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首发 | 基于三维重建和MR技术指导手术穿刺,「华宁全视」获百万元种子轮融资

顿雨婷·2019-07-25 16:53
“再现”脑部结构。
华宁全视
种子轮北京市2019-01
医疗影像混合现实项目
我要联系

36氪获悉,医疗影像混合现实企业「华宁全视」于 2019 年年初获得了来自中信双创的百万元种子轮融资。据「华宁全视」总经理任臻介绍,公司的核心业务主要是基于医学影像三维重建技术和混合现实技术生成三维模型的全息投影,呈现虚拟手术场景,提高医生空间感知能力,为其临床操作提供参考。

搭载上述技术,并借助头戴式混合现实设备,他们能真实再现患者颅内脑组织结构,并从任意空间角度直接观察患者颅内病变部位的全息投影,协助医生在术前进行精确的病灶定位和最小的切口设计。任臻表示,目前该技术已经在脑室穿刺手术(如脑出血治疗)领域投入应用。

从临床价值上看,目前我国首次脑内出血(ICH)发生率为每年每10万人中出现27.1-77.1例,该疾病是神经外科常见就诊疾病之一,各级医院神经外科,尤其是基层医院住院病例和床位主要由该类患者构成;而随着人口老龄化严重、三高患者逐年增加,中国每年脑出血患者已超过150万人。对脑出血的治疗,脑室穿刺手术可以快速降低颅压并降低手术风险,是一种十分有效的临床常用手段。 

要有效完成穿刺,首先就需要对病灶进行准确的定位。目前对病灶的定位大致有两种方式:一是依据影像学测量、脑组织沟回的投影以及颅骨的骨性标志,现已不适合微创和精准医学的要求;二是应用有框架的立体定向或无框架的导航技术,它定位非常精准,特别适合脑深部的微小病灶,是精确定位的“金标准”,但设备操作相对费时和复杂,加之导航设备价格昂贵(300~600万元),短期内很难在各级医院广泛推广应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华宁全视」给出了一种性价比更高的定位方法——基于三维重建和混合现实技术“再现”患者脑部结构,指导医生进行手术穿刺(如图)。

据任臻介绍,「华宁全视」的产品目前已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完成了数十例混合现实和脑部手术穿刺结合应用的案例,该产品用于临床手术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已得到证实,相应成果已发表于《中华神经外科杂志》。另外,团队已经实现了颅骨三维模型与患者实体的自动配准算法,未来,还将通过进一步的开发与研究,把这一技术延伸至手术规划,教学培训和手术导航等多个应用场景。

国产中文操作界面三维重建软件、基于hololens的术中穿刺导航软件,并获得4项软件著作权,相关专利也在申请中;未来会通过提供整套设备出售、按年/按项目合作服务和按例定制化服务三种模式来实现盈利。

从医学可视化的层面来看,MR确实能很好的解决现今手术中的诸多痛点,应用场景广泛,但目前医疗MR产品却少之又少。

任臻表示,一方面现有的混合现实技术设备,大都是基于简单的模型演示、游戏等功能开发,在精度、可操作性和对医学术式的支持上有着先天的缺陷;另一方面,现有的医疗影像设备提供的信息,医生仍然习惯于沿用传统平片影像知识进行解读,而三维混合现实影像需要全新的基于立体视觉的医学测量分析手法支持,这是产学研多方面合作才能达成的目标,也是社会企业进入这一领域的先天门槛。

目前,市面上的同类公司都还比较早期,包括维卓致远缙铖医疗等,「维卓致远」“星图”系统主要用于胸腹腔脏器相关科室,「缙铖医疗」则主要应用于远程会诊。「华宁全视」的“全视智达”系统目前主要针对于神经外科、疼痛科等科室的应用。

关于团队,华宁全视团队现有不到十人,核心成员来自于南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中科院等,医学专家具有哈佛大学医学院手术计划实验室深造经历,其他核心团队成员在各自领域也拥有十年以上的经验和积累。

目前,「华宁全视」正在启动新一轮融资。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报道的项目

华宁全视
我要联系
医疗影像混合现实项目

提及的项目

查看项目库

下一篇

​K12教育信息化ToB市场中,有很多企业前仆后继地入局,有人站稳脚跟,有人失败倒下。而在起起伏伏背后,我们要关注的不仅是这个行业的过往,还要分析展望它的未来。

2019-07-25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