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团队填补国内水下航行器研发空白

许青青@36氪陕西·2019-03-05 09:50
标志着我国在微小型水下航行器方面成功突破国外技术封锁,拥有了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工程化产品,并首次形成了产业化能力。

编者按:本文来自“西安晚报”,作者 任娜;36氪经授权转载。

西工大自主水下航行器团队,长期从事新型水中兵器和新概念水下航行器基础研究、关键技术攻关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等工作,实现了我国远程自主水下航行器技术的跨越式发展,使水下航行器技术主要性能国内领先,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团队入选2018年度国防科技工业十大新闻和十大创新人物(团队)。

人类长久以来的梦想。水下航行器的出现,为人们打开了一扇探索海洋的新大门。自主水下航行器更是凭借能够无人、无缆、自主进入海洋开展工作而被誉为“水下蛟龙”“孤胆英雄”,受到各国高度重视。

2016年8月,西工大水下航行器团队研发的50公斤级自主水下航行器,通过了科技部组织的验收和海上试验,标志着我国在微小型水下航行器方面成功突破国外技术封锁,拥有了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工程化产品,并首次形成了产业化能力。

50公斤级便携式自主水下航行器工程化技术是一个集技术研究、设备研制与产业化推广相结合的课题。西工大水下航行器团队在研制过程中,先后突破了复合材料耐压壳体结构轻量化设计,低阻、低噪、高稳定性流体动力布局设计,数据、电源、报警三总线开放式模块化设计,高精度自适应定深控制、应急避险舵机控制等关键技术难题,成功研制样机4套,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3项,授权8项。

在开展技术研究的同时,团队和天和防务一起积极进行示范性应用和产业化推广,目前已形成了微小型水下航行器技术研发团队,建设了专业化的生产加工和实验场所,具备了小批量生产能力。

“面对复杂的海底状况,小小的航行器要随着海底地形变化自动调节航行路线,不仅能沉下去不偏航,还能不丢失收得回。”潘光教授介绍,整个团队前后历经多年研发,突破多项关键技术难题,研制成功了系列化水下航行器,包括150mm、200mm、324mm、533mm级别,从设计到生产,所有核心技术全由我国科研工作者自主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填补了国内空白。

它们具有广泛的用途。在航行器的前端搭载声呐设备,利用声呐发出的声波反弹,航行器就可以扫描出水底地貌。搭载其他探测器、摄像头等不同的功能模块,水下航行器就能够实现不同类型的海底探测和水下观测,包括探测海底气象如海水的温度、深度等,观测海底地形、地貌等。除了这些民用用途,这些水下航行器还可以用于扫雷等军事用途,为我国海洋探测、开发和防卫提供了重要装备。

自主水下航行器团队前身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德民教授牵头组建的一支仅有6人的团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有院士、国家教学名师、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等各类国家级人才12人次,教师20多名,博士、硕士100多人,已经成为集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为一体的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为我国军民两用海洋装备建设和创新型人才培养做出了重大贡献。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