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用户入局加密货币,资产托管必不可少

Odaily星球日报·2019-05-10 18:16
托管,让机构用户更加放心。

编者按:本文来自36氪战略合作区块链媒体“Odaily星球日报”(公众号ID:o-daily,APP下载

Odaily星球日报出品

本文汇总了来自medium的三篇文章,作者分别是Christian NgJustin ChanFinoa,由Odaily星球日报秦晓峰编译,卢晓明编辑,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

(图片来自Cointelegraph)

正如一些媒体所述,资产托管的缺位是阻碍机构资金进入加密货币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加密资产由于依托于复杂的区块链技术,面临着很多传统机构投资者不了解的风险(私钥丢失、黑客盗币等)。因此,只有专业的第三方托管机构进行资产托管,才能使机构用户打消疑窦,从容入局。

此外,对于机构用户而言,未来入局加密货币领域选择资产托管也是不得已的选择。因为美国《多德-弗兰克法案》和《投资顾问法》第206(4)-2条都规定,机构投资人必须选择托管机构以确保资金安全:“在有限的例外情况下,如果您拥有保管权,您将客户的基金和证券托管于一位‘合格托管人’处。”

简单而言,资产托管就是替用户保管资金、防范投资风险的行为。在资产托管的基础上,加密货币领域也诞生了一批新兴的加密资产托管机构。

所谓的“加密资产托管”,与传统资产托管一样是承担保障资金安全的职责。不过,由于加密资产具有特殊性,通过“私钥”即可取得该资产,因此加密资产托管重中之重是保管好用户“私钥”。一旦私钥丢失或者被盗,加密资产便面临被盗风险。

根据Chainanlaysis研究,目前将近400万比特币在区块链上永远丢失,未来这个数字很可能还会增长。例如,2013年,一男子误扔了一块储存7500个比特币的硬盘驱动器。

相比于传统金融市场,目前加密资产托管市场缺乏规范的解决方案和明确的监管框架,一些托管方式往往存在缺陷。比如一些资产托管公司可能选择与交易所合作,将资产存放在加密货币交易所;一些托管公司会选择将资产放在硬件钱包中;另外一些可能倾向将这笔资产再次外包到其他公司。种种手段,不一而足。

未来一些资产托管公司可能会拥抱监管,引入第三方监督。

保管加密资产的三种方式

目前,机构用户在保护其加密资产时,通常选择三种主体:自己保管、交易所托管、第三方机构托管。

自己保管

自己保管优势是投入成本低,机构用户仅仅只需要购买硬件钱包即可,不需要持续地投入硬件成本;此外,硬件钱包在断网时,安全系数很高,受到攻击的可能性降低。

不过,自己保管也存在一些问题,不是每个人(用户)都能管理好加密资产。由于加密货币依赖于区块链,只有“私钥”才能转移用户资产,而私钥常常会被用户丢失;一旦私钥丢失(并且还未备份),用户的加密资产便再也找不回来了。

在机构内部,加密资产需不需要分开保管、谁来保管私钥、私钥如何备份、存储着资产的硬件钱包应该如何保管等等问题,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机构用户。

交易所托管

一些加密货币交易所如今也将目光投向资产托管市场。

2018年7月,美国交易所Coinbase宣布正式向机构投资者开放了加密资产托管服务Coinbase Custody,存款金额至少为1,000万美元。近期,Coinbase首席执行官Brian Armstrong通过其个人Twitter表示,截至目前,Coinbase托管服务已经吸引了60多个客户、6亿美元的托管资产。

通过交易所托管,其最重要的好处是便与交易。由于资金存储在交易所,机构用户可以通过交易所开设的交易功能直接进入市场,避免贻误行。此外,由于在该交易所进行存储,因此在手续费上存在一定的折扣,可以拿到低廉的手续费,这笔资金对于机构用户而言也不是一笔小数目。

不过,风险也伴随而来。

一是交易所的安全性可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一部分交易所只是“皮包”公司,在用户存储大量资产后可能选择“跑路”。即便交易所主观上不想做恶,但如果其安全性不高,难以阻挡黑客的攻击,用户资产也难以保障。2014年日本Mt.Gox被黑客攻击丢失85万枚比特币;近期头部交易所币安也被攻击损失7000枚比特币。

