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宣仪和沈腾都去做广播剧了,你愿听么?

娱乐产业·2018-12-12 09:04
还在初级阶段的付费广播剧想要日渐壮大,还面临诸多挑战

编者按:本文来自“娱乐产业”,作者 程梦玲;36氪经授权转发。

爷爷:广播剧不就是我在收音机里听到的《岳飞传》嘛。

我:在猫耳APP里花25.9元钱买了《魔道祖师》。

粉丝:下了喜马拉雅,就是为了听我们家吴宣仪的《未来女友实验室》

......

随着视听语言的极大丰富,人们一度以为音频将退出历史舞台。而随着收听渠道和内容的拓展、智能联网产品的升级以及应用场景的多元,中国在线音频市场正在成长为4亿用户规模的庞然大物。而且根据艾媒数据《2017-2018中国在线音频市场研究报告》显示,85.4%的受访用户认为在线音频内容收费合理,超半数用户月均付费在11-30元区间。

而广播剧,早已不是爷爷奶奶辈在收音机里听到的评书联播,也并非多人围读一部小说的有声读物。和影视剧创作一样,一部广播剧的诞生需要编剧、配音导演、监制、配音演员、后期制作、音乐制作等多个工种协作完成,制作周期需要3个月左右。

选题范围也不再只是《杀破狼》《默读》等小众题材的“避难所”,喜马拉雅、蜻蜓、荔枝FM等主流音频平台纷纷进入这一蓝海领域。比如蜻蜓FM在2018秋季内容生态发布会上宣布,未来一年将斥资亿元打造10部电影级体验的超级广播剧,以及100部精品广播剧。

而因话剧和改编电影闻名的开心麻花孵化出的“剧好听”,则试图用影视工业的标准来撼动广播剧市场。由沈腾、冯秦川等配音的《死亡通知单》《枯木寺》《鬼望坡》播放量达到637万,音频剧、声音电影、私人听觉电影等新概念,让广播剧市场开始了破圈之旅。

由社团兴起的声音市场

在广播剧已经发展成规模的日本,好一点的作品也只能卖五六千份左右,能卖到上万份就算是大IP了。而在中国付费广播剧模式刚刚起步,去年在猫耳FM首发,由729声工场制作的广播剧《杀破狼》采取前两期免费,第二集开始收费的追剧模式,算是正式开启了国内付费广播剧的板块。

《杀破狼》的成绩惊人,三季总播放量超过3000万,有业内人士根据播放量预测《杀破狼》销量将达30万份以上。此后729声工场和猫耳FM还在继续制作《默读》、《不死者》以及《相见欢》等收费广播剧。网易云音乐今年暑期与边江工作室合作的广播剧《死亡万花筒》,在平台的播放量更是超过600万。

在这之前,国内广播剧商业化程度极低,广播剧由众多以兴趣爱好为基础的社团或个人生产创作,在网站、论坛、贴吧上进行的圈内交流与分享。成立于2004年1月甚至更早的百度广播贴吧,至今仍然是众多广播剧爱好者的聚集地。

非职业爱好者基本是为了兴趣来做这项工作,无法保证比较正规的持续更新。一位曾经组建过广播剧社团的人士对娱乐产业(ID:yulechanye)说道:“当时想过把它当成工作做下去的,但是活不下去,收入基本没有。有的社团积累了一定量的粉丝,可以去做线下活动或者出书变现,但也是勉强。”

直到移动音频平台崛起,用户规模发展迅速,平台对于精品类容的需求量增加,大众知识付费思维的养成以及更多职业配音演员的出现,广播剧才有了今天的付费局面。

如今在喜马拉雅FM、蜻蜓FM、猫耳FM等音频类APP上,都可以找到付费广播剧的身影。比如蜻蜓和喜马拉雅均开辟了专门的广播剧频道,也有的平台将广播剧放在影视娱乐或者二次元分类下。

不仅播放量不俗,且一些广播剧的评论中还经常能看到“购买正版原剧,抵制随意外传泄露”、“保护正版”等言论,用户付费意识已逐渐养成。

只是目前多数人对于广播剧的界定并不明确,即使是平台,也会把超过一人担任配音的剧目统统划入广播剧范畴;同时广播剧、音频剧、有声书、声音电影等名字互相混用,傻傻分不清楚。

制作上打磨,元素上加码,怎样才算是一部合格的广播剧?

