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社交领域已经到终局了吗?

判官·2019-01-14 15:50
未来已来。年轻人并不喜欢把人设强加给别人。年轻人只是享受和人们在一起的感觉而已,有痛苦,有快乐。

编者按:1月9日,今日头条CEO陈林在悟空问答等平台上提问,探讨中国社交未来:中国的社交领域已经到终局了吗?未来,社交领域可能会有哪些发展和创新?以下为判官的观点:

刚看完张小龙在微信公开课的演讲,回来再看这个问题,有些新的想法。

大概在三年前,那时的张小龙已封神,微信打消了一切觊觎社交领域的创业者的念想。当时业内有两个共识:

  • 社交必须基于通讯,社交平台的新机会来自于通讯技术的换代。

  • 社交和社区产品不同,前者以人为中心,后者以内容为中心。

换言之,在微信的阴影之下,当时没人认为社交领域有机会破局。事实也是如此,在移动互联网启动的2010年后至今,陌生人社交赛道只跑出了陌陌和探探两个体量还可以的产品,并且还合并了;熟人社交赛道,除了微信,全军覆没。

但,站在2019年初再看社交这个话题,事情正在起变化。

当然,这并不是说自2018年中开始,拿到融资的一波新的社交产品,会有什么像样的表现。这一波社交产品的回暖,还是源于资本寒冬背景下,O2O新零售之类烧钱赛道投不起了,社交产品比较便宜罢了。

事实上,除了音遇,这波产品一个能打的都没有,而包括音遇在内的这一波产品,共同问题其实和三年前那批是一样的:只是在玩法上做了微创新,并没有切入什么新的高频用户场景。

三年前业内的共识仍然成立。而起变化的事情,对应这两点共识,在于:

  • 通讯技术升级使得信息传递与表达的手段,不再局限于IM。短视频与直播,正在成为不亚于IM的高频存在。也就是说,基于短视频与直播,同样可以承载起社交的场景。

  • 社交和社区产品的界限正在模糊。同样是短视频和直播类社区产品,人与内容已经浑然一体,视频成为人的表达工具。也就是说,社区产品正在入侵社交产品的用户场景。

基于以上两点变化,加上人工智能的运用,会带来一种新的用户场景:社交关系的发现与建立,在线上不再依赖于现有社交网络的分发与重构,而是可以由算法和人工智能,将一体化之后的内容与人,一并分发出去。

现在你告诉我,以上几点新变化,与微信甚至腾讯,有一毛钱关系?

所以,问题的答案自然出来了:现在我们正处于一个技术量变到质变的时间点,这种质变足够大到颠覆相当一部分用户的社交行为。

当然,你可以认为用户的社交关系最终会沉淀到微信上,所以微信自身的江湖地位是安全的。

这样理解也对,但不全对。

我在2015、2016年都指出过微信的局限性,是需要承载过于庞大的用户群体。这些用户需求的最大公约数,是微信需要考虑的。

而中规中矩的结果,就是在功能视频化的路上落后。在前一个时代有多成功,在后一个时代就有多落后。

另一个显性的问题,是张小龙今年已经50岁了。做社交产品需要懂人性,人生阅历不够固然不可以,但岁数太大,带来的问题也同样多。

微信的基础表情包至今仍在使用2007版的手Q表情,而在观感和功能方面,离年轻用户表达自我的要求,显然是差的太多。我最近发现95后的小姑娘,会像当年我们交换微博一样交换抖音号,让我意识到,事情真的是在起变化。

当然,张小龙所坚持的一些产品理念,包括对微信的整体把控、对人工智能之类技术的警惕,同样也是一种情怀和产品理念的体现。他在最近的演讲中,diss了很多当下的智能推荐类产品。

遗憾的是,他的产品理念即使正确,也不能说明其他产品的理念就是错误的。大家只是代表不同的逻辑、角度和年代而已。

说“天下苦微信久矣”可能有点矫情,但我确实有很强烈的、持续已久的逃离微信的冲动。所以,哪怕只是一部分年轻用户的揭竿而起,仅将微信作为一个IM工具而暴走他处,这还不够有趣吗?

未来已来。年轻人并不喜欢把人设强加给别人。年轻人只是享受和人们在一起的感觉而已,有痛苦,有快乐。

+1
8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设计即是在洞见的基础上,以创新和美的方式,让用户获得更好的体验。

2019-01-14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