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群文化CEO莫力洋:MCN要用工业化流程提升产生爆款的概率 | WISE 2018新经济之王

梦悦·2018-11-28 17:39
MCN下半场怎么打?

2018年11月27日-28日,第六届WISE大会——“WISE 2018新经济之王”如期而至。在这个不断变化、充满焦虑和不安、却又英雄辈出的时代,我们一起见证着新经济之王的诞生。我们认为主要由科技创新和资本扩张所驱动增长的经济模型可以被认为是新经济,这个领域里有许多正在高速成长的,了不起的新经济公司。从任何角度来看,他们既颠覆了行业,也推动了行业发展,更深刻地改变着我们每个人的生活。

从留几手到Papi酱,从段子手到美妆博主,网红已经成为“统领”微博等社交媒体的存在。而在他们背后的是一家家具有批量生产能力的MCN。根据微博官方给出的数据,截止2018年6月,与微博接入合作的mcn已达1900+家,预计2018年底超2200家。

昨日MCN机构蜂群文化的CEO莫力洋出席了第六届WISE大会,分享了他对MCN工业化下自媒体发展的看法。他认为,如今自媒体内容越来越同质化,并且能否出现爆款随机性很强。想要打破这种同质化困境,提高产生爆款的机率,必须要用“工业化的流程”,用撒网式的网红孵化机制。包括全内容形式、全平台投放运营和全商业模式。

在演讲结束后,我们也对莫力洋进行了简单的采访,聊了聊他对MCN未来发展的看法:

  • 很多MCN机构是靠资本撑起来的,本身变现能力弱,很多无法持续产出爆款的MCN将会逐渐消失。

  • 目前MCN的变现模式还是以广告为主,虽然大家都在尝试更多的可能,但泛娱乐的MCN要走电商的路子确实比较难。

蜂群文化CEO莫力洋

以下为蜂群文化莫力洋演讲实录:

莫力洋:大家好,我是蜂群文化的莫力洋,我今天给大家分享的主题是“MCN工业化下的自媒体生态闭环”。

上半年在其他场合上台分享,我至少PPT前面还得有十页左右给大家科普一下什么是MCN?现在基本上我的分享都进入正题了,证明这个词已经越来越被整个市场认可。

MCN这个词火起来,大概是2016年,那个时候刚好是有一波短视频的风口,大家都用了MCN这个词语来代替一些机构。蜂群其实真的算比较早入行,我们是从2012年开始从事自媒体工作,所以其实在整个创业过程中,我们对MCN的概念解读不仅限于短视频,在蜂群MCN的业务里面,更多地囊括图文,甚至是一些长视频,反正是有人设的个人IP化内容,在我们概念中都是我们MCN服务对象。

蜂群从2012年至今,都一直致力于KOL的孵化运作,也成功孵化了一些红人,基本上每年都会诞生很多不同领域的头部红人,我们基本上也算得上是各大平台排名前几的MCN,现在旗下的红人已经有一千多个了。红人六成都是内部孵化,还有四成是以签约的形式,我们机构和旗下博主也荣获了非常多的奖项。

所以这几年来我们也一直在观察着自媒体,整个行业的动向和问题,最近也跟很多机构交流,发现现在自媒体还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同质化非常严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机构涌现得鱼龙混杂,越来越多的机构进来,内容同质化非常严重,红人竞争也非常激烈。

2016年刚刚有MCN这个概念的时候,我们全国都出来的MCN机构大概也就50多家,到2018年,400家是2017年6月的数据,到今年短短两年已经有2200家了,这只是微博公布的数据,我相信肯定不止这些,4000、5000家肯定都有了。

在这样一个激烈的前提下,内容就会出现同质化的问题。举个例子,比如说“大胃王”的人设标签火了之后,很多人跟风做“大胃王”的账号内容。也是越来越多的机构进来,只要是他旗下有几个红人的都叫MCN。产品就是人嘛,我国人多,基本上几个人就可以成立一个MCN。

举个极端的例子,假设你是一个非常有网感,有互联网思维的小学老师,你都可以安排你的体育委员去做体育博主,你的语文科代表写文字,你们班也是一个MCN,在他们概念里也是。在这样的一个红人的矩阵,在他们眼里都是MCN,但其实真正意义上,我们理解的MCN只是这么肤浅吗?其实在我们看来,这只是非常浅层的。所以这也是我今天想跟大家介绍一下,我们想成为一个真正的MCN,必须要实现工业化地内容生产,从而利用“工业化流程”打破这种同质化的困境。

