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科技奖获奖成果有何特点

36氪重庆的朋友们·2019-10-18 15:16
此次的获奖成果注重发挥产业引领作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智能终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获奖成果占比达到78%

编者按:本文来自重庆日报,记者:张亦筑、申晓佳,36氪经授权发布。

10月17日,在重庆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重庆京东方的“高世代液晶面板产线关键技术及应用推广项目”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0月17日,在重庆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152项成果获重庆市科技奖,其中自然科学奖25项,包括一等奖5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12项;技术发明奖5项,包括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科技进步奖120项,包括一等奖18项、二等奖38项、三等奖64项;企业技术创新奖2项。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领域获奖成果占近八成

据介绍,此次的获奖成果注重发挥产业引领作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智能终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获奖成果占比达到78%,同比增长21%,突出重庆市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与应用转化。

“注重产学研协同创新也是此次获奖成果的一大特点。”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的125项获奖成果中,由企业牵头或参与完成的获奖成果有93项,占比达到74%,同比增长19%,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

另外,此次科技奖评审还实行“四公开”制度,公开受理结果、公开推荐信息、公开评审进程、公开评审结果。实行严格评审专家管理,随机抽取评审专家,市外评审专家占比达74%。全程接受纪检监察部门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监督,确保公开公平公正。

获奖荣誉激励科研人员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项目能够获奖,得益于团队多年来的通力合作与辛勤付出。”重庆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项目“结构功能一体化镁合金及挤压成形关键技术与应用”第一完成人、重庆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敬丰说,他作为引进人才于2005年来到重庆大学,专注于这一项目领域的研究已有10多年。

长期以来,科研团队成员们在研究一线踏实苦干,大胆创新,为打通结构功能一体化镁合金的产学研环节而努力。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国家镁合金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潘复生教授对项目研究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指导,与大家共同奋战,让王敬丰十分感动。

他表示,今后要继续不懈努力,抢占自主创新先机,让结构功能一体化镁合金在国家重点领域和重大工程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近两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深入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围绕‘芯屏器核网’布局新型半导体显示产业链,初步建成了西部地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端电子产业集群。”重庆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京东方)总经理刘毅表示,领导重视程度高,产业发展基础好,技术应用场景广,创新创业创造氛围浓,重庆科技创新迎来了发展的好时机。

他说,此次重庆京东方的“高世代液晶面板产线关键技术及应用推广项目”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份荣誉将激励他们埋头苦干、创新实干,进一步强化在渝战略布局,优化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提升研发创新水平,加快高世代液晶面板产线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创新链,巩固和提升国产显示面板的全球影响力,为建设“智造重镇”和“智慧名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01%

科技成果的不断涌现,与重庆市近年来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成效密不可分。

据了解,2018年,重庆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01%,提前实现2019年的目标。今年前三季度,重庆市以技术图谱为重点方向,在汽车、电子信息、新材料、生命科学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科研项目1935项,争取国家科研项目876项、国拨经费7.89亿元。前三季度新增科技型企业4003家,总数达到15029家,较去年底增长36.3%,其中先进制造业占比最高,达到23.8%。重庆市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今年有望突破3100家,较去年底增长23.8%。

此外,重庆市还聚焦产业链补齐创新链,引进建设高端研发机构24个,至此高端研发机构总数达到55个,其中大数据智能化领域高端研发机构约占80%。同时还推进超瞬态物质科学实验装置、无线能量传输及环境影响大科学工程建设。

重庆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重庆市还将围绕培育顶尖创新企业、提高研发投入水平、培育孵化原创成果与核心技术、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等着力,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推动重庆高质量发展。

重庆大学刘汉龙:

“一粒土”我们研究了十余年

看似一粒粒不起眼的土,却关系着高边坡、高土石坝等民生工程的安全可靠运营,关系到经济发展及公众安全。为此,重庆大学副校长刘汉龙教授带领团队研究了十余年。他研究的这种土,就是粗粒土。

