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最“硬核”的人才战略?关键要创造“近悦远来”的开放环境

王颖@36氪重庆·2019-11-22 22:59
人是城市发展的底层逻辑。

作者:王颖  鲁云帆

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史,大约可以简化为一部人类迁徙的历史。

在公元前490年的马拉松平原,雅典用一万一千名重装步兵抵挡住了波斯人的入侵。战后,其吸引了周围受战争影响而变得千疮百孔的小亚细亚的人才。地中海沿岸的学者和艺术家也纷纷聚集到这里,雅典慢慢发展成了世界的知识中心,戏剧和西方哲学都诞生在这里。在思想文化不断丰富的同时,雅典的经济也在蓬勃发展。这座原本经济主要依靠葡萄酒、橄榄油、香料和纸草贸易的城市甚至出现了工商业的萌芽。

到了近现代,英国用一个相反的方式——人口向外输出,证明人口迁徙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从18世纪末开始,几乎贯穿了整个19世纪的人口大爆发,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英国的工业进程,使得工业革命最早在英国发生。在这一时期,英国国内的人口开始大量向周边的欧洲殖民地迁徙。在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大英帝国管辖的领土上,涌入了大量的英国人。

这些英国人拥有更加健康的体魄,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里,他们的人数甚至超过了当地的原住民。同时,他们还带去了先进的工业技术和生产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通过这样的人口输出,“英国塑造了世界”。这个评价来自历史学家蒂莫西·斯奈德。而我们至少可以说,这样的人口输出带动了一部分欧洲国家的工业进程。

再把视线收回来,看我们的邻国日本。1970年之前,日本有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圈,因为经济增长较快,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到了1973年,三大都市圈中的大阪圈,开始出现人口迁出的趋势。随后的几年里,除了东京圈还保持着人口迁入的态势,其他两个都市圈的人口增长已经基本全靠自然增长。

看似巧合的是,日本的经济也同期陷入衰退。1973年日本经济增长率骤降自4%,此后便进入持续的低迷期,至今仍然没有恢复到1973年之前的增长水平。

很难说清楚,到底是人口的增长刺激了经济的发展,还是反过来经济的发展带动了人口的增长。在《人口浪潮:人口变迁如何塑造现代世界》的作者保罗·莫兰看来,两者是同时发生、相辅相成的,很难说其中哪一个是因,哪一个是果。

但至少清晰的一点是:人是经济发展中的关键因素。如果把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史比喻成一座湖泊,那“人”就是源头活水。

活水不腐。这样的视角自然也可以运用到对城市发展的观察中。人是城市发展的底层逻辑。有了人,才会有完善的设施、兴盛的产业,才能去谈城市的精神和品格。

近年来,各地特别是二三线城市渐渐意识到这一点,开始纷纷向各类人才抛去橄榄枝,以丰富自身的创新源头。人才的重要性毫无疑问。但仍需强调的一点是,人是全集,人才是子集。人才的积累主要靠吸引和培养。抛开环境、机制去谈人才计划,显然不合理。

而这当中更重要的一点是,城市要有开放的胸怀和气度。

人口流向哪里,就代表机会在哪里

今年年初的一份人口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我国人口增长最快的10个城市分别是深圳、广州、西安、杭州、成都、重庆、郑州、佛山、长沙和宁波。其中深圳和广州人口增长超过40万;西安和杭州人口增长超过30万;成都、重庆、郑州、佛山和长沙人口增长超过20万;宁波人口增长超过19万人。

以上数据,既包括人口的自然增长,也包括人口的迁入。但其中人口的迁入占了很大比例。更直接的证据是2018年各省份人口机械增长数据,排名前五的包括广东、浙江、安徽、重庆、陕西。这里的人口机械增长,指的是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由于人口迁入和迁出而引起的人口数量变化。

在这份名单中除了传统的沿海发达地区之外,表现较为优异的是重庆,排名第四,人口净流入超过15万人。

这与重庆的区位优势和发展态势相吻合。

重庆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联结点,集“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等国家重大战略于一体,在产业创新、制度改革等方面都走在前列。

就发展态势来说,宏观上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重庆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增速逐月走高。服务业增加值企稳回升,增长6.1%;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50.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1%,同比提高1.6个百分点。

在新兴的“风口行业”,重庆也有不错的表现。数据显示,2018年重庆全市智能化类项目投资达1000多亿元,占工业投资总额比重为40%。今年上半年,智能化类项目完成投资680亿元,占工业投资总额比重为45.8%;全市新增重点科技型企业2383家、总数达13409家,同比增长66.6%;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1.37%,居全国第五、西部第一。

