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并不焦虑

三节课·2019-02-25 21:18
希望已来,只是它在大多数人都看不到的地方。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三节课”(ID:sanjieke01),作者三节课,36氪经授权发布。

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无论你所处哪个行业,相信都有明显的感知:经济下行,四面楚歌。

2018年是互联网企业最为艰难的一年,从大公司到风口上的创业公司,几乎无一幸免。滴滴宣布裁员15%“过冬”,美团年底大规模裁员。魅族、美图、拉勾、知乎……均被爆裁员。阿里、京东、华为等大企业被传「缩招」「人员调整」。

资本寒冬终于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到来、宏观经济的下行、第一个创业黄金时代的正式终结、多年来第一次在互联网行业中集体涌现的年底裁员潮……一波又一波的冲击在过去一年里不断冲击着我们的认知和感受。

不得不承认,即便我们早已习惯了焦虑,刚刚结束的2018年,还是显得很不一样。

如果说在过去很多年里,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在焦虑的事情都是“我会不会错过更好的机会和风口”,那么到了2019年,很多人焦虑的问题则变成了:

  • 我们该如何避免自己在互联网寒冬下继续生存而不被淘汰?

  • 我们的未来是否会跟其他人一样变得更差?

  • 互联网行业遭遇剧烈冲击,未来是否还有前景和希望?

看起来,无论从哪个角度,已经到来的2019年都已经被笼罩上了一层深深的忧虑。

然而,我的感受却不太一样。我觉得,某种意义上,我对于已经到来的2019充满了乐观。这种乐观,源自于两个我近期感受到的变化,它们也催生了我的一些思考,我想要部分把它们分享给你。

1

中国互联网正在上演一个从打开、增长到兴盛甚至衰退的生命周期。

某种意义上来说,过去几十年的中国,处于一个极其特殊的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阶段,而“互联网”作为一种这个时代极度重要、发展异常迅速的科技创新,在中国拥有着最为广大的用户基础和商业前景,也自然取得了一系列令人侧目的成果,长期受到资本和舆论的追捧。

如果你有心,你可能会有一个明显的感受——

  • 从互联网诞生以来,web1.0发展到web3.0、2G网络孕育到5G网络等通信标准,智能手机等各类移动终端、各类应用服务平台技术都在一点点从孕育、诞生、应用到逐渐成熟,逐渐能够支撑大规模应用场景。

  • 而基于移动场景的各类产品形态开始大规模涌现,微博、微信、阿里、网易、滴滴、美团、头条、拼多多及大量头部自媒体这样产品完成崛起。同期,行业内开始大量孕育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引领下的新零售、区块链等等新技术。

身处互联网时代下的我们中的多数人都生于80年代,这意味着我们从有生之年以来都一直在目睹和亲历着这一切的发生,我们已经习惯于把“经济增长”、“资本市场对创业和互联网的友好”等视为是一种常态。

而这也导致我们当中的很多人都完全忽略了两个事实——

1. 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已经经历过的高速经济发展,在整个世界历史上,都是前无古人,绝无仅有的,说它是一个“奇迹”也不为过;

2. 放眼整个商业史,无论是一家企业、一个行业的萌芽、兴起、鼎盛、平稳乃至最后衰退,都注定存在着一个周期。

我们以网络文章为例,去看生命周期这件事。

从BBS兴起的时代里,你会发现最早出现的基本是一些搞笑、鸡汤、段子、八卦等大量撩拨情绪的文字。当此类内容变多,用户产生疲劳后,进而会开始出现社会新闻、深度分析辩论等内容。那么当辩论出现时,人与人之间观点的摩擦也会诞生,吵架分裂,最终分崩离析,大量用户出逃。而当这些从一类平台消失后,又会在另一个平台复现。微博、知乎同样在经历着这些事。

