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城联动 迈向深蓝

36氪山东的朋友们·2019-10-05 12:06
自开埠之日起,青岛就打上了港口城市的印记,港口发展速度几乎与城市发展速度成正比。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港口更是伴随着城市发展而步入快车道。

编者按:本文来自“青岛日报”(记者 周晓峰),36氪经授权转载。

公式20世纪60年代的大港码头,青岛港的装卸生产开始向机械化迈进。公式20世纪70年代的青岛港集装箱作业。公式20世纪70年代的青岛港客运站,为青岛到上海、大连等地旅客服务。公式2015年,青岛邮轮母港开港,可停靠22.7万吨级邮轮。

“因海而生,凭港而兴”,青岛与港口相伴相生的关系浓缩在这八个字里。

自开埠之日起,青岛就打上了港口城市的印记,港口的发展速度几乎与城市的发展速度成正比。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港口更是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步入快车道。40万吨级矿石码头、45万吨级原油码头,可停靠22.7万吨级邮轮的青岛邮轮母港,亚洲首个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青岛港从支线小港到迈入世界第六大港,也是青岛城市空间和功能不断拓展、现代产业体系加速布局的过程。

当下的青岛,处于上合示范区和自贸试验区的双重风口上,历史性地站在了全国发展的最前沿。而港口则在一体化发展大局下,继续提速枢纽港、贸易港建设,充分发挥作为重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和联通世界窗口的辐射带动作用,全力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大局,打造面向世界发展的桥头堡。

在更新的起点和更高的平台上,城市和港口一同扬帆远航,伴随时代的巨浪驶向深蓝。

由小到大:城市发展的助推者

在前湾港区,海面上响起雄浑厚重的鸣笛声,一艘艘超过350米的集装箱巨轮依次靠岸,五颜六色的集装箱垒起了城市的发展活力——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发生。

从1949年的72万吨到2018年的5.4亿吨,货物吞吐量增长750多倍;从1976年的600标准箱到2018年的1932万标准箱,集装箱吞吐量增长32000多倍;从一个港区逐渐发展为四大港区,港口的一步步发展壮大,助推了青岛这座城市跨越式发展。

在青岛城市空间拓展和产业深化布局进程中,港口始终扮演了“先行者”的角色,提升和释放城市的发展能量。

1976年,黄岛油港区开港,开启油品板块的快速发展。1990年,前湾港区开港,集装箱业务步入崭新的阶段。2002年底,青岛港煤炭、原油、矿石、集装箱四大主力货种全部实现在西海岸吞吐。2009年,董家口港区开建,40万吨级的矿石码头和45万吨级的原油码头相继落成,超级工程董潍输油管道从黄海之滨直达渤海湾畔……

依托港口的辐射带动作用,青岛由航运、临港工业、商贸、旅游等组成的港口经济兴起,城市的新一轮发展被激活。尤其在西海岸,一批世界级的大项目落地开花,家电电子、石油化工、汽车造修船、新型材料、高新技术、港口物流等六大产业集群拔地而起,推动了城市主导产业的升级换代。

港口的锐意进取,不但拓展了城市发展的新空间,更向世界敞开了青岛开放的大门。青岛港以现代化的码头和世界领先的装卸效率等条件,吸引国际港航巨头、物流企业、外贸企业落地青岛。位于全球前20位的世界级船运公司,都把青岛作为国际航运网中重要的节点,青岛港集装箱航线也从1987年的两条支线,发展到2018年的超过165条航线,其中外贸航线136条,集装箱航线密度居中国北方港口第一位。

不久前发布的《青岛港总体规划(2018—2035年)》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第一次公示显示,青岛港将形成“一湾两翼辖六区”的总体发展格局,即青岛港将环胶州湾和南翼董家口、北翼鳌山湾布局发展,下辖老港、黄岛、前湾、海西湾、董家口和鳌山湾共六大港区。在未来青岛东部湾区城市及产业的大发展中,港口无疑将又一次发挥先导作用。

科技转型:从“汗水经济”到“智慧经济”

青岛有一句骄傲的口号:世界上有多大的船舶,青岛港就有多大的码头。如果说码头的大小代表了当前港口城市的竞争力,科技属性的强弱则决定了未来的竞争格局。拥有“大开大合”庞大吞吐量的青岛港正从粗放式发展向智慧港口转身,为城市增添新的软实力。

在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刚刚又创下了桥吊单机作业每小时43.8自然箱的世界纪录。数千米空无一人的岸线上,巨大的桥吊流畅高效地抓取集装箱,无人导引车(AGV)穿梭自如,宛如科幻电影一样。

