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屏幕”难以改变命运,农村教育公平的实现需要更多可能|36氪创新教育系列

瑞雯@超人学院·2018-12-14 09:14
中国有约1.62亿儿童生活在农村

作者 | 瑞雯@超人学院

编辑 | 思齐 

(36氪作者孟小白、欢子,途梦教育杨雪芹老师对此文亦有贡献)

只有“屏幕”难以改变命运

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介绍了东方闻道网校通过在线直播技术将成都七中的优质教学内容输送向248所贫困县域高中,使得远端高中本科升学率涨了几倍乃至十几倍。

“在线教育改变命运”是几乎所有人的读后感,刷屏了朋友圈。

在欢呼技术推动教育变革时,是不是也要冷静下来想一下,果真如此吗?

教育是一个长周期、慢反馈、多环节的“化学变化过程”。如果我们把环节拆分,“屏幕”确实能将原本贫困县域高中无法触及的优质教学内容向外传播,但从教学内容到学生掌握知识,再到考试成绩提升,再到大学录取率,各个环节老师、学生、招生录取等诸多变量都在发挥作用

只有技术并不能改变命运。

“教得好”到“学得好”需要学生有强学习意愿、良好的学习习惯和一定的智力基础。直播课模式下,学生容易在课堂上打瞌睡,作业较难因此经常完成不了,和自己的老师沟通互动少,这对学生的自制能力和学习能力的要求就比较高,这也是“远端”试点学校只选拔尖子尝试直播班的原因(或许也有预算有限的问题)。

因此,老师如何帮助学生培养良好学习习惯,跟上学习进度,保持饱满学习状态,针对性指导建议和查漏补缺,学生间的比赛意识和合作互助关系,学生个体的目标感和学习意愿都会影响是否“学得好”。

禄劝县的案例中,老师的作用被模糊了。远端学校的老师做了这样几件事:

1)课前,将成都七中的课件编制成可供预习的学案;

2)课中,观察记录学生的上课状态,积极组织课堂问答环节

3)课后,利用晚自习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在培养和情绪疏导上,陪伴压力大的孩子操场跑圈,高喊“我是最棒的”,师生关系中的指导和激励让“学生学得好”更有可能。

同样是直播班,广西省平果中学的老师的价值感却在变低,“站也不是坐也不是,感觉在教室里像一个木偶。”时间长了之后,甚至有同学发现有任课老师上课时搬着凳子在教室后面睡着了。

在线直播中,看上去“被抛弃”的线下教师扮演什么角色其实更加重要。

录取政策的倾斜和农村专项招生计划则更为核心。根据公示信息,北大“筑梦计划”2018年招生466人、清华“自强计划”2018年招生479人,占新生比例均超过10%。生源中县级及以下的中学占比近一半,“入选考生在高考录取时最高可获降至一本线录取的优惠政策”让分数线门槛大幅降低。北大“筑梦计划开始于2015年,清华“自强计划”开始于2011年,逐年名额扩大,这都保证了更多农村专项的孩子能够站在台阶上享受录取政策的倾斜。

“屏幕”的确可以提升社会整体效益。事实上,如果更好的教育就是更好的升学率结果,那么在优质大学资源永远稀缺的约束下,这个问题永远无解。但是教育还意味着知识和素养。假设屏幕广泛普及铺开,有理由相信那些“本有能力学好,只是受限于资源”的学生,知识均值水平一定可以提升,这对社会整体效益的增进是无疑的。因此,我并不认同“屏幕”是对教育资源的“伪增加”。

当然升学率只是“寒门难出贵子”的一个表现,另一个问题也同样突出:除了学科成绩外,城乡孩子间在眼界、情商、思维和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间的巨大差异如何解决?

本质上,“屏幕”引出的是技术对于教育资源及社会不平等的缩小有多少解决力?接下来,我想谈谈农村教育的现状和教育公平“在技术之外,还需要什么”?

