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直飙10亿,这些年收割电影票的都是硬核情绪玩家

全媒派·2019-04-02 10:05
你对“情绪爽片”的力量一无所知。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全媒派”(ID:quanmeipai),作者 腾讯传媒,36氪经授权发布。

三月电影淡季冲出了一匹黑马——《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下文简称《比悲伤》),首映爆冷夺得单日票房冠军,并持续发酵,连续3天票房破亿,截至4月1日,票房已达9.14亿。

图片来自猫眼

知乎网友@今天道精准地概况了这部影片的剧情:男主和女主在一起十多年,一起吃一起喝一起睡;男主发现自己要死了,就给女主找了个牙医老公;女主假装自己不知道男主要死了,跟男二结了婚;最后女主觉醒,离开了男二,和男一一起服毒自杀——可以想象牙医知道真相的心情:???杨佑贤好惨一男的。这部电影的名字应该叫《比悲伤更悲伤的牙医》。

然而,正是凭借“车祸癌症治不好”的韩式悲情套路,《比悲伤》成功地“哭倒亚洲”:成为2018年台湾年度华语片票房冠军,在东南亚取得不俗的成绩,内地票房直奔10亿。

无论是一路走低的评分,还是后期上映的《波西米亚狂想曲》《地久天长》等口碑佳作都无法阻止《比悲伤》票房飘红,其一举成为2019年春天的现象级电影之一。

从《战狼2》、《前任3》再到《比悲伤》,“情绪爽片”频频成为票房收割机,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带你来看这些电影是如何引爆观众情绪,让他们一次次打开钱袋子。

01.情绪爽片,得情绪者得票房

近几年,IP和流量明星“抓钱力”越来越弱,反而是能激发观众的情感需求、宣泄观众情绪的电影屡屡成为爆款。意识到“能引爆观众情绪的电影,票房一般不会太差”的片方开始挖掘起观众情绪这块宝藏。

商业喜剧:好笑就够了

以开心麻花电影为代表的商业喜剧片彻底抛弃传统喜剧的悲情内核,没有高级的幽默手法,不带隐晦的主题表达,只求让你笑到岔气,对于只图一笑的海量观众,这就足够了。

《羞羞的铁拳》宣传片

上百场舞台剧的演出经验让开心麻花团队能熟练地掌控观众的情绪,平均5分钟一个的笑点不断地刺激观众的神经,简单老套的情节无需耗费任何脑细胞,小人物的故事极易引发情感共鸣,在其乐融融的氛围将观众拖入一场场造梦狂欢中,也创造出了一个个令人咂舌的票房神话:《夏洛特的烦恼》票房14亿、《羞羞的铁拳》票房22亿、《西虹市首富》票房25亿。

三部影片在中国华语票房排行榜上的排名

商业喜剧片准确抓住了观众想在电影院里释放压力、宣泄情感的心理需求,能把观众逗得越欢乐,票房就越高。毕竟人生已经那么苦了,没有人会拒绝毫无包袱的爆笑时光,即使只有两小时。

哭片救市:观众的眼泪最好赚?

除了笑,眼泪也是电影市场一大刚需。

利用“前任情节”勾兑观众泪水的《前任3》、《后来的我们》到集齐“绝症、多角恋、车祸、殉情”催泪情节的《比悲伤》都让片方赚得盆满钵满。

追溯起来,哭片流行已久,39年前,台湾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在内地造成轰动,主题歌《世上只有妈妈好》红遍大江南北,观众人数超过2亿,票房上亿元——当时的电影票3毛到3元不等,这么多年过去了,哭片市场仍十分巨大,只不过从哭亲情转变为哭爱情。

《妈妈再爱我一次》

无论是《前任3》中不断错过、爱而不得等让人一夜回到琼瑶剧时代的情节,《后来的我们》中能共苦无法同甘的老掉牙故事,还是《比悲伤》中的彼此交缠的多角恋,一旦有了青春、回忆、遗憾的加持,就足以击中有相似经历观众的内心,让人痛哭流涕。更别提悲戚的音乐、直戳泪点的台词、主角绝望的哭喊、煽情的氛围加持,就差把“给我哭”写上大银幕。从生理到心理全方位予你冲击,大有不让你“哭到脱妆”不罢休之势。

《比悲伤》

即使知道情节老套狗血,生理上的冲击还是会让人忍不住落泪,操纵情绪的能力正是哭片取得高票房的利器。

《比悲伤》宣传片

02.主旋律电影:切中时代情绪的IP

最高级的情绪玩家大概是吴京了。

“我不过是拿了一根火柴,用一个小火星把大家的爱国情绪点燃了。”吴京在接受采访时反复强调《战狼2》的票房是观众爱国情绪的一次爆发。

吴京深谙最容易被煽动的情绪莫过于一点就爆的民族感。除了让观众肾上腺素飙升的动作戏,这部以56.83亿的成绩创造了中国电影票房纪录的影片,最成功之处便在于为迎合了观众对民族复兴的渴望,让观众为抒发爱国热情寻求到了合理性。