接下来介绍这个工业化之前,我先介绍一下关于我个人对爆款的一些看法。我们行业内的一位老师,他发了一条朋友圈,让我有很深刻的启发。他讲的意思是这样的,任何一个社交媒体它能爆火,它的本质是随机的,一切都是在内容和传播上的随机性的博弈。就是在这些话题内容成为爆款之前,都会形成一个旋涡的传播螺旋,到底是你的内容带动了流量,还是流量带动内容,这些东西是未知的。我翻译一下,其实就是说,你的内容这条道路能不能爆火?随机性占比是非常大的,内容好坏都有成为爆款的可能性。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你做出一条非常好的爆款,它绝对是有十万+的潜质,但内容发出之后,当天某个明星出轨了,这个热点盖过了你的热度,本来可以十万加的阅读量,变得微乎其微,本来能涨十万粉,只涨了五万涨,这就是好的内容可能没有爆火。

 但不好的内容也可能会爆,这样的例子也挺多的,我们无法将它定义成优质内容,然后它却成为一个现象级的。所以社交媒体能不能引爆刷屏,它的随机性非常高。那作为MCN机构,我们的目的就是不断的产生各种爆款的内容。在这个前提,能不能爆的前提下,我们怎么样能提高这个随机的机率?所以蜂群所采用的MCN工业化,是一种我们内部叫做撒网式的网红孵化机制。就是我们一个工业化的基础,这个在之后会介绍到。

我们在孵化单个红人IP的时候,会有一条流水线,大概的步骤如下:从一开始的创意大会立项,团队讨论可行性。之后一些通过初步讨论的项目,我们会配备运营和项目团队,再给这个项目组制定专门的KPI,然后持续输出内容。然后我们会进行阶段性地数据分析,再阶段性地决定在这个项目上投入更多或减少相应的资源。这样的一条流水线,在我们内部会有几十条。众多流水线,它会同时分布式地运营,每条流水线之间会互相的借鉴,互相的竞争,互相的互动,然后最终产生一些比较头部的红人。

所以说这样一个分布式系统,会出现什么结果?其实就是最终导致它的起因和后果,不是完全的线性的因果关系。举个例,可能流水线D,它最后出来的红人,有可能是流水线A先构想出来的创意,B在A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造,一些新的创新,最后诞生出来的,这是一个相互影响的系统。所以这也是我们内容孵化这一块,工业运作的整个基础。

在这样的一个系统下面,我们会诞生出很多比较优质的项目,我举个例子,我们有个子公司,叫天眼影视,它其实一开始是我们蜂群内部的一条流水线,然后逐渐的这条流水线在它们的孵化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风格,它觉得他们自己适合走影评人方向,矩阵也越做越大,成长为具有20、30个影评人的级别。

在那个时候,我们发现基本上所有国内的院线电影在宣传期,都会找到我们宣发,所以天眼影视就开始尝试电影宣发的阶段。甚至会有一些网剧的联合出品,我们以宣发的形式接入,最后到今天两年多的时间,我们已经进入到影视制作的一个阶段了。这也是我们整个自媒体切入影视行业的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这也是蜂群整个分布式系统中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结果。

跟这个类似的还有我们的蜂群游戏,我们蜂群游戏思路跟我们天眼影视是一样的,从自媒体矩阵开始,然后到宣发,到联合出品,虽然还没有到制作这一步,但是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除了以上两个是从量变到质变的矩阵型,也有成功的个人IP案例——@陶白白sensei,他今天也到了现场。陶白白现在全网已经有一千万粉丝,其中公众号粉丝量135万,微信推文阅读量每天都有十万+。现在每个平台的数据都非常不错,在红人节的榜单,各种自媒体行业类的榜单都能排到前几,星座前三是没问题的。

陶白白他刚来公司的时候,只是一个刚毕业的学生,他也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将粉丝涨起来的,甚至在微博上找到了女朋友,已经结婚了。更重要的是他把老婆@仙女鹿娇娇  也推广成了美妆红人,并一年之内在微博上涨到了400万粉。这个月的双十一,广告营收就破一百万。

除了陶白白之外,我们另外一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红人IP,是@陶喜儿,她最开始在小红书上更新内容,我们看到她的趋势之后,让在微博也同步跟上,这是我们分布式系统的一个好处。我们针对每个平台有不同的团队,平台火都不一样,我们要有专门的人研究。陶喜儿的小红书,微博,抖音三个平台有这么多粉丝,是分别配了三个团队。

这就是我们蜂群这边的一个分布式管理的一个雏形,其实这个管理系统,我们其实也是有理论基础的,凯文凯利提出了一个蜂群智慧的概念,它也是一个去中心化,分布式的管理,并由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我们管理模式也是跟他这个理论完全对得上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公司会叫做蜂群的一个原因。