之所以粗粒土如此重要,是因为它是高土石坝、高边坡、高速铁路和岛礁工程中的主要填料,在我国有广泛分布。其强度与变形是工程中关注的重中之重。

“在强震、冲击等应力条件下,粗粒土易产生颗粒破碎,进而引起高边坡、高土石坝等重大工程失稳破坏,严重影响民生工程和公众安全。”刘汉龙说。

据介绍,粗粒土的强度不仅取决于其自身的矿物成分、颗粒形状、颗粒大小及级配,还与环境因素及荷载条件有关。强震及高应力作用导致颗粒破碎,并伴随能量耗散,削弱粗粒土强度,就会严重影响高土石坝和高边坡的安全性及稳定性。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刘汉龙带领团队采用试验研究、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成功揭示出粗粒土的颗粒破碎机理,建立了相关理论模型,解决了高土石坝、高边坡等工程中变形以及稳定性的精准预测问题,为重大工程安全稳定评价提供了理论依据。

除了在基础研究上取得的成就以外,该项目的研究成果也在紫坪铺大坝、两河口水电站等10余座高土石坝、机场高边坡和南海岛礁建设等国家重大工程中得以应用。

“在施工建设和运营过程中,这个理论都可以进行应用。”刘汉龙介绍,“比如在高土石坝,通过一些监测传感器,可以得到应力和变形检测数据,用以验证理论的合理性,进一步通过计算就可以预测大坝在高水位和强震中的变形和稳定性问题”。

此次凭借“粗粒土颗粒破碎机理与塑性本构理论”项目获得重庆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作为项目第一完成人站在领奖台上时虽然感到很激动,但他认为荣誉只代表过去,与国家的科技进步和重庆的科技需求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一个国家的科技竞争力决定了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前途,谁抢占了自主创新的先机,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他说,如今,市委、市府正在大力推进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更加迫切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这个新时代的潮流中,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为此,他还将带领团队进一步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精诚合作、齐心协力,甘于坐冷板凳,勇于做栽树人、挖井人,针对我国对“从0到1”的基础研究和“卡脖子”技术的亟需,继续开展前瞻性、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高端人才培养工作,积极推动科研成果向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转化和应用,推动重庆高质量发展。

“FGF信号在骨骼发育及骨病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项目

揭示了骨病发生的新机制

关于治疗疾病,人们常说“治标不如治本”。在医学中,“治本”的基础,则是探明疾病的发病机制。

获得2018年度重庆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FGF(即: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信号在骨骼发育及骨病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项目,就通过创新手段,揭示了FGF信号调节骨骼发育和发育畸形、代谢退行性骨病发生的新机制。并在国际上首次提供了相关的小鼠模型,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对相关研究起到国际性的推动作用。

该项目第一完成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骨质疏松与骨发育中心陈林教授介绍,常见的骨骼发育畸形包括囟门早闭、软骨发育不全(最常见的遗传性侏儒)等,常见的代谢、退行性骨病包括老年人常见的退行性关节炎、骨质疏松症等。这些疾病发生率高,让许多患者的健康受到严重危害。

“FGF及其受体是调节机体发育和稳态的重要信号分子,在骨骼正常发育、骨骼遗传病和代谢、退行性骨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

陈林说,明确FGF信号在骨发育和骨病中的发病机制,就能从调节该信号的角度,进一步探寻防治相关骨病的新措施。

但在这一领域,国际上此前并没有现成的动物模型可以用来进行相关研究。

为此,项目团队必须先建立模拟人类遗传病的基因工程小鼠模型。简单地说,就是改变小鼠体内特定基因,使这些小鼠能模拟相应的人类骨骼遗传病,然后再开展针对性研究。

要改变小鼠的原有基因,并不是件容易事。陈林表示,此前常见的遗传工程方式不够精准,可能破坏小鼠的其他基因,难以真实地模拟人类遗传病。

为此,研究团队提出了构建点突变小鼠的新策略,建立了全新的基因敲入技术。陈林打了个比方:如果将小鼠基因看做由若干节“车厢”组成的一列“火车”,基因敲入技术就可以精确改变特定“车厢”,如将“客厢”换成“餐车厢”等。也就是说,这项技术可以通过对基因内部的精准调整,在小鼠身上最真实地模拟出人类骨骼遗传病。

