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杭州能诞生阿里巴巴这样的企业?

36氪浙江的朋友们·2019-08-26 10:36
独特的文化基因成为杭州数字经济发展的肥沃土壤。
阿里巴巴
未融资浙江省1999-09
阿里巴巴集团是以曾担任英语教师的马云为首
我要联系

编者按:本文源自“每日商报”,36氪经授权发布。

49万”,这个数字是去年“双11”阿里巴巴线上每秒钟生成的订单量,要确保每一次交易和计算分毫不差,这背后体现了阿里作为一家数字企业的金融科技能力。

20年前,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在杭州的湖畔花园小区开始创业;20年后的今天,阿里巴巴已经成长为全球知名的大公司,其数字产业生态成就了越来越多的企业。

与马云同时期创业的,也包括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宗年。他回忆说,当时杭州的数字电视产业非常热,但是监控用的模拟录像机每三个小时就要换一盘磁带,他与团队从这个痛点中获得灵感,将图像进行数字化,再存储到硬盘中,“那个时代是整个中国数字化转型的起步阶段,身处杭州,你能清晰地感知到一种迎面扑来的灵气,其中蕴藏着无数的市场机会。”他说。

2006年,在外创业十年的丁磊,有一次来杭参加一个呼吁浙江籍IT人士回归发展的“春回燕归”活动,便被杭州这座城市的人文山水与创业生态深深吸引,让他很快决定在杭州扎根,把企业未来的发展放在杭州。

他在现场回顾了当时的情形:“滨江区政府跟我们对接之后,第二天就陪我们去选址,一个月内陪我看了七个地方,让我感受到什么是真正的服务型政府。”

在杭州,既有万向、娃哈哈、吉利、传化、中策橡胶、万事利等与数字经济紧密融合的传统企业,又有阿里巴巴、网易、海康威视、大华、新华三等数字经济龙头企业;163家上市企业中,数字经济领域占据半壁江山;92家独角兽和准独角兽企业全部来自数字经济领域。

在周江勇看来,这些企业之所以产生在杭州或者来到杭州,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在世纪之交互联网经济迅猛发展的风口,阿里巴巴等一大批企业以敏锐的嗅觉抓住了机遇,喝到了头口水,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形成了数字经济的先发优势。

杭州有宜居宜业宜游的良好环境、创新创业的独特文化基因,是数字经济发展的肥沃土壤。”周江勇说,这座城市,无论是党委政府还是普通群众,都有极大的包容度,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在这里找到了最佳的结合点。在杭州有一句名言,就是“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我们相信,千千万万的小树苗,只要给予精心呵护,总会有几棵长成参天大树。

正如浙江每日互动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个推)创始人方毅在节目中说,“最好的政府,就是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是当企业在逆境和受挫的时候,政府的领导就出现了。这是我在经历过两三次的迭代过程中感受最明显的。”作为浙大系连续创业者,方毅从大学时代开始创业,至今已有14年。今年3月,每日互动成功登陆创业板,成为2019年第一家在A股上市的杭州企业,也是国内数据智能第一股。

为什么可用“独木不成林”形容杭州数字经济生态?

在节目中,张勇用“独木不成林”形容杭州数字经济的生态。他认为,在数字经济第一城的背后,杭州是全国高端人才净流入率第一,这一点尤为珍贵,既是杭州本身的城市生态所致,又给数字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会。

人才也是丁磊选择扎根杭州的重要原因:“杭州包括周边的上海、南京,有很多非常优秀的大学,每年能为企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杭州是一个宜游、宜居又宜业的地方。”

作为构建数字经济生态的关键要素,杭州得天独厚的人才优势,尤其是以阿里系、浙商系、海归系、浙大系为代表的创业“新四军”,为企业成长壮大提供了创新驱动力。

连连集团总裁朱晓松在节目现场提到,自己将企业总部迁到滨江时,曾担心那里聚集的大批世界五百强企业、互联网龙头企业,会挖走自家员工。后来他逐渐发现,这样的产业生态,反倒能吸引、培育出更多的优秀人才,让初创型企业也能从中受益。

张勇非常认同朱晓松的观点,他分享了一组有趣的数字:“阿里员工的编号已经到二十几万号,但实际上目前在职员工是11万名,这意味着至少有一半曾经在阿里工作的员工,今天也许在连连或者其他的公司工作,为杭州的数字经济产业乃至中国的数字经济产业做出贡献。”

杭州大搜车汽车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姚军红也笑称,自己将公司开在阿里巴巴门口,就是为了“方便从阿里挖人”。有意思的是,从阿里挖了上百号人的大搜车,被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投资后,又成为了阿里巴巴的生态公司。

在杭州数字经济生态中,既有参天大树的领军者,也有铺天盖地的中小企业,创新创业人才的流动让企业与企业之间产生联系,彼此之间形成亲密的竞合关系。

为什么“常青树”娃哈哈早搭上了数字经济的快车?