农村教育问题之一:学生外流情况严重,空心化严重

“撤点并校”政策+城镇化,县域农村教育逐步形成了“城挤”、“镇宿”、“乡弱”的严峻格局。此外各地省会城市、地级市和“超级中学”对各县、乡镇的教育资源产生“虹吸效应”,优等生被掐尖进入更好的学校,乡镇办学陷入困境,硬件的财力投入都无法留住优质师资和生源,主要体现在:

1)县城学位紧张,大规模学校、大班额问题严重,但“优生”匮乏:

2)乡镇寄宿制学校普遍存在,并且寄宿和留守问题相互叠加,低龄寄宿问题突出;

3)农村学校规模逐年减少。截至2017年底,全国农村小规模学校(100人以下)有10.7万所,占农村小学和教学点总数的44.4%。

优质生源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对象。成绩好、条件好的学生外流,学校升学率下降,形成恶性循环。

可能思路:用现代性的小规模学校实现城市学生回流

城镇化趋势不可逆,农村教育格局也很难从单一环节解决问题。但优质教育资源总是可以吸引优质生源回流的。

淳安富文乡中心小学就是一个优质小规模学校的样板试点。

现代性是它最大的亮点,师资、教育理念、考核方式学校有完全的自主权,不需要参与县级年度统考,有5年教育管理部门的“教学实践”的探索期,还有专业的21世纪教育研究院做教育实践背书。

自2018年11年投入使用开始,淳安学校预计5年后能实现10%的城市学生回流,并吸引到城里的孩子选择来这里读书。

农村教育问题之二:师资水平低、流动性高,教育质量受限

1)老师平均年龄较大、师资素质不高,对学生的关怀和榜样作用有限

有机构曾调研我国某地区农村教师收入状况:月收入3000元比农民2600元略高,涨幅与城市教师收入差距明显。加上环境艰苦,很多老师需要“走读”,交通、通讯成本高。因此,年轻、有能力的教师农村很难留住,留下来的主体老师多为年龄较大(35岁以上),缺乏进取心,平均素质不高的老师,对学生的关怀和榜样作用有限。

2)流动性高:铁打的学校,流水的老师

学校地处偏远,教学任务重,需要承担多科/全科教学任务,待遇条件差是教师流动性高的主要原因。

根据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数据研究显示,农村教师队伍中有51.2%的人被初次配置到乡村学校,但在二次配置中有56.9%的教师调进了县城,有36.7%的农村教师“想要离开”现在的岗位。

在县域教师流动中,有67.3%的人认为“向上流动”,28.2%的人认为“平行流动”,只有4.5%的人认为“向下流动”。高流动性的老师队伍更不利于农村学校积淀教研经验,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可能思路:在线教育助力优质教学内容的普及,双师是关键

在线直播让“一线城市名师”为农村的孩子上课成为可能,但正如之前讨论,和学生朝夕相处的老师才是把“教得好”转化成“学得好”的关键。

2003年新东方已经有在线课,2008年MOOC和远程教育兴起,在线教育并非这两年的新事物。但参考MOOC不到5%的完课率,双师的互动和个性化关怀不可替代。

校外辅导机构也需要优质的教研和师资力量。好未来的双师不下三线,新东方的双师覆盖二至四线城市,更下沉的市场中也存在大量亟待满足的优质教学内容需求,之前36氪报道的三陶教育高徒教育正是希望弥补这部分的空白

农村教育现状之三:“读书无用论”,初中辍学打工现象普遍

要做好教育,首先需要有学生。

事实上,初中辍学外出打工在农村十分普遍。据参与过美丽中国支教计划的老师介绍,当时她所任教的班级初一时有60+人,升入初三时只有30+人,最后仅有5-6个学生毕业选择进入中职,其余全部辍学打工。

更震惊的是,即便国家和地方政府推出中职免费政策,但有一些学生仍放弃读中职。

针对农村地区高中入学率,并没有权威机构的数据统计。根据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82.5%。也就是说,全国15到18岁这个年龄段的人口中,有82.5%的在读高中。按照城市学生100%读高中和城乡学生比例推算,乐观估计农村孩子读高中的比例在60%左右。

农村“读书无用论”背后潜在的原因是:

学习能力层面上,早教阶段营养不足、养育不科学导致农村学生学习能力低下。先前斯坦福研究结果“中国西部农村贫困地区2岁-2岁半的儿童智力偏低”曾引发广泛讨论。

观念层面上,农村家长认为读高中回报率低,“学不到技术,没有前途”。一般来说,偏远农村地区考出去的学生很难再回到家乡,缺乏读书成才的优秀榜样给农村学生现身说法,最常接触的农村教师也很难引起孩子们的崇拜。加之农村地区“做买卖更有钱”的一些案例影响,读书的价值很难获得认同。

