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背后的科学:为什么有的人会害羞?

神译局·2019-06-22 12:01
越能把自己融入到社交环境,你就能变得越自信。

神译局是36氪旗下编译团队,关注科技、商业、职场、生活等领域,重点介绍国外的新技术、新观点、新风向。

编者按:为什么有的人会害羞?害羞会遗传吗?害羞跟环境有没有关系?如果才能让自己不害羞?害羞是正常的表现吗?害羞是坏事吗?内向的人是不是可以通过表现得尽可能外向来获得快乐和热情?针对这种种疑问,BBC的CrowdScience栏目制作了一集内容来探索害羞的问题。原文标题是The science behind why some of us are shy

对于某些人来说,参加聚会或者在很多人的场合讲话简直就是一场噩梦。为什么有些人会那么害羞?

要去参加聚会跟人交际的想法是不是令你感到毛骨悚然?或者一想到要在坐满人的屋子里面发表演讲会令人觉得恶心想吐?

如果是的话,你并不孤单。

Akindele Michael是个害羞的孩子。在尼日利亚长大的他很多时间都是在父母的屋里度过的。顺便说一句,他父母却不害羞。他认为自己的害羞可能跟父母的呵护有关——可他的这种想法对吗?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发育行为遗传学教授Thalia Eley说,部分是的。

她说:“我们把害羞看作是一种气质特性,而气质就像是性格的先兆。当非常小的孩子开始跟其他人互动时,你会看到他们在跟不认识的成人讲话的舒适度的变化。”

她说害羞只有30%要归咎于遗传,剩下的都是对环境的响应

我们对害羞的遗传因素的了解,大多来自于对同卵双胞胎(彼此都是对方完美的基因复制)与异卵双胞胎(只有一半基因相同)害羞程度的比较。

在过去10年左右的时间里,像Eley这样的科学家开始研究DNA本身,试图从中寻找可能会对性格和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基因变异。

每个个体的基因变异的影响很小,但一旦观察成千上万组合起来之后,这种影响开始变得更加引人注目。不过即便到了此时,基因对害羞的影响也不能孤立地产生。

Eley说:“涉及到的基因不是数以1、10或者甚至100计,而是成千上万种基因。所以如果再考虑到父母双方的整个基因的话,相关的基因变异就会有数十万之巨。”

害羞的孩子在游乐场更有可能自我孤立,他们会观察别人而不是参与其中。

她说,所以说环境对此类气质的形成几乎更为重要。关于遗传有一件事情很有趣,那就是这会促使我们提取环境当中与我们的真实倾向相匹配的部分。

比方说,害羞的孩子在游乐场更有可能会自我孤立,他们会观察别人而不是参与其中。而这会让他们在静静独处时感觉更加自在,因为那已经变成了他们的共同体验。

Eley说:“这不是这个或者那个的问题;基因和环境缺一不可,共同发挥作用。这是个动态系统。因此,你总可以通过教你应对技巧的心理疗法来改变这一点。”

不跟同学在一起的女孩

害羞一定就不好吗?

伦敦焦虑症和创伤中心的临床心理学家Chloe Foster说,害羞本身很常见也和正常,不会导致问题,除非发展成了社会化焦虑。

Foster说她治疗的人要寻求帮助是因为“他们开始回避很多他们需要去做的事情”。比如,可能无法与工作中的人交谈,存在社交困难,或者会出现觉得自己就要被别人判断或者评价的情况

认知行为疗法(CBT)对于害羞及有社交焦虑症的人来说是最有效的心理疗法

Eley说,那些形成害羞性格特质的人也许有进化方面的原因。

“群体里面有人喜欢出去探索、跟新团体交流是很有用的,但有人厌恶风险,对威胁更警惕,在比方说保护年轻的后代此类事情上做得更好,这也是很有用的。”

她说,认知行为疗法(CBT)对于害羞及有社交焦虑症的人来说是最有效的心理疗法。这种以证据为基础的疗法通过改变你的思考和行为模式来发挥作用。

对讲话感到紧张的男人

CBT可帮助你识别这类负面想法,同时让你意识到我们以为可帮助到自己的特定行为,比如预先把要讲的话彩排一下或者避免眼神接触等,这些行为可能反而会让我们的社交焦虑感更强

