回服务的内容,并做了很多引擎与汽车设备以及应用之间的打通和整合。他们认为,这些工作,将会使得这款车的语音识别体验具备非常强得竞争力。

李想认为,汽车上的语音助手是极端重要的基础应用,这项功能优化的好坏,在未来有可能极大影响用户的购车决策。

因此,他表示,会不惜一切代价做好车内语音助手的产品体验。

3、手机和汽车的互动会有不一样的体验。

车和家认为,手机在现代生活中,已经成为人们不可分割的”器官“,处理好车与手机的互联关系会变得极端关键。

为了更好地做好手机与汽车的互联网,车和家针对性地做了一些工作。比如,他们在车内布置了6组以上的蓝牙天线。这项工作带来的好处是,能够精确定位手机的位置,误差不超过20cm。

好处是,当你带着手机接近汽车时,可以非常精确地定位到,可以自动为你解锁开门。上车之后,手机和汽车能够自动连接上。车评君曾经测试了国内大概4款C级和D级豪华车的手机蓝牙连接,search的速度极慢,连接的操作步数繁多,体验极其糟糕。

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实际上就是李想所说的基础功能做得不扎实。一方面,车载娱乐系统的OS没有优化好,无论是和芯片的优化,还是与应用的优化,都做得不到位。以至于加了很多功能和应用上去之后,系统居然有点不堪重负,越跑越慢。

其次,车上是否有足够多的硬件设备?

传统车企的人,恐怕不会去控制这些细节的体验。也许会问一下到底有没有这个功能,哪个供应商做的,验收的时候一通过就完事了,但在后续的使用过程中,随着系统能力的衰退,体验越来越烂。

另外,为了提升手机与汽车的连接效果,车和家还与华为、小米、oppo等智能手机制造商沟通和联合开发,在更基础的底层解决连接问题。

在如此大动干戈之后,会实现怎样的效果呢?

你在开车的时候,手机里收到的信息,能够出现在汽车屏上,来缓解你的行驶中不看手机的焦虑。

那么,未来可不可以实现语音回复微信,并自动给到朋友呢?

为什么不呢?这应该是下一个版本迭代中有望实现的功能,无非是需要微信给他们提供一个API的接口。

我们都知道,腾讯正在开发汽车版微信,对张小龙而言率先与造车新势力们的合作,会是明智的选择。

这正是智能汽车自我进化的意义之一。

理想智造ONE另外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能力是自动驾驶。

底层的引擎是Mobileye的EyeQ4,这目前全球最好的车规级自动驾驶芯片,能够轻松地实现L2级别的自动驾驶能力,比如堵车或高速时的自动跟车,自动泊车等。

自动驾驶能力,毫无疑问,也是可以自我进化的,会越用越安全。

我们认为,未来所有销售的新车,一定要具备L2级以上级别的自动驾驶能力。可惜目前国内还没有一款车达到这样的能力。蔚来NIO ES8是全球第一款使用Mobileye EyeQ4芯片的车型产品,可惜自动驾驶功能还未推出。

理想智造ONE几乎具备了所有100万级别豪华SUV的配置,以及他们没有的功能。没有里程焦虑,具有燃油车所没有的智能驾驶体验,能够自我进化。据李想说,这款车的定价将会低于40万元。

会有竞争力吗?没有人能够知道。

答案恐怕要到2019年冬天才能揭晓,让我们都静静等待,看看这款由一个极致的产品经理打造的智能汽车,能否获得成功。

+1
24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