基于上述现象,我认为进入到2019年,中国互联网世界中的许多从业者、创业者乃至投资人,可能会第一次将要接近完整的互联网创业周期:从打开、增长到兴盛甚至衰退。

2

因为存在生命周期定律,2019年风口、机会骤减,大量行业回归理性与常识。

我们都知道过去二十年来,整个“互联网创业潮”始终处于一种狂热的状态中。过往很多年里,每逢岁末年初,必是各种“新知”层出不穷引发热议的时候。

不可否认,概念和风口的背后确实会蕴藏一些机会,这也导致多数人会天然地受到大环境的影响,按捺不住心中焦虑,思考着该如何去追赶这样的风口。

然而,在2018年的年底,不知道各位是否感受到一个显著的不同——与往年相比,你会发现去年可能是各种“新知”和“风口论”被谈论得最少的一个年底?

如果你认真刷过了2018年底的所有跨年演讲和流传着朋友圈的所有知名意见领袖们的文章,你可能多少会感到有些失望——这个年底,可供消费和作为谈资的“新知”,实在是少得可怜。甚至是最善于谈论趋势、捕获洞见的罗振宇和吴晓波,在跨年演讲上所谈论的问题和内容也很难让人再感到“眼界大开”、“刷新认知”。

风口在逐渐变得稀少,甚至很多风口在被提及时,都会遭到质疑,类似小程序等,如今再也没了昔日移动互联网崛起时,所带来的大规模机会涌现。

当整个市场中的“新知”都开始匮乏,这也许不是意见领袖们江郎才尽力有不逮,而更可能是整个市场中可供我们再要去“升级”的认知或是可供用来解读的“新物种”,已经不再那么多。

换句话说,这个时代,也许正在远离一些突变式的乱象与机会,而是开始渐渐回归稳定。

而这恰恰是我看到的乐观和积极的两个因素——

1. 短期机会、诱惑和红利在减少,给人们带来的“失去机会”的焦虑也在减少;

2. 更多人在看过了完整的周期,开始可以去思考和做出一些长期决策。

举个例子:

如果把互联网比做股市,你会发现股市里同样存在周期这个规律。

有些人会选择短线交易,快进快出;有些人会选择概念股,跟着商业机会走一波;有些人会考虑基金定投,定投十年等。因为周期这件事的存在,这就导致只要买蓝筹股,指数基金等,通过定投去分摊投资风险,那么当周期达到一定长度,获利是大概率事件。

对于处在这个市场里的玩家和生存者而言,最有利的状态应是玩家对整个市场的状况都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借由这种判断,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选择和生存逻辑,那么基于不同的生存逻辑,玩家就可以定向去提升自己所需要的能力——

  • 对操控短线的玩家而言,那么他就需要具备对市场消息的敏锐度,反应的敏捷程度以及快速做出判断的能力。在大环境下,是否能迅速关注到存在的波动计划,是否能操作精准。

  • 对于操控长线的玩家而言,那么他就需要具备足够远见能力,用更长远眼光看待问题,找到这个市场中也许是十年周期下,增长更稳定的标地(指数股)。

    事实上,在过去很多年里,互联网行业中的多数人都缺乏了独立思考能力,容易受外部舆论所牵动。36kr的《互联网一脚急刹,职场人加速淘汰》一文中,恰如时分指出了当下整个互联网从业者的状态:谋求高薪、追逐风口跳槽、遭遇裁员、公司倒闭等等。

    我们知道每个风口、概念背后势必会有人会大割韭菜。用商业眼光去看知识付费和区块链,这两者都是有悖常识的事物,然而在风口之上,却无人关注其逻辑合理性,忽视其内在常理。

    大多数人对于每一年风口发生以及消失的原因往往没有答案,也恰恰是最后这些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人会遭遇窘境。因此,只有经历过了一个完整的周期,大家的观察和思考,才会更加全面,也才更容易找到自己的位置和方向。也许更多人在“风口”和“浪潮”面前才不会感到那么焦虑。

    当潮水回落,所谓的新知、风口、概念在逐渐变少,意味着机会和乱想也在逐渐减少。一个逐渐回归稳定的环境也许远离了“红利”,但却会更加尊重“常识”和“规律”。而这,恰恰是过去很多年的互联网和商业环境中被许多人无视了的东西。

    3

    所有的市场和复杂商业领域都不存在唯一解,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和逻辑去获利。

    前两天,有一位互联网从业者找到我,告诉我说:过去两年里,他见证了好几个风口的破碎,也经历了裁员的遭遇,这使得他对互联网的热情收到了极大的冲击和消散。因此他开始怀疑,互联网是否还能改变世界?当下继续坚定地走这条道路,是否还能给自己带来未来?