而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港口,装卸生产还是又脏又累的体力劳动,靠码头工人肩挑手扛,出大力流大汗。直到1954年初,青岛港码头上才首次出现万能机和吊车的身影,当时码头工人将这些机械称作“大力士”。当年10月,又有30部电动搬运车和5部万能搬运车投入港口生产,青岛港成立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机械队。

从昔日的万人大港到自动化的无人码头,这是70年来港口生产由人工装卸到机械化作业再到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变革,是由“汗水经济”向“智慧经济”的转型。

“我们能建最大的码头、做物流强港,但必须成为科技型大港才有竞争力。”参与自动化码头设计建设运营的青岛新前湾集装箱码头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张连钢至今还记得迈出这一步的艰难,在一无经验、二无资料、三无外援的情况下,他带领团队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2017年5月11日,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投产运营,在效率上全面超越人工码头,并不断刷新由自己创造的世界纪录。今年年初,自动化码头再度实现技术升级,完成全球首例在实际生产环境下的5G远程吊车操作。融合物联网、智能控制、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自动化码头,已经成为青岛科技创新的一张名片,一批国家省市重点科研项目落地,引发全球关注。

未来,以港口操作智能化、物流服务电商化、企业管理平台化为主要特征的智慧港口,将为青岛带来供应链金融、现代信息技术集成创新应用等全新的产业机遇。

资源整合:构建开放合作新格局

今年7月9日,青岛港与威海港进入一体化改革发展的新时期。8月6日,由青岛港、渤海湾港口、烟台港和日照港四大集团组建的山东港口集团在青岛挂牌成立。作为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经济转型的重要门户,港口资源的整合,迅速放大了青岛这座港口城市的资源禀赋优势和对外辐射力。

在刚刚召开的2019“一带一路”陆海联动(青岛)高峰论坛上,上海海事大学校长黄有方这样论断:“港口不是独立存在的,产业也不是独立存在。港口后面是产业,产业后面是城市。一个港口,特别是枢纽港口的发展实际上是区域一体化的战略。”

港口一体化催生新资源、新平台、新动能。短短一个多月来,港口群的深度分工合作逐步展开,青岛港至威海港、日照港、岚山港等内支线陆续开通,实现了港口码头、货源、航线、技术等资源的共享共用,促进了港产城协同联动发展。

不久前,历经北极之旅的中远海运特运“天禧轮”抵达青岛港,更是开启了青岛构筑“冰上丝绸之路”桥头堡的新阶段,为青岛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沿线经济发展,构建“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格局增加新的砝码。

从依靠自身深水良港的“单兵作战”转向开放合作的新格局,港口在实现区域统筹布局和业务协同的过程中,也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支撑。

发起新攻势:主业发展转向产业发展

在青岛邮轮母港,随着11.45万吨歌诗达“赛琳娜号”邮轮开启常态化运营,全国各地从青岛出发前往日韩的游客络绎不绝。曾经承载春运的青岛港客运站升级为出境旅游的青岛邮轮母港,反映了人们出行方式的巨大变化,更折射了港口的发展路径之变。

1987年进入青岛港客运站,现为青岛国际邮轮公司操作部码头主管的曲亮,见证了这段变迁。“1977年建成使用的老客运站曾是青岛有名的地标,在铁路、公路交通不发达的那个年代,去上海、大连、广州的船票往往一票难求。”他说,“原来只是把船作为交通工具,而现在邮轮就是目的地,人们享受船上休闲的时光。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发展方式的进步。”

在青岛发起一个又一个攻势的浪潮中,港口趁势而上,全力拓展物流、邮轮、金融贸易、临港等产业,打造支撑城市未来发展的重要一极。其中,发展壮大邮轮经济正是依托港口发展航运,围绕航运做大贸易,围绕贸易繁荣金融,助力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落子。

不只是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建设攻势,在海洋攻势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攻势,港口都充当了催化剂和引擎的作用,汇集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要素,提升城市的产业发展能级、区域辐射力和国际竞争力。

建立涵盖原矿、混矿、精配矿等3个货种的铁矿石国际中转业务,加快打造的大宗干散货国际中转网络;连续赴省内外召开推介会,持续开班列、建陆港;启用保税现货原油库,开启国际原油生产商保税现货原油交易“直销”模式;建立由铁矿石、焦炭、原油、大豆、橡胶等货种构成的期货交割库集群;大力拓展港口产业链金融服务……

随着港口提速从几大传统主业发展转向高附加值产业发展,对城市的拉动效应不断增强,港城联动融合发展迈上了更高的台阶。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用好华为等园区既有各类优势“深圳资源”,将“双招双引”第一战场移师深圳,首批体悟实训人员与“深圳朋友”保持密集互动,政务服务大厅引进“深圳服务”。

2019-10-04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