另外,重庆今年上半年还新认定102个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

相对数据来说,更生动的佐证是,去年以来,重庆以智博会为载体,积极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吸引了诸多智能化“头部企业”落户:腾讯西南总部大厦建成启用、阿里巴巴核心项目全部落户、华为重庆软件开发云创新中心成立……

在很大程度上,这些新兴行业的发展,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活力。而活力,正是一个城市吸引人才的关键要素。

相对于杭州、南京、西安等同样充满活力的城市,重庆还有一个硬核优势——房价不高, 平均一万出头的房价,跟其他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甚至是二线城市比起来,都显得格外美好。

再加上这里的美食、夜景,还有被网友们津津乐道的3D魔幻地形,让重庆成为一个“网红城市”。就在今年国庆长假期间,重庆吸引力3800万人前来“打卡”。

而重庆正在努力从“网红城市”,发展为“网红创业城市”。

两江新区是中国内陆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同时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后,由国务院直接批复的第三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

截至今年7月,两江新区已经聚集了37家孵化器及众创空间,其中国家级孵化器2家,国家备案众创空间6家,孵化服务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常驻初创期企业及团队1313个,累计孵化企业253家,孵化培育高新技术企业7家,数量位居全市前列。

这些孵化器及众创空间就像土壤,孵化着创业创新的种子和基因,也孕育出无限的希望。它们就像筑在枝头的巢,只等有凤来仪。

撒钱式“人才争夺战”,不是最优解

人才是有限资源。在争夺人才这件事上,不管是一线城市、新一线城市,包括一些二三线城市,都没在手软。

2017年,武汉市推出“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百万校友资智回汉”计划,被看作是打响了“人才争夺战”的第一枪。此后,杭州、西安、北京、上海、南昌、天津、郑州等地陆续推出自己的人才计划。要么降低落户门槛,很多地方甚至不买房也可落户;要么给予住房、税收等补贴;要么在配偶安置、子女入学方面给与政策帮助。

到了今年,“人才争夺战”进一步升温,尤其是近一个月来,南京、郑州、长沙、三亚、苏州、南宁等多地密集发布人才新政”。三亚就提出,全日制大专以及以上学历的人才,在三亚实际工作满一年,且缴纳满一年社保及个税,即可在海南省购买一套房产。

在这种近乎于白热化的政策比拼中,重庆有些低调。不是说重庆没有拿出吸引人才的优厚政策,而是在宣传上着力太少,声量上不及其他省市。既不像深圳那样,打出“来了就是深圳人”的FLAG;也不像武汉那样有“城市合伙人”的招牌。

但实实在在的政策是有的。近两年来,重庆先后出台了《重庆市引进高层次人才若干优惠政策规定》和《重庆市引进海内外英才“鸿雁计划”实施办法 》两个文件。前者注重学术评价,后者注重市场化引才,各有侧重,互为补充。

在优惠政策上,力度也不小。在重庆,调入迁入的高层次人才,可享受一次性安家资助,其中最高达200万元,还在科研项目扶持、人才培养使用以及住房、税收、购车、子女入学、户籍等多方面给予优惠保障。

在两江新区,对科技型企业中薪酬性收入30万元以上的技术专家,还按其薪酬性收入缴纳个人所得税两江新区地方留成部分100%的额度给予奖励。

给予资金补助,在吸引人才方面确实有显著的效果。但真正的人才,在择一城谋事的时候,绝不会仅仅考虑政策补贴。他们更多地会考虑选择的城市或者区域,在他们从事的领域有没有深厚的基础和完善的布局。

陈渝祺是整车模块化平台架构及整车集成技术专家,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在美国通用汽车等大型车企从事整车集成研发工作,2018年7月来到两江新区发展,全权负责领导小康集团整车平台架构项目开发。

陈渝祺之所以选择重庆两江新区,从小契机上来说,是正好碰上小康集团想在新能源领域寻求发展,成立了金康新能源汽车公司,瞄准的是中高端市场,“这样整个平台的复杂度就增加了,面临着准备如何上百万级台阶的问题”。

而大的契机是,两江新区正在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基地,这里云集了包括长安汽车、北京现代等9家整车生产企业。目前,两江新区范围内已经有多家车企在新能源领域进行了布局。截至今年6月,两江新区共生产新能源汽车22414辆,在重庆汽车产业中处于龙头地位。

此外,两江新区还在不断完善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配套。目前,包括雪人、安靠、德燃氢燃料等新能源电池等项目均在加快推进。这里还有全国先进的汽车风洞。

