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璞:新职业教育下的思考 运营职业的市场观察及行业趋势预测| 2019 WISE×新职业教育创新峰会

时氪分享·2019-06-06 11:20
核桃脑洞极限增长咨询CEO金璞女士和大家分享了新职业教育变革推动下,运营职业的市场观察和她自己的思考。

运营在我眼里就是一个词——降本提效。

新职业教育在这几年是一个非常火的话题,创业者、投资人在关注它,政策、市场,投资人都在推动职业教育在往前走。在本次峰会上,核桃脑洞极限增长咨询CEO金璞女士和大家分享了新职业教育变革推动下,运营职业的市场观察和她自己的思考。

以下是经整理的演讲内容:

首先介绍一下自己,我从业十几年一直专注在运营,流量的获取、增长和变现。也出了两本卖得不错的畅销书,《互联网运营之道》和《运营本源》。我一直专注在业务线,包括之前我在微博负责运营策略,实现了微博用户从五千万到五个亿的增长。除了做业务,我也会给像龙湖、中国移动、阿里巴巴做培训和业务顾问,和三节课走的也很近。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希望把我们对于运营的观察、思考、总结输出给一些有需要的企业,特别是专注教育的企业。

就像三节课的luke介绍的,有大量的80%的大学生进入了专业不对口的职业。我们也观察到运营就属于这样的状况。运营人会碰到什么样的问题呢?基本工资低、成长慢、工作杂。很重要的原因是运营成为了大学生专业不对口最大的接纳区,因为它没有门槛。这种情况下成长慢,不知道往哪成长,也成为了运营职业的重病症。

今天探讨一下新职业教育往前推动过程中,我们有没有可能解决运营的问题?分享一下我观察整个产业升级过程当中,运营人的目标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实际上,我在分享流量红利的时候经常会提到三次结构性的红利: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AI

PC互联网时代,就是电脑开始在人群当中普及,通过个人电脑来上网。我是学计算机的,高中就拥有自己的第一台电脑,旁边的同学非常羡慕。我到大学的时候,发现跟我同级的一位同学,小学就拥有自己的第一台电脑,而且保送到学校的计算机系,而且参加了ACM国际大学生程序大赛并获得了金奖。我想表达的是:在那个时代PC互联网,在中国虽然有“联想农村包围城市”策略得到的普及,计算机相关从业人员依然是小众人才。

但是大家会对08年的故事更熟悉一些。在2008年到2018年的十年过程当中,拉开了移动互联网十年大幕。移动互联网开启于2007年苹果推出第一款手机,08年谷歌推出了它的安卓系统。从那个时候开始移动互联网的红利滚滚而来。这十年发展中出现了一批独角兽,包括微信、微博、滴滴、美团,都是在移动互联网红利下面成长起来的。他们可以通过预装躺着收获用户,借助小米、vivo等手机销售来获取自己的用户。甚至更早些时候没有品牌MTK的手机,随着普及下乡也带来了移动互联网的红利。

2018年过去以后,移动互联网红利增长到顶以后,下一个浪潮是什么?我们知道AI在涌动。其实,在更早之前,我们看到的是万事万物都要联网的物联网,把所有数据线上化。

所以,下一个浪潮已经开启,运营人应该做什么?去年差不多这时候“得到”的内容策划负责人找到我,问我:“现在有很多运营的说法,运营的定义,众说纷纭。在你的定义当中,运营的基本职能是什么?运营和产品职能差别在说?”我说,运营在我眼里就是一个词——降本提效

同样是在策划活动,你能刷爆朋友圈,我只能自嗨。你也写文章,我也写文章,一个篇篇十万+,但是一个篇篇不过百,这是运营能力。运营看起来什么工作都能做,但是运营一定是一个讲究效率的岗位,是一个怎样用最低的成本、最高效的达成目标的工种。所以,效率是运营的生命,运营是一支效率部队,帮助我们打胜仗、保持竞争力的部队。” 

所以我总结了三个原则:用户至上、目标导向、效率优先。简单来说,就是运营要搞清楚为谁服务,服务这些人为了达成什么样的目标,什么样的手段可以帮助我们实现这个目标,其中最佳的手段是哪一种。所以,现在就来看看,产业升级背后下面运营人的目标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回到每一个产业阶段,在互联网时代,我们都知道只有少数人能够拥有自己的电脑,能够上网,所以我们要服务的是少数的精英人群,比如早期还在PC端的微博,我们只服务一二线城市的年轻人。

但是到了移动互联网,甚至物联网就不一样了,所有人都上线了,所以我们进入了面向普罗大众的时代。但是用户获取上很奇妙,我们的路径是从普罗大众,走向小众人群。“普罗大众”是带有引号的,刚开始只有小拨人可以上网的时候,可以认为在互联网上是个物资匮乏的时代,那时候内容很少,提供的服务很少,能上网的人可以服务自己的需求,打开自己的视野。所以那时候关注覆盖面,只要能触达到互联网,能覆盖到互联网渠道的人才,就一定能获取他。

