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什么到怎么学,切入底层能力的「杏壳思维」要让孩子会思考、善表达

静婷·2018-11-21 08:31
多数人只重视“学了没”、“学了多久”,而忽略了“怎么学”和“学什么”,导致青少年普遍缺乏独立思考能力。

思维教育是素质教育里一个势头渐起的细分风口。此前曾获大额的「天赋通」「一休数学思维」「麦斯数学」等教育品牌从「数理思维」切入,火了一年多的编程品牌也在反复强调「编程思维」。

青少年普遍缺乏独立思考能力。

对孩子的思维和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我最近接触到的「杏壳思维」,就想从“思考和表达”切入,提供思维教育。

杏壳思维采用的是 1 对 4 小班直播课,以美国共同核心州立标准(CCSS)为基础,提供 5 - 12 岁青少年的思维训练体系,以八类跨学科主题为载体,培养孩子的批判思维、解决问题、创新思维以及阅读学习、口头表达、作文写作等六大能力。

在 PBL 和引导式教学上。传统的“知识灌输式”的教育,没有让孩子养成主动思考和探索的习惯,导致他们在运用时以惯性思维生搬硬套。

以“毛毛虫变蝴蝶”的课程为例,孩子只知道知识点“毛毛虫会变成蝴蝶”,但却不知道、也没有系统了解过毛毛怎么变成蝴蝶,为什么变成蝴蝶。

会根据孩子目前的知识储备、思维特点去用问题引导,激发孩子们去提出各种问题。然后再通过推理,自己发现猜想中不合理的地方,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下面是一个例子:

不过,茧怎么变啊?毛毛虫又不会魔术。它连吃叶子,都要亲自辛辛苦苦地爬到很远的树枝上。”

孩子:“老师,老师,这个我学过。毛毛虫吐丝然后形成了茧。”

老师:“你知道的很详细,看来仔细研究过这个过程。这种探索精神,老师要送你一个奖杯。可是,老师突然想起一个特别有意思的问题:你说,现在茧里的虫子是头朝上还是头朝下?”

孩子们开始犹豫了,然后纷纷猜。但是,大家都说不出理由。

老师:“老师给你们描述一下毛毛虫结茧的过程~~~”

等老师讲完,老师又问:“你们找到答案了吗?”

灌输知识的教学是以老师为中心,孩子刻板的背知识。而思维训练是以学生为中心,让孩子自己提出问题或猜想,然后验证(建构式学习)。这个过程老师的角色是引导者:提出适当的问题、引导孩子思考、指引验证的方向、协助孩子归纳出结论。老师会针对孩子的不同特点和思维发展阶段进行引导。

所以思维训练有两个与别的课不同的地方:其一,让孩子大胆猜测,老师不评价猜测的正确与否(没有正确答案),让孩子自己发现真相;其二,老师大多数时候是在提问,而不是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应该怎么做。所以在一个思维训练课中,课程的问题设计和老师的引导方式才是关键。

著畅销书《结构思考力》《透过结构看世界》等;联创兼总裁姚苏阳是中科院儿童认知与心理学博士,清华大学MBA毕业、任对外经贸MBA导师。

+1
3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嘴上说烂,身体还是很诚实的走进电影院。

2018-11-21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