Foster说:“在一场社会活动之前、期间甚至之后,那个小恶魔往往就会从你脑海里蹦出来”。

她解释说,那些因为害羞而要跟公开发表演讲作斗争的人,有时候他们的问题在于,在此类情况下自己应该如何表现的事情上往往给自己设定了非常高的标准

“他们可能会认为自己讲话不应该结巴……或者讲话应该非常非常有趣,所有人在所有时候都应该对他们所说的话感到着迷。”

越能把自己融入到社交环境,你就能变得越自信

——Chloe Foster

如果他们能够自我释放一些压力,让自己稍微停顿、深呼吸的话,也许就能帮助减轻部分焦虑。

还有一点可能也会有所帮助,那就是把关注点放在外部发生的事情上,而不是内部焦虑让你身体产生了怎样的感受。把焦点放在受众而不是你自己,这可以帮助你不那么纠结于自己讲话是不是磕磕绊绊。

她还建议通过对新情况更加开放来挑战自我。她说:“越能把自己融入到社交环境,你就能变得越自信。但请记住要以新的方式应对社交场合。”

这意味着要修改一下你的手稿。问问自己最害怕的社会场合是什么。你是担心显得很乏味吗?还是怕无话可说?对自己的焦虑了解得越多,可以去挑战的东西就越多。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博士生Jessie Sun的研究领域是人格心理学,她强调害羞和内向不是一码事。

微笑并进行眼神接触的女性

她解释说,大家经常以为内向跟内省或探索想法感兴趣有关,但心理学家认为这属于人格不同维度的一部分,这被称为经验开放性

害羞的人往往性格内向,但也有可能是外向的人,只是焦虑妨碍了他们的社交能力。不害羞的内向者也可能擅长社交,只不过他们更喜欢跟自己的同伴一起。

Sun说:“性格一直是幸福最重要的预测因子之一,而外向跟福祉有着特别强的关联。”

她说:“外向的人往往会经历更多的兴奋、热情和快乐,而内向的人这种体验往往会少一点。”

他们发现,对于那些无论如何都相当外向的人来说,坚持外向的表现超过一周意味着会经历更多的积极情绪

但是,内向的人是不是可以通过表现得外向来获得一部分的那种快乐和热情呢?

Sun和她的同事做了一个实验。她们要求大家一整周都要表现得外向,对于害羞的人来说这可是很长一段时间。她说:“我们要求他们尽可能表现得大胆一点、健谈一点、外向一点、积极一点、自信一点。”

他们发现,对于那些无论如何都相当外向的人来说,坚持外向的表现超过一周意味着会经历更多的积极情绪,而且会感觉更“真实”——更像他们自己。

但是那些更加内向的人并没有体验到那么多的积极情绪。实际上,那些极端内向的人反而感觉更累,体会到了更多的负面情绪。

掩面的女性

Sun说:“我认为这里面的主要教训可能是,让内向或者非常害羞的人一整周都要表现得尽可能外向,这种要求过高了,他们可能只考虑在少数场合下表现得外向一点。”

我们已经看到环境在我们会不会害羞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如果你是一个天生内向的人的话,文化也会影响你的快乐程度吗?

据说相对于内向,美国更重视自信、外向的行为,而研究发现,在亚洲包括中国和日本在内的部分地区,安静和内敛更为可取。

对于目光接触的态度也因国家而异。鲍尔州立大学(Ball State University)亚洲研究退休教授Kris Rugsaken表示,“尽管西方嘉许和期待善意的眼神交流,但在包括亚洲和非洲在内的其他文化当中,这会被视为无礼和挑衅的标志。

外向往往更快乐,即便在更看重内向的国家亦如此

“这些地方的人跟别人的眼神接触越少,就表示越尊重对方。”

Sun表示,尽管存在这些文化差异,但这项研究似乎表明,即使在内向更受尊重的国家,外向的人往往也会更快乐,只是在那些国家他们的快乐程度没那么显著。

所以,虽然研究表明,无论身在何方,外向最终会更快乐,但内向未必就是负面的,只是外向总会正面些。

Susan Cain 在《Quiet: The Power of Introverts in a World that Can’t Stop Talking(安静:内向性格的竞争力)》中写道:“不要把内向视为某种可以治愈的东西,成为最好的谈话者和拥有最好的想法之间没有任何关联。”

原文链接:http://www.bbc.com/future/story/20190604-the-science-behind-why-some-of-us-are-shy

译者:boxi。


+1
6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甲骨文发布了2019 财年第四季度财报和年度财报。虽然第四财季营收和净利润均有所增长,超出华尔街预期,但资本市场仍不买账,财报发布当天收市时,甲骨文股价不升反降。

2019-06-22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