但是现在不是,现在所有人都在线上以后,就势必进入了长尾市场,关注的是个性化,关注的是千人千面、关注的是独立需求。这时候如果只关注覆盖,意味着你没有办法精准抵达和转化。所以要切一个不大不小的市场,去关注小众人群,关注小众需求。所以运营目标势必从过去的关注覆盖走向了关注效率。

这三个变化背后表达的含义:一个是人口红利在消失,还有一个是需要从粗放式运营走向精准抵达和转化。最后一个是获客成本提高。

所以对于现在的企业来讲,如果还像过去粗放式运营的话,无异于自杀式运营。

对于运营的几个变迁式的发展,我总结了三个阶段:

第一,2008年到2018年期间,这段时间我经常笑着说大家躺着挣钱。小米卖出一个手机,我们获得一个潜在客户,可以通过预装、应用商店的合作,躺着赚用户就可以了。整个人肉运营的过程中,没有章法,都靠感觉,但是大家活得都还不错。

很快,像微博这样的内容导向型的独角兽公司,开始不满足于凭感觉,需要精细化运营。所以微博引入更多的各个领域的运营专家,总结更多的运营规律,凭借丰富的经验设计运营策略、搭建专家系统。

2012年的时候,我把我在微博内部整理的用户增长、用户运营的方法论,从5万字删到1万字脱敏之后发表,名为《如何做好用户运营》,现在还能搜到这个古董级的用户运营的文章。这就是经验主义,这就是专家系统。

比如说,有商业背景的明星,可能发布一些带有负面影响的消息,选在在周五发布,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周六周日不开市,期待周六周日可以有新的热点把这个负面覆盖过去,不影响她们商业相关的公司利益,等到了下周一的时候,风头逐渐过去了,这就是经验主义,是我常年积累下来的。

但这会带来一个问题,它不可传承。经验在我的脑子里,但它不在我的团队脑子里。这也就造成了,师从某某运营大咖,运营照样抓瞎的情况。大概就是这个阶段运营的普遍写照。

到了智能化运营的时代呢?用户的所有数据都在被记录,在AI的领域中,术语叫从专家系统转向深度学习。有万千模型、数据在后面支撑着。我在微博做的时候,也在抓数据。我们通过给用户打标签,建立用户数据库,然后运营和数据分析同事合作,搭建各种不同的用户模型。通过数据这个模型能够指导我们做什么样的事情呢?我们期待通过对用户建模帮助我们预测用户、引导用户的行为。但是在智能化运营时代,万千模型、无数数据、所有用户,包括你自己的所有行为、属性数据都在被记录的时候,人肉产生的模型是永远做不到也达不到我们想要的千人千面的。所以智能化运营正在带来的是真正大幅度提升效率的时代。

这对运营来说是一件好事吗?先别着急,我们先来看看看谁在帮助我们从粗放运营走向精细化运营?

这是成熟的运营数据逻辑推理图。我们从下往上看:

第一部分是数据中心。数据中心积累了所有的用户数据,包括用户属性数据:性别、年龄、地址等等;用户平台数据:用户在平台上的积分、等级;线上行为数据等等。所有的用户独立数据都被记录在数据中心的数据库里面。

再往上呢,当有了数据我们就开始希望能够还原用户画像,去搭建用户模型。比如,可以假设交易订单信息+营销活动信息,可以推理出用户复购模型;线上行为数据+营销活动信息,可以推理出用户活跃度模型……这意味着从下面的数据开始进入到上面的决策流。

有了这些模型之后再往上走到决策中心,做法跟之前一样,搭建了模型之后,就知道什么样的用户喜欢什么样的内容,什么样的渠道应该用什么样的合作方式,什么样的用户应该用什么样的定价策略。

这时候杀熟机制应运而生了,不是开玩笑。举例来说,对于“三节课”教育服务平台来说,我看到一个学员平时购买的课程都是性价比很高,一般是几百块钱,从来没有卖几块钱的。我发现他关注课程一个月了,一直没有下手购买,这时候推个优惠券转化他。但是我观察到另一个学员从来不看价格,几千、上万的价格,只要上心就会买,说明对价格不敏感。这时候如果发现他关注一门好久了,一直没有下单。这样的人怎么办呢?可以大概率觉得这门课没有满足他的需求,我推荐一个更贵、更好的课程,配合一个文案,说:贵一点好很多来转化他。

到了决策中心,知道价格是怎么定的,慢慢变成往上走,就开始制定实际的运营手段。比如刚才说的做电商运营、促销活动的时候,面对有钱人就配合贵一点好很多的文案来转化他;面对低消费的用户,配合50块钱的优惠券来转化他。当然这是我拍脑袋的吗?不是,正是前面的细节逐渐积沙成塔,帮我们做活动策划、热点追踪、企业合作、会员合作,甚至帮我们做积分管理、个性化运营、社区运营等等。当然,综合可以称为内容运营、市场运营、产品运营手段。