陈渝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两江新区已经初步形成了车联网的生态,今后这里的企业,包括阿里、腾讯、华为等互联网巨头可以相互联合,各自承担一块研发工作,推动无人驾驶、车联网等产业迅速发展,让两江新区成为智慧交通和智慧城市的示范区。

除了考虑干事创业的土壤是否丰沃这样的硬环境,人才们还会评估公共服务、学术氛围、营商环境等软环境。

艾尔伴家是重庆一家做社区智能化防控社会治理的企业,刚起步的时候他们在两江新区获得了一个100多个平米的办公场地,有十几个工位。因为该公司发展迅速,4个月之后100平米已经不够用了,必须要换场地。

“我们去跟互联网产业园的领导沟通,他们响应快,态度也很好。他们跟我说,你们楼下1500个平方,你看怎么样?我一看觉得很好,于是我们就简单装修了一下,搬下来了。现在,我们又快要不够坐了,所以我们又在跟产业集团的领导沟通我们的场地需求,他们也积极地帮我们在两江新区范围内寻找合适的办公场地。”艾尔伴家创始人杨欣玥告诉36氪重庆。

营商环境很多时候就体现在这些具体的事情和细节上。

在今年11月9日召开的2019重庆英才大会两江新区专场推介洽谈会“战略新兴产业专场”会上,两江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李顺向在场的行业专家、企业家代表、投资机构代表、创业人才等近150人,公布了自己的私人电话和微信号,并表示两江新区的人才如果遇到什么问题,随时可以联系他。

“抢人才”其实是“抢人心”。人心向往的,不只是优渥的补贴和便利的生活条件,更是未来的前景和自我的成就。人才战略的逻辑也应该是用政策服务吸引人,用未来留住人。

建立人才生态系统,才能着眼于未来

在讨论人才战略时,会涉及至少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平衡长期规划和短期需求;二是如何在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同时,不忽略基础人才的培养;三是做到既能吸引外部的人才,又能留住本土的人才。

这意味着人才战略的本质,是建立人才生态系统。

曾以科技创新能力著称的以色列,正在面临人才短缺的危机。在过去一段时间,以色列的科技产业发展得最快,占到了经济产出的14%,以及出口的50%。但如今IT人才的短缺,使得以色列在全球科技市场的领先地位面临着巨大挑战。世界经济论坛(WEF)数据显示,在过去的三年,以色列“科技人才可用性”排名已经下滑了6位,降至全球第十七名。

造成人才短缺的原因,是系统性的。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导致以色列许多高科技工人失业,这使得一部分学生对科技职位失去兴趣,最近几年,以色列在计算机科学、数学和科学领域的毕业生数量急剧下滑。2005年上述领域毕业生数量为3000人,到了2008年就仅有1600人。

内部培养跟不上,外部引才又不够积极。许多海员科技人才因为签证、薪酬和安全等方面的原因,不愿意到以色列工作。直到危机发生,政府才为在以色列大学的外国留学生准备500张签证,但这也仅仅能让他们在以色列多留一年,后续的签证依然没有保障。

以色列的科技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创业公司推动的,整体上缺乏顶层设计,自然也就没有完善的人才供应体系。

对比之下,国内的人才发展意识要积极很多,包括北上广深,以及杭州、南京在内的很多城市都渐渐意识到建立人才生态体系的重要性。

今年8月,杭州出台了“人才生态37条”,就高峰人才引育、体制机制改革、全球人才招引、人才西进等方面,提出四大工程和七大计划,将以此打造全面建设服务全省的人才高地、辐射全国的人才生态最优城市,最大限度激发人才活力共建杭州。

就西部来说,重庆的人才体系也在不断完善。

就拿两江新区来说,2016年两江新区出台了“2+5”系列人才新政。今年,两江新区又在此基础上提出更为全面的人才政策。在11月15日举行的两江新区人才工作座谈会上,重庆两江新区正式发布了《关于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助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及《“两江人才”十条》等五个人才政策文件。

《“两江人才”10条》这一政策将两江新区想要获得的目标人才分为六类,包括高层次人才、外国专家、重庆英才、企业高管、高技术人才、两江新区管委会直属公立学校教育优秀人才及直属公立医疗机构卫生优秀人才,以及成长型青年人才,驻区重点企业新招并签订3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应届博士生、硕士、学士。既覆盖了“塔尖”的人才,有兼顾到“塔基”的人才。

从政策辐射的人才来看,《“两江人才”10条》兼顾了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并且,让人才、企业和引才机构能够通过一个文件,直观了解两江新区在人才储备、引进、培育、激励、荣誉、服务等方面的保障措施。