729声工场负责人告诉娱乐产业,如今在制作一部广播剧时,选材就十分慎重,首先是数据较好的一些IP,其次要挑选与公司旗下配音演员契合度高的作品来进行创作;而制作周期一般希望保证在三个月以上。

“因为用户是先试听后购买的模式,意味着付费广播剧的制作必须精良。采取这种模式,也是想让用户看到我们的诚意。”

与有声小说不同,广播剧需要编剧做剧本改编,对情节进行重新设计,需要全版权制作的音乐制作。

这也考验配音演员的功底,不像影视剧配音可以寻找与演员的契合,广播剧更依赖配音者自己去演绎,琢磨如何用声音为听众塑造出鲜活生动的画面。

除了在制作上的打磨,如今更多音频平台采用影视明星配音的模式,来带动这块市场的受众增量。2016年的广播剧《太平洋大逃杀》由张译、王学兵等演员搭配张杰、姜广涛等知名声优,播放量超过1000万。吴宣仪出演“女主角”的《未来女友实验室》付费价格99元,依旧吸引了上百万粉丝用户。

此外影视大IP也成为广播剧的重要选题,《海上牧云记》《琅琊榜》《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等均已被改编成广播剧,在平台的播放量通常都是大几千万。大IP+精品制作+明星效应,是否能让广播剧迎来新的春天?我们尚不可知,但内容付费的模式,的确给了广播剧再生并良性循环的可能性。

80年代万人空巷,广播剧就是后来的《渴望》

广播剧的流行史可以追溯到上二十世纪二十年代。1924年,英国广播公司播的《危险》标志着世界上第一部由电台录制的广播剧的诞生。

在中国,目前被认为最早的广播剧是1932年“1·28事变”期间亚美广播公司播出的《恐怖的回忆》,当时由一批戏剧家为宣传抗日而写,但仅限于直播无法保存。

到了1950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新中国第一部广播剧《一万块夹板》,从时间上看,比中国大陆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还要早出现8年。

在娱乐形式匮乏的年代,广播剧依托于广播电台快速传播,人们可以通过广播频率来收听广播剧,一度也积累下规模庞大的受众群。尤其在八九十年代时,国内广播剧发展进入全盛时期,不仅产出数量多,且题材多样、艺术表现手法多元,一些受欢迎的广播剧会连续播放,丝毫不亚于热门电视剧。

与现在民间制作不同,当时广播剧基本由全国各地宣传部、广播电台等机构出品。前期会有剧本的打磨,演员在进行角色声音诠释过程,也会有导演的执导,以及后期配以情境音乐和逼真动效。

广播剧破圈:不再是腐女的自嗨?

如今再度兴起的广播剧,在多媒体时代的激烈竞争下如何获得发展空间?

尽管各平台已经开始蠢蠢欲动,但还在初级阶段的付费广播剧想要日渐壮大,还面临诸多挑战。

首当其冲的是人才与精品内容的匮乏。猫耳FM平台告诉娱乐产业,精品广播剧需要慢慢打磨,更多资金投入并不能让精品产出骤增。目前很多专业广播剧CP,都还没有加入到这个行业中来,对广播剧配音演员的要求也比普通声优更加严格。更有业内人士称:养出来一个声优至少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

在传统的广播剧领域,不难看出一些播放量较高的广播剧,在腐女间也具有相当高的讨论量。有相关人士坦言:正因为影视作品上一些题材限制,才让广播剧有了发展空间——言下之意,广播剧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是腐女们的自嗨之地。但万一哪天政策限制蔓延到广播剧领域,怎么办?

如果用主流影视IP来改编广播剧,则要面对用户更为苛刻的选择,声画结合的影视剧珠玉在前,如何把一档看不到画面的广播剧做到旗鼓相当?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广播剧的下面,就有用户留言评论道:看过剧之后再来听,总觉得差那么点事儿。

采用明星配音来带动广播剧,需要考虑的是成本增加。目前广播剧的普遍定价在20-30元每部左右,一部10-20集,一集平均只有1.5元。如果购买热播剧版权或邀请明星献声,势必要将价格再往上提。不过随着用户付费习惯养成与消费升级,人们还是会愿意为更高品质的广播剧买单。

当然,所有市场的打开都不是一蹴而就。对广播剧的从业者与爱好者来说,这种内容形式被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到,已经是广播剧破圈的不错开端。在音频迈入全场景消费时代的未来,广播剧作为音频领域的“大电影”,必然会得到更深入的发展与迭代,以及资本市场的青睐。

+1
4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