事实层面上,当学生对教育的需求在于“找到高薪工作”,中职教育或许的确没有帮助农村孩子实现“逆袭”。

可能思路:除了高考升学,全学龄段、多类型介入

“慧育中国”是中国发展研究基金推出的面向6-36个月的儿童的公益项目,项目核心是想提升农村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更低年龄是的接入来获取更高杠杆的教育成效。

通过家访员实地走访的方式,慧育中国帮助家长和低龄孩子定期辅助学习,输送早教养育相关的教材、营养餐、玩具等,平均一年单个孩子的投入成本约2800元。从效果来看,家访员的确有效提升了儿童认知水平,如2017年在甘肃省华池县的儿童智力筛查正常概率提高了51.4%。

针对观念视野层面,应试考试之外,也有不少针对农村学生的素质教育项目,从安全教育、批判性思维、艺术素养、职业认知等不同角度服务学生。以途梦教育为例,这是一家针对农村学校的在线职业生涯教育的民办非营利机构。通过在线直播平台方式,连接一线城市各类职业代表人士和农村孩子,希望用开拓眼界的方式提升孩子的学习自驱力,挖掘厨师、修车技师等工种外更多的职业可能性。

针对中职教育不能帮助学生找到“高薪工作”,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曾公开建议,要提升职中教育质量和吸引力,就要转变升学教育模式,实现高中阶段教育的普职融合(取消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划分,建设综合高中)。结果导向去思考高中教育能满足学生什么样的需求,或许能帮助改变我们偏见中的“农村观念落后”,离问题本质更近。

本质上,教育公平来自多元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

除了上述探索者外,教育公平还需要多元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

1)互联网和教育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CSR):

丁磊昨天在朋友圈宣布,网易将拿出1亿支持更多学校落地直播双师模式。

在此之前,大多数互联网企业,尤其是教育公司也已经就教育公平提出了自己的计划。不完全列举如下

  • 由新东方和好未来两家发起的情系远山”基金在今年扩大为有十九家机构参加的团体;

  • 沪江:“互联网+教育”互+计划;

  • 阿里:“最美乡村教师评选”;

  • 腾讯:“DN.A农村支教计划”。

2)民间公益机构:以美丽中国为例,通过组织支教和开办美丽小学等形式,向教育资源匮乏地区输送老师和课程资源。自2008年成立至今已累计为教育资源匮乏地区输送了超过1500位项目老师,分布在270多所中小学的课堂上,总计影响了超过42万学生。

对于公益机构,自我造血和可持续性能力十分重要。

据了解,目前许多公益组织中基金会捐赠等方式依然是其主要收入来源。对标海外,有数据显示,美国公益组织直接提供服务和产品收入占比70%,捐赠收入10%,其他收入20%。国内公益组织需要积极探索盈利模式。

国内农村小额信贷企业中和农信,就是一家兼具了社会效益和商业价值的标杆社会企业。具体到教育公益机构,农村学校和学生付费能力低,如何进入政府采购计划,或者探索B端企业CSR部门付费,亦或是通过收费服务城市学生来补贴农村学生,这都是可以考虑的问题。

3)服务于公益机构的孵化器、基金和高校课程

据了解,YC最近几年也开始录取非盈利组织,筛选孵化一些擅于利用市场化、产品化手段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非盈利组织。这些机构和其他商业项目一样都需要设计出满足用户需求的解决方案,有很快的业务增长速度,区别是不以盈利为目的。借由这样的孵化器和基金,对于提升公益机构和社会企业的专业度,降低其在资金、业务、人才上业务压力有很大帮助。

此外高校也有针对公益机构的专业培训。如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益行者项目,从法律服务、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等各环节给公益机构提供专业培训,提升机构专业化程度,实践“以商业手段和方法助力公益,以公益目标去指导和引导商业”。

关于教育公平的实践和探索,或有遗漏和谬误,借此文抛砖引玉,欢迎批评指正。

相关阅读:

要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的36氪同样好奇,未来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于是我们想通过「36氪创新教育系列」寻找答案:

教育正在悄悄发生一场革命,我说的不是AI教育 | 36氪创新教育系列

指向核心素养评价,“新成绩单系统”在中国要怎么具体实践?|36氪创新教育系列

探月学院:如何实践创新教育|36氪创新教育系列

——————————————————————

我是瑞雯,36氪超人学院创始成员,「教育公平」观点交流请加微信:raven1211,请带观点+自我介绍,不然我无法认识你哟~


+1
2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互联网行业在一些领域仍然有相对强劲的成长性

2018-12-14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