当然光有上述孵化的工业化,其实还是不够的,我觉得对任何一个红人来说,比较关心的一点还是他们的商业变现方面,蜂群对红人的商业变现也是比较成熟的,基本上国内在自媒体上面投的广告品牌都会找到我们合作。举个例子:《恋与制作人》这款游戏是蜂群参与推广的,蜂群做宣发的优势在于:旗下每个KOL都会参与到策划里面,其实在社交媒体上,KOL是比起任何一个红人策划更了解用户和粉丝的,如果有这群KOL参与到品牌宣发里面,肯定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事实也证明《恋与制作人》最终的宣推效果是非常的不错。

除了这种普通的品牌广告之外,我们也在一直探索新的红人的商业模式,在我看来,其实自媒体整个商业化现在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一个非常有潜在空间的空白版块。举个例子来说,蜂群旗下有个做家装短视频的账号@作家记,他在微博上有140万粉丝,抖音上200万粉丝,经常有粉丝私信能不能花钱上他们家做家装,于是我们也跟线下的一些家装公司联合了,直接打通线下,成立一个线下的家装工作室,这是其中我们一个小项目。

又例如一些美食博主,目前有的是在深圳,还有广州,还有厦门几个,比较大的是@中华小鸣仔,她因为粉丝口碑特别好,就在线下开设了一家名为“十九堂”的火锅实体店。每个KOL虽然粉丝不多,但是把他们聚集在一起,能不能做成由量变到质变的变化,这也是我们不断探索的商业模式。

还有像今年爱奇艺的《中国新说唱》栏目,在《陪你看说唱》的版块环节,都有蜂群的红人去互动参与,这也是一个双赢的过程,我们也能给节目带流量,节目也能提高我们红人的品牌效应,这是双赢的。所以我们自媒体商业化的发展还是非常有想象空间的,现在还是一个初期的探索阶段。

所以我们整个工业化的架构,其实就是三个“全”字来概括吧:

1、全部的内容形式,无论是图文,还是短视频,还是段子,还是长视频,我们都有专门的团队,能够为你打造。

2、全平台的投放运营,每个独立平台我们会有专门的人研究平台的玩法,打通我们的红人跟这些各个平台之间的一些相适应的玩法。

3、全商业模式,任何一个红人他所适合的商业模式,我们都能给他找到渠道,例如蜂群旗下的英语教学博主@JEREMY杨家诚,他在微博上有两百万粉丝,抖音五百万,我们给为他打造了知识付费的英语课程,已经运营到第三期了,效果还是挺不错的。

其实我自己,小弟不才,也是一个博主@精分君,也是写过内容,我经历过自媒体创作的这个阶段。在2014年的时候,我还是一个学生,那时我只是自己瞎写,不知道做自媒体还能赚钱,因为整个学校没有教过,家长没有教过我,我觉得我的人生轨迹就是应该当一个程序员,我当时没有太多的想法。但是也是那个时候蜂群的董事长给我科普了这个东西,我才觉得自媒体原来是这么大的一个行业,才选择内容创业。我知道现在国内还有很多很多有才华的人,他们值得赚更多的钱,他们是有才华的,有想法,但是没有一个平台,能实现他们的梦想。

所以我觉得蜂群是把这种所有的平台适合的玩法,所有的商业模式打通,我们希望能将这样的一群人全部聚集到我们公司里面,我们公司坐班的有750人,外部签约博主也有180人,其实加起来900多人了,在这么多人的情况下。很多人问我,怎么才能管理好?就是刚刚说了,一个分布式的管理系统,也没有其他的。事实证明在这样的系统下面,也能够运作得非常顺,公司每年也在持续的增长,目前来说证明这个市场还是相对健康的。

就像刚才所说的,其实我们最终孵化出来的一千多个自媒体,他孵化整个过程的数据,我们都是在跟踪的,但这些数据,我们如果之前没有做过分析,就都是浪费掉的。

这也是我们下一步想做的事情,蜂群下一步要将这些比较玄学,比较随机的“社交热度”更加数据化,更加方法论化。就像之前很多同行人问我,我们这个是什么工作?我就说我统一做的是网感,但是这个“网感”的概念,懂的人他知道怎么回事,不懂的人他以为这是玄学,怎么将这种玄学变成科学呢?在我们这个自媒体闭环里面,我们也在开发系统,将每一条内容产生的数据,都统一进行分析,然后我们是很希望能够尽快把自媒体同仁爆款内容,方法论推演出来。因为一旦方法论化,所谓的“工业化”才能真正的形成。希望我们公司能之后孵化出更多的正能量有内容的KOL,让大家对网红这个概念都有所改观。

好,今天分享这么多,谢谢大家!


+1
7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接下来新消费产业从何处破局?投资人最关注哪些公司和趋势?

2018-11-28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