在欧洲罗尔斯·罗伊斯公司工作了20多年的航空动力专家王光秋在谈到重庆的人才政策时,用了“耿直”两个字。他说,两江新区的人才政策简单明了,不是那种看半天不知道在讲什么的文件,“而且给钱也很痛快”。

两江新区人才政策的务实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把人和事联系在一起。在刚刚结束的“英才大会”上,两江新区共邀请约160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参会,其中新签约人才71位。在从外部吸引人才的同时,两江新区也吸引了项目的落地。也就是说,引才并不只是单纯地吸引人,也是在吸引“事儿”。人才战略和业务战略在很多时候,是关联甚至捆绑在一起的。在此次“英才大会”上,两江新区就落地项目投资金额达45.65亿,项目涉及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科技创新等多个行业。

另一方面,两江新区还懂得借力,能整合各方资源来完成对人才的培养。

今年3月,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主办,重庆市教委主管的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院校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在两江新区落地了一个新校区。这是继重庆市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合作共建全球低轨卫星通信与空间互联网系统项目后的又一项目。该学院建成后,将与重庆大学航空学院、西北工业大学重庆科创中心、重庆交通大学航空学院、中国民航飞行学院重庆分院、华夏航空和渝翔航空飞行训练中心等项目形成互补,初步实现两江新区航空航天产业人才培养全覆盖。

在两江新区,类似这样聚合多方资源建立的垂直于某一个领域的教育培训机构还有两江新区半导体研究院和两江人工智能学院。

在吸引海外人才方面,两江新区于今年9月,经中国科协海智计划领导小组批准,设立了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该基地将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在海外人才引进、创业孵化、运作机制和配套政策等方面探索建设并形成示范;探索建立海外技术合作平台,有针对性地开展海外人才(团队)项目预孵化服务,促进科技项目成果转化。

用产教融合,应对时代变化

建立人才生态系统,还有一个关键点:能够敏捷地应对时代变化和产业升级。

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企业那里获得一些启发。在去年举行的2018华为中国生态伙伴大会上,华为生态大学宣布成立。这是华为在行业数字化转型逐步深入,产业对于ICT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的大背景下提出的,是华为人才战略的一次升级。

华为生态大学包括创新数字学院、应用技术学院和合作伙伴学院三大学院:创新数字学院,通过与高校合作成立“创新人才中心”,帮助学生和从业者了解最前沿的ICT专业知识,培育开发、架构、及将新技术与行业应用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促进华为、院校、伙伴间的创新合作,共享智慧,实现合作共赢;

应用技术学院,坚持“产教融合”的思路,与高等院校和教育机构开展广泛合作,建立“ICT应用人才培养基地”,通过课程改造、专业共建、实训室建设等方式为产业链培养应用型人才;

合作伙伴学院,加强人才标准建设、内容建设和平台建设,为伙伴提供一站式的能力提升服务,帮助伙伴企业建设ICT人才梯队,保持业务可持续发展能力。

这基本上就打通了从学校到人才实际应用场景的链条。对城市和区域来说,建立和完善“产教融合”的链条也十分必要。尤其是在新兴行业迅猛发展的时候,产教融合能够快速地将产业端、市场端的需求,传递给高校。这样人才培养的精准性就能得到很大的提升。

2018年,华为、中国软件行业协会、信息技术工科产学研联盟联合发布了《中国ICT人才生态白皮书》。该白皮书显示,2017年中国ICT人才总缺口已达到达765万人,到2020年,此缺口将超过1246万人。其中,2017年,云计算人才缺口108万人;大数据人才缺口126万人;人工智能人才缺口96万人;物联网人才缺口102万人。上述被称为“四大”新兴技术的领域,人才缺口总计达到432万人,而到2020年,此缺口还将扩大到904万人。

在重庆,这“四大”新兴技术领域的人才自然也十分紧缺。

重庆锐云科技总经理李琦告诉36氪重庆,很多人说重庆招不到IT技术员工之类的人。这种说法不正确,其实重庆本身是有这部分人才的。因为重庆也有很多学校,像重庆大学、重庆邮电,这些学校的IT专业或者软件工程的学生还是很厉害的。

“关键在于他们从学校出来后,企业怎么培养。”锐云科技已经跟重庆大学、理工大学、工商大学建立合作,打造产学研究基地这些学校的大学生大四的时候都可以来锐云实习。

事实上,对于很多新兴行业来说,单靠各级院校的培养是远远不够的。杨欣玥告诉36氪重庆,重庆科技型企业不算太多,艾尔伴家在人才匹配上还是有一些断层。“国家这两年才在提创新社会治理,然后大家才意识到原来社会治理是需要大数据、物联网这些技术的参与。这是一个非常新的行业,所以招聘中直接契合我们需求的人才并不多,就算这些人以前是做信息化的,也不一定完全契合。”