有了这些以后,我们再坐在办公室里面形成运营策略方案,在电脑里面形成执行方案,最终在各个平台去落地,包括各种社交平台、电商平台。通过活动策划引导我们想要触达的目标用户,实现交易、传播、互动等效果。

这肯定不是最后,最后是我们的用户我们要知道是不是真的在运营手段起了作用。所以,这个时间阶段进入数据又一轮的记录过程。我们要知道投放用户看了吗?用户看了点击了吗?点击了,购买了吗?购买了,分享了吗?这些数据最终又回流到数据中心,帮助数据中心回到决策层进行调优和修正,以滚入下一次更精准的策略当中。

其实,在过去的每一层转动当中都看到了运营的血和泪,比如有学员会跟我说:金璞老师,我知道运营模型怎么搭建,但是不知道怎么取数据。或者有了定价策略以后,到了用户管理的时候,权益管理、积分管理不知道到底要怎么做。

现在是不是数据在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呢?昨天,我在微博看到一个博主分享的冷笑话,他遇到朋友问他,听说你们最近转型人工智能了。朋友说,以前公司有100多个运营,现在只有20多个了。现在招了100多个技术。招这么多技术干嘛?还是做原来100个运营做的活。100个换100个,看上去好像亏了,因为技术更贵。所以这是一门划算的生意吗?是。我们转型刚开始,100个技术取代100个运营,100个技术调优的模型,日以继夜地在优化自己,运营可以做到吗?不可以。所以现在看到100个技术替代200个运营,未来会替代500个,甚至1000个。那么运营怎么办?世界潮流往前走的时候,被替代是不是最终的故事呢?

社会在往前走,我们经常看到走饭碗的永远不是你的同行。

DJ一直关注友台做什么活动策划,要做精品,做更懂出租车朋友。等它收听率断崖下降的时候,才意识到抢走收听率是滴滴。出租车司机没有空听广播,因为要抢单。而他们更没有想到的是,大家都以为FM不行了,但是一群互联网人杀进来,彻底兵摒弃过去出租车司机听广告的场景,切入所有人碎片化“耳朵寂寞”的问题,喜马拉雅和蜻蜓FM出现了。那现在,不管是自动烧菜机甚至自动烧菜机器人,已经逐渐上岗了。五年后,如果传统厨师不能找到新的定位,再遇到新东方厨师你还会嫁吗?

在这样的产业大潮往前走的情况下,运营怎样保持自己的竞争力呢?我很赞同刚刚luke分享的一个观点,新的职业浪潮是浪花式,一浪高过一浪。我觉得,对于我们来说,未来的职业一定是技能弹性,流行话叫斜杆青年,早上做商务,下午做运营晚上做技术。但这有一个前提:掌握工作本质,掌握工作怎样做好的本质。而不是东一锤、西一棒,很多事情都没做好。万事万物有它的共同性,做好一件事情,有底层的共同逻辑。当然,也不同的落地场景,能不能掌握其中一个本质,并且进行技能迭代,这不仅是对运营,也是对所有职业人的诉求。

对于运营来说,我判断它未来会两极分化的象限走。

一个象限是能力后移,掌握核心本质,设计模型、制定规则的人。好比AI算法科学家,能够设计计算机背后的模型和规则。包括刚才分享的那张智能运营的数据决策逻图里面,每一层往上走的时候谁制定规则,这就是未来策略运营的高效的人。

另一个是能力前移,批量生产基础内容和策划,准备一堆的内容模板、活动模板进行自动拼装。我们知道机器人没有共情,不懂人心。比如机器人知道luke是个有钱人,但是它写不出那句:贵一点,好很多的文案。所以未来还会有大量需要能力前移的运营人,去解决基础的生产和内容策划。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怎样保持领先呢?如果记得刚刚的图,在那张完整的智能运营在流程图里面,实际上里面每一层都有独立的工具,已经尝试解决每一层的转化问题和决策流程的问题。这些工具,运营人要善用,包括营销云、CDP等等工具,一定要用起来。

大家一定要记住,运营不要贴身肉搏,不要孤军奋战。效率是运营的生命,运营一定要做到降本提效,如果工具能帮助你提高效率,你不用的话,别的运营就会快你几个身段。而且从另外一个层面讲,工具在打磨它的模型,使用过程当中,运营人也可以刻意去观察规则怎么制定、决策流程怎么流转的。

不管未来往前走还是往后走,现在可以给自己做一个准备。

分享一句我很喜欢的一位作者的话:“该上之时,瞄准最好的塔,上到塔尖。该下之时,找到最深的井,下到井底。”愿每一位运营人都果敢前行!

我的知识星球《金璞和她的高管朋友们》还有两本书《互联网运营之道》《运营本源》,我一直专注在教育领域,希望能够提高教育资源匹配效率。任何教育领域创业的新老朋友,可以和我保沟通。

谢谢大家!

 


+1
3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为创业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下一篇

偶像有生命周期,但饭圈不会轻易地狗带

2019-06-06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