二是操作限制。由于机构投资者将资金放在一个交易所,使其交易局限于该处;由于资金量较大,提取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即使其他交易所出现价差,投资者也将错过套利的机会。

三是存在监管风险。投资机构将资金放置在交易所,交易所既是交易业务提供商,也是资产托管人,二者角色可能产生对立。因为按照美国《多德-弗兰克法案》和《投资顾问法》的规定,要确保“业务和托管人的独立性”。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

第三方机构托管

目前加密货币市场各种对冲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超过上千家,每天都有新的基金诞生和死去。当你将加密资产交给这些基金时,存在着很大的风险。此外,市场上充斥着各种ICO、IEO,关于这些募集资金,双方都有责任寻找一个安全的地方存放资金。

项目方以及基金只需要做好自己的事,去优化投资、研发产品,至于资金的安全应该交给第三方托管机构进行负责,各司其职。

第三方托管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提款时间漫长,通常需要24小时以上;二是与自己托管和交易所托管相比,托管费用高,费用通常为管理资产的0.50%-1.00%。一些托管机构会打通多个交易平台接口,使得投资者获得更多的套利机会。

不过,相比于不足,引入第三方托管机构的优势也是很多的:

  • 独立性:第三方托管机构本身不是交易所和交易员,不直接参与交易,将执行、清算与财产保护分开,更具独立性;

  • 合规性:第三方托管机构通常提供经过审核的解决办法,有助于使项目更加合规,减少监管阻碍;

  • 安全性:第三方托管机构不是交易所,不太可能吸引黑客的注意;此外,第三方托管机构只专职保障安全,可以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研发、管理;

托管方式各不相同

前文已经对加密资产托管对象进行了说明,第三方托管机构是机构投资者在加密资产领域的最佳解决方案。

不过,在具体的托管方式上,受制于区块链技术的单一性,目前可供选择的方式只有三种:热存储(Hot Storage)、冷存储(Cold Storage)、温性存储(Warm Storage)。而这三种选择在安全性、合规性和技术解决方案等因素上也存在显著差异。

热存储(Hot Storage)

热存储解决方案的资金一般存储在热钱包或者网页钱包中,通常是为了交易。因为其使得资金更容易流动,便于交易买卖。

不过,热存储是直接连接到互联网的,因此私钥更容易在一些非法的环境中遭受恶意攻击,导致私钥泄露,极大的增加了黑客攻击的风险。机构投资者仅依赖这种解决方案是不合理的。 

冷存储(Cold Storage)

冷存储解决方案是物理脱机的,并且与互联网断开连接,资金存储在硬件钱包中。从安全的角度来看,冷存储听起来似乎更安全,因为它们不太可能暴露在网络黑客的攻击之下。

然而,它将风险转移到了一个由人为管理的流程中。一旦硬件钱包丢失,则加密资产也将难以找回。此外,冷存储另一个主要的缺点是缺乏可访问性和流动性(加密资产通常需要超过24小时才能被提取),这也导致专业的机构投资者丧失套利的机会。

温性存储(Warm Storage)

顾名思义,温性存储解决方案提供了热存储解决方案的可访问性,同时提供了冷存储的安全性。

其基础设置构建在在线环境中,有利于资产的流动和交易。此外,为了同时兼备冷、热存储的优势,还需要搭载复杂的银行级基础设施来保证安全和交易。

Finoa认为,未来温性存储才是加密资产托管的未来。

在过去的一年里,加密资产托管市场发展非常迅速,更多的人加入进来参与竞争。全球第二大托管银行,拥有24万亿美元托管资金的State Street 正在考虑转向加密资产托管

基于不同的价值主张和技术,各家托管机构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可以肯定的是,不同的选择(热、冷、温储存)将继续共存,每一种选择都将满足不同机构投资者的需求。

事实上,未来生态系统将会要求这三种形式的托管同时进行,资产管理公司可能利用不止一种托管服务(以分散风险)和不止一种解决方案(取决于投资策略)。

对银行业而言,无论托管类型如何,解决方案都将基于符合监管的银行级标准。在这其中,机构级温性托管解决方案将占上风。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