当数字经济的产业化浪潮来袭,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当然也包括传统制造业。“数字经济这辆列车,所有人都得上,我是属于上得比较早的人。”在《对话》节目现场,杭商“常青树”、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依然穿着那双黑色布鞋,不过与大家谈论的却是产业数字化的话题。

“我不反对互联网,也不反对数字经济,数字经济是一种技术,能帮我们实体经济提高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那我们就要主动拥抱它,不让自己落后。”宗庆后说。

创业32年的娃哈哈,早在1997年就开始着手用数字技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至今已经积累了20多年的生产数据。目前位于娃哈哈杭州下沙第二生产基地的智能化生产线,生产速度可达每小时54000瓶。整个水汽车间占地4000多平方米,但操作的员工只有3到4人。

在杭州,像娃哈哈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中策橡胶集团董事长沈金荣也在节目现场分享了公司推进产业数字化的过程。“当中国传统的成本优势正在逐步消失时,我们就在思考如何继续保持制造业的竞争力,如何用数字经济的技术改造传统企业?正在这个时候,政府也在大力地推动。我记得是2015年前后,当时杭州市经信委的主要领导,带着阿里云的技术团队,到企业来跟我们对接,所以一拍即合,对整个工艺的过程进行了数字化的改造。”

张勇补充说,阿里云其实为中策橡胶做了一件事情,就是怎么样将原材料数字化。“未来我想就是每棵橡胶树与其产生的橡胶都会数字化,经过运算能够形成最优的配方和组合,来提升橡胶成品的合格率,提升原材料的利用率,并最终提升企业的效益。”

另一家杭企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同样利用数字技术,完成了产品的智能化改造。董事长赖国贵向大家展示了春风动力的数字化秘密武器——T-BOX,它预装在出厂的每一台摩托车上,能将发动机的运转状况和摩托车驾驶的情况上传到企业云。

“春风动力一年销售3万多台摩托车,3万多个客户的骑行数据都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的后台,这不仅能为未来优化产品设计提供数据参考,还能迅速响应用户需求,帮他们及时解决问题。”赖国贵说。

“数字经济与传统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可以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赢得光明的前途。杭州要在现有基础上,争取3年之内所有的企业都能上云。”周江勇说。

为什么杭州的“城市大脑”先行一步?

你能想象一座城市,拥有像人类一样的智慧大脑吗?它能知道城市有多少条道路、同一时间有多少车辆在上面通行、乃至每个路口的红绿灯是几秒钟变换一次颜色?杭州,便是这样一座拥有智慧大脑的城市。

对话中,周江勇阐述了杭州建设城市大脑的初衷和愿景。城市大脑目前已归集700多亿条数据、推出37个应用场景,今年还将推进11个应用场景,拓展城市大脑在各领域的应用。“城市大脑简单来说,就是让城市学会思考,让生活更加美好。”

现场对话中,周江勇与各相关部门负责人分享了许多改变市民生活应用场景:一部手机就能走遍全城,实现吃、住、行、游、购、娱;20多万个停车位实行“无感停车”,可以“先离场、再付款”;所有市属医院都实行“先看病、后付费”,为患者平均缩短两个小时以上就诊时间;到杭州旅游可以做到“10秒找空房”“20秒景点入园”“30秒酒店入住”,让游客“多游一小时”……一笔一笔勾勒,一点一滴研磨,一幅饱满馥郁的杭州“数字画卷”渐次宕开。

“城市数字化就是运用‘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理念,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来支撑城市大脑的建设,让杭州城市治理更加现代化、城市管理更加精细化。”周江勇说。

浙江省工业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长兰建平认为,杭州最难能可贵之处,在于抓住了第三次和第四次工业革命给所有城市的机会,但做出了完全不同的结果。数字经济,是杭州带给所有城市最大的样本意义和启示路径。

节目的最后,主持人陈伟鸿问,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十年之后,杭州将会呈现什么样的风貌?

“十年太久,只争朝夕。”周江勇说,进入5G时代,我们将在万物互联的背景下高水平推进“三化融合”,用5G技术赋能制造业、传统贸易和城市治理,在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方面持续发力,建设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数字经济理念和技术策源地、数字产业化发展引领地和产业数字化变革示范地、社会数字治理系统解决方案输出地。“杭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杭州一定勇立潮头,钱塘一定永远繁华。”

36氪浙江创业项目征集启动!

如果你的项目足够优秀,希望得到36氪浙江的报道,参加36氪浙江的“未来独角兽活动”,请将你的需求和BP发至36氪浙江项目征集邮箱:zhejiang@36kr.com,我们会及时回复您~ 

36氪浙江——让浙江创业者先看到未来 !

+1
2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报道的项目

阿里巴巴
我要联系
阿里巴巴集团是以曾担任英语教师的马云为首

下一篇

浙江制造离不开工匠精神。

2019-08-26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