运用这项技术,研究团队成功建立8种模拟人囟门早闭和软骨发育不全的小鼠模型,其中5种被国际著名的孟德尔遗传目录收录。这一成果填补了该领域缺乏人类疾病小鼠模型的国际空白,为全世界相关疾病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动物模型,被国际上多家实验室使用,为进一步探索骨骼发育畸形及代谢、退行性骨病的发生机制做出了贡献。

利用这些小鼠模型,研究团队还发现了软骨发育不全、囟门早闭等骨骼遗传病新的发生机制,找到了缓解这类疾病症的新的生物学方法,同时也发现了几种防治骨质疏松症和关节炎的新措施。陈林表示,今后,研究团队还将对项目研究成果作进一步深化应用和转化研究,力争用研究成果造福更多的骨病患者。

微创手术刀头能“拐弯”

每年为患者节约医疗支出超15亿元

在进行微创手术时,进入微创通道的手术刀头可以“拐弯”,由此提高了手术操作的范围,更关键的是让患者的创伤更小。在10月17日召开的重庆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由重庆西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山科技)、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等8家单位共同研发的“微创手术动力装置关键技术研究及产业化”获得了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据介绍,这一项目主要针对手术动力装置安全风险高、动力损耗大、手术切除效率低等技术难题,通过自主创新和医工结合而开展的。

“我们首创了可三维任意方向刚性弯折的高速精准无级变向磨钻技术,同时首创了前端刀头可三维任意方向刚性弯折的高速无级变角微创手术刀具。” 项目第一完成人、西山科技董事长郭毅军说,在没有上述手术刀具之前,由于微创外科手术入路狭窄,特别是深部术点操作狭窄,无法横向延展切除盲区组织,这就给医生造成很大挑战,如果手术刀头进入稍微偏离一点点需要切削的组织,要想完全切除,就会增大患者创面,影响手术以及术后效果。

西山科技研发的这种刀具则可以在微创手术通道内实现径向0-36度的弯折度和周向360度自由调节,使手术操作范围较普通磨钻提高了10倍以上,可以更有效、精准地处理医生在内窥镜下可视范围内的组织。

“以前的刀头进入人体后,如果发现刀头稍微偏离了带切除的组织,就只能宣告手术失败或增加手术创面。但有了我们的刀头,就可以‘拐弯’去切除,完成手术,并且不需要增大患者的创面。甚至可以被称作是‘靶向切除’。”他表示。

与此同时,他们还首创了具有高效传动效率的精密手术动力传动技术。针对传统手术动力装置转速损耗大、动力不足、易磨损、防水性差等问题,将非接触式磁力驱动技术应用于各传动部件,并自主研制了一机多能通用钻锯动力手机及高速医用微电机风冷、防倒吸技术。

“非接触式磁力驱动技术过去在工业中有应用,我们将它创新性地应用到这么小的医疗器械中,不仅防止了生理盐水、血水等对刀具的腐蚀,同时也让扭矩、力矩和转矩等得以保证,使动力提高了60%,寿命延长一倍,切除效率提高100%。”郭毅军介绍。

除此之外,该项目还首创了专业微创手术装置的智能控制及组织保护系列技术,包括钻穿自停、悬浮式护鞘摆锯、磨钻即停、可旋转护鞘的脑膜保护、刀具智能识别等数项智能控制及组织保护系列技术,大大降低因医生技能不足或误操作产生的手术风险。

据悉,目前,该项目已经获得国内授权的发明专利16项,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264项目,申请PCT国际专利6项。项目产品已在北京天坛医院、301医院、湘雅医院、西南医院等全国31个省份的3000余家大中型临床机构应用,市场占有率55%,累计为我国医院节约成本5亿元,每年为患者节约医疗支出15亿元。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2018年涪陵区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1.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0.7%。

2019-10-18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