相比之下,让外国观众哭成一片、斩获国际大奖的《地久天长》却票房低迷——不少观众拒绝电影结尾的隐忍,实则是抱怨无处安放的眼泪。随着荧幕中人物故事起伏的情绪无处宣泄,就是差评。而相反,中国内地票房top3的《战狼2》、《流浪地球》和《红海行动》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直击了这一痛点,激发了观众n刷的欲望。

《地久天长》剧照

03.情绪营销,用情绪点燃观众

电影片方的情绪战从营销阶段就打响了。

伯乐营销CEO张文伯认为电影营销,就是要把情绪属性进行扩展,激活消费者潜意识里的情绪、情感或者情怀。《战狼2》的“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红海行动》的“蛟龙出海,扬我国威”,都是对观众情绪的引导。

《战狼2》截图

每个爆款哭片背后也有着相似的营销逻辑——通过“视频+音乐”的形式锁定下沉市场,贩卖眼泪。

从左到右分别为《比悲伤》、《后来的我们》、《前任3》用户画像

宣发时期主打煽情牌,《前任3》、《后来的我们》通过广泛传播的电影歌曲奠定“伤感”的基调,《比悲伤》则将“唯一观影提示,请带足纸巾”直接印在海报上。观众泪洒电影院、“哭到晕厥”的视频迅速攻占短视频平台并迅速传播,与当年刷屏的《前任3》男主cos至尊宝、女主边吃芒果边痛哭的视频有异曲同工之妙,精准吸引了一批核心受众——下沉市场的女性观众。

快手截图

04.情绪消费,电影市场刚需

像《比悲伤》这样充满套路的情绪爽片为什么总有人买账呢?

快餐式发泄:来一场心灵大保健

豆瓣网友@蓝小胖儿说,特意选了一部悲伤的片子,希望在一个稳妥的环境里用合理的缘由为自己的难过放闸。曾经的《前任3》是这样,如今的《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也是。一个人,在一场电影里从头哭到尾,无关爱情。

在片方情绪攻势的影响下走进影院的观众有着明确的心理诉求——通过电影来宣泄自己的情感,从而满足自己纾解压力的需求。

无论是在《前任3》、《后来的我们》影院中为前任痛哭一场的痴男怨女,还是在《战狼2》中起立鼓掌的观众抑或是开心麻花电影中笑出猪叫的受众。

在“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视野下,只要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自己的共鸣,达到自己宣泄情绪的期待,他们就会一次又一次地在情绪攻势下走进影院。只要能帮助自己打开眼泪或笑声的闸门,提供情绪发泄的渠道,电影内容是什么已经无关紧要。

在这个节奏越来越快、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年轻群体所受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大,他们期待的不过是没有负担的快餐式发泄,不需要深入思考,嚎啕大哭或捧腹大笑一场,为心灵做一次按摩,当影厅灯再次亮起,擦干眼泪或收起笑颜,再次投入琐碎的日常。

影院观影:半公开社交场中的情绪狂欢

发泄渠道那么多,为什么要选电影院呢?

影院观影具有的群体性和社会性,当代英国戏剧理论家兼导演马丁艾思林认为“观众不再是一群孤立的个人,而成为一种集体意识。”我们不会因释放情绪而感到尴尬,可以哭泣、高声大笑甚至欢呼叫好,行为学家斯金纳称之为“支援”(Reinforcement),观众自我通过情绪的宣泄达到和周围同伴的无形交流,各种情绪都被放大,让观众得以充分地发泄自己的压力,但如果你一个人看电影这样做就显得很傻。

勒庞认为,个人是理性的,而一旦他们组成群体则成为“非理性”的乌合之众,这也适用于电影观众群体。而且大部分被情绪营销吸引、进入影院的观众是想去放松娱乐,而非去挑刺,这时俗套的情节、毫无逻辑的剧情都可以被原谅,为了获得现实生活外的享乐,他们也会暂时放弃理性,坠入片方编织的、稍显劣质的幻影中——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一个小人物的逆袭抑或是一个英雄的战斗。

对于情绪消费者而言,半公开的电影院是一个完美的发泄场所:黑暗的环境切断了与周围真实空间的联系,能获得沉浸式体验;群体性的观影行为促进了情绪的共鸣:每一个观众既感染了别人,也为别人所感染,每个人都能放肆哭笑。而且在影院的“掩护”下,情绪的狂欢也有了借口——不关我的事,是电影院or周围的观众先动的手。

电影,能让人发泄情绪就够了吗?

情绪爽片有其市场刚需,精准俘虏“小镇青年”,能获得高票房不足为奇。人生至苦,想随着电影大哭或大笑一场,也无可厚非。但要警惕劣币驱逐良币,毕竟电影的功能远不止让人发泄情绪,我们也需要美。

《我们这一天》截图

参考文献:

1.威尔逊, 醒. 论观众[M]. 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

2.《地久天长》捧回国际大奖,观众为什么依然不肯买单

https://mp.weixin.qq.com/s/9kVC1H8i8m10J6MhgnCgmg

+1
3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