    我想,他的心声和质疑其实能代表绝大数互联网从业者内心的疑虑和迷茫。

    基于上述的周期定律和常识回归这两件事,你会发现如果目光放得足够长的话,有些决策是可以极度简单的——同理,在当下的焦虑中,也可以问问自己,把目光对准“10年”,你的选择是否会有所不同?

    一直以来,我们中的多数人总是会过于高估短期可能会错过的“风口”和“机会”,从而低估和忽略掉长期存在的机会。

    事实上,当有周期性存在时,在市场这个系统下获利就一定不是一维和单元的事情,你相信的各种价值和手段也一定会有获利的逻辑和机会。

    如果你不善于应对快速波动环境,做复杂的思考,那么是否考虑把目光放到足够长,去选择长期对你足够有利的事物?相反,你会发现有些逻辑会变得简单。

    我自认就是这样的人,所以在做三节课的时候,所有的选择和判断都会基于长期逻辑。

    2017年的知识付费兴起时,许多人曾诚恳地提议我们可以先搁置需要重运营、耗费大量时间和资金的教育事业,不妨考虑知识付费内容的合作。虽然我们清楚短期获利可能性会很大,但是从整个团队出发,我们不确定也无法去相信这件事的逻辑成立。

    因为只有教育是符合我们认知中的长期价值,所以我们选择错过风口。我们不清楚风口会持续多久,只是按照自己相信的逻辑做了选择。只要你找到有核心逻辑去支撑你思考,那么一旦做了决策就不要摇摆。

    同理,对于学习这件事也存在这样的逻辑。

    在我眼里,当下互联网学习者分为两种人——

    • 第一种人是标准的学习狂。每年至少要花几千小时去学习,一旦行业中出现新知或热门课程,生怕自己错过,必须要去了解。

    • 第二种人是专注型学习者。一旦认准一件事有长期价值后,便会深耕于此。比如有人认为把视频、写作搞好就是长期有价值,那么他就不会去追逐跟当下所做之事毫无干系却热火朝天的新知,反而会更专注于对技艺的精神打磨,从而提升自我能力。

    直到去年之前,第二种人一直是“非主流”人群。在今年的大环境下,一些事恰恰会颠覆反转。也许在过去的三五年里,后者所获的的认可、收益和机会远不如前者,但后者在今年获得的回报极可能会显著大于前者。

    因此,事物的周期性决定了市场一定存在不同的生存法则和逻辑,不同人选择了不同的核心生存逻辑,其所关注的重点也截然不同。一个成熟的市场下,更合理的状态一定是兼容包并,存在多元解答

    所有的市场和复杂商业领域永远不存在唯一一种答案,这也会助推着大多数人要开始从“长期竞争”和“长期行动”中获利。

    如果你只是选择道听途说,仅根据片面信息,无条件相信一种言论,那么往往你对于自己的选择不会那么深,相信别人做了很多事,反而不会获得回报。如果你对行业发生的客观事实能有独立思考,看到事物的完整真相,能找到适合你自己所信奉的逻辑,那么成功也不是一件难事。

    如果真的不知道长期该相信什么,至少相信,在更大的周期下,一件事只有具备了某种独特的价值,总有一天它的价值会回归的。

    2019,希望已来,只是它在大多数人都看不到的地方。

    内容口述:黄有璨(三节课联合创始人、《运营之光》作者)

    整理&编辑:范米索


    +1
    5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平安好医生可能需要为此背锅。

    2019-02-25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