关于这一点,重庆数字经济产教融合人才发展联盟秘书长雷爱晶也有类似的感受:“川渝这一块在国家战略的打造底下,区域内的整体人才数量是高的,但是真的配套产业升级的梯队化人才是有限的。重庆的人才梯队化还没有形成。可能有一部分的人才是饱和的,但是企业在不同层级上需要不同能力的人,产业是需要有人做数据搬运工,有人造房子、做设计,有人做园区。”

把院校和产业端连接起来,是唯一的出路。

今年8月27日,在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云专业委员会、重庆两江数字经济产业园管委会、两江新区产业发展集团指导下,“重庆数字经济产教融合人才发展联盟”成立。该联盟将围绕重庆数字经济方向产业人才引进和人才入口建设、人才梯队建设培养与服务升级、产教融合和校企之间良性互动、产教融合终身学习平台的搭建四个方面展开工作,致力于通过产教融合升级、人才服务升级,促进重庆数字经济产业不断聚集、发展、升级进阶。

两江新区打造的产教融合示范点不止于此。它还和重庆邮电、成都航空职业学院、重庆大学、重庆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工商大学等西南地区多所院校签署了实训协议,将在未来5年时间内为重庆培养10000名左右的专业人才,全力服务重庆电子产业的发展。

早在2016年,两江新区还联合重庆理工大学、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联合建立了两江人工智能学院,引入国内外人工智能领域高端智力资源和团队,计划每年培养人工智能相关技术高水平应用型本科人才1000人左右,培养人工智能技术相关硕士研究生层次人才300人左右。

学院为了培养人工智能行业人才,做了一些很好的尝试,比如说,他们把大一大二大三的学生的打散做联合实验室,学生之间高年级带低年级,在实践中完成学习,而且老师会把自己在外部的业务包的一些需求,拿给实验室里给学生实操。这就比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实现学生与产业的融合。据悉,第一届人工智能专业的学生将于2020年毕业。

更有想象空间的一点是,这些从事产教融合的组织之间还能形成有效的衔接和闭环。雷爱晶就告诉36氪重庆:“这批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学生和老师他们没有这类规划的。这时候,就需要我们数字经济产教融合人才发展联盟加入进来,因为我们在产业园和企业扎堆的环境中,掌握企业一手需求,而且我们也有更强的能力聚拢这些需求。”

事实上,关于人才战略无非是做好几件事: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同时让人才有真正的用武之地。但这背后,也需要系统的、严谨的建立体系,完善措施,才能保证少走弯路,事倍功半。

小结:最终考量的是一个城市的开放姿态

在2018年法国工商管理学院发布的《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榜单上,瑞士排第一,新加坡排第二。 该指数评估的是一个国家吸引、发展和留住人才的能力。报告称,排名较高的国家有一些共同的关键特征:良好的教育体系、有利的监管和商业环境、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的就业政策。

开放性在这当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瑞士和新加坡在这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瑞士和新加坡都是多元文化的聚集地。瑞士看起来就像是一个拼接起来的国家。这里有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罗曼语等语区,每个语区都有相应的文化。特别是日内瓦,有200多家国际组织总部,包括联合国欧洲总部、联合国的多家机构和众多非政府组织。以至于在日内瓦的大约50万人口中,40%的居民来自全球189个国家。

新加坡则是地处马六甲海域咽喉部位,因殖民而诞生,因贸易而兴旺。华人、马来西亚人、印度人、欧亚混血,十几个种族在这座城市里和谐相处,四种语言都是法定的国家官方语言。

在这些国家,不同信念、行为、肤色、语言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交流每天都在发生,他们不仅因此建立起开放包容的心态,还在互相刺激、学习、融合或冲突的过程建立起沟通的技巧。

这或许才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能不能吸引人才的根本原因。

很多国家和城市不具备这种天然的多元化优势,但是他们可以尝试建立开放包容的人才交流机制。

重庆提出要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环境。这四个字,大概就包含了一个内陆城市对开放的全部希冀和追求。


+1
2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开发区对话500强”活动自2013年开始,一年一届。旨在搭建国内外合作平台,促进国家级经开区与国内外企业,特别是与世界500强企业面对面交流,开展高效、务实的合作。

2019-11-22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