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年薪14万,投资对城市之后,翻了5倍”

维小维生素·2019-11-25 21:31
大城市拼能力,小城市拼关系,一点不假。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维小维生素”(ID:Weixiaowei6),作者 Weixiaowei6,36氪经授权发布。

最近看到一个公众号读者的留言,颇为感慨:

我在老家做公务员,一年到手14万,虽然有房有车,但年年降低收入。

去年一狠心,跑北京发展,工资提高了5倍。

不是我过去不努力,而是平台真的很重要。

这段话,可以说是很多人心目中左思右想的焦点:年轻人到底改选择大城市的一张床,还是小城市的一套房?

相信无数人北上广深打工的蚁族,都问过自己这样一个问题。

在老家,安稳,有房住,有妥帖的安全感。

在大城市,繁华,机遇多,但赚钱的速度永远比不过房价。

所以,老生常谈:大城市的床和小城市的房,究竟哪个更重要呢?

这个问题,其实没有标准答案。

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咱们不妨先理性一点,从投资的角度去解读一下。

从投资回报率看:大城市攒得下钱,小地方买得起房

26岁,Tinity,新媒体从业者。

坐标广州,月薪到手6k(仅涨了一次工资),希望明年涨一次工资。

财富的增加,都仅仅寄望于死工资一次次的增加。

30岁,Mason,大厂程序员。

无房贷,和女朋友同居,每月房租(2000元)。

除开吃喝玩乐和家庭的开销,每月工资剩余存起来,在老家可以付起一套房子首付了。

偏偏,在大城市连勉强都很难。

这是发生在我身边的两个故事,但他们却代表了千千万万的工薪族。

这群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背负着工作梦想,却远离着生活梦想。仅仅因为他们活在北上广。

一边看着大城市扎根前途无望,一边却又回不去那个生养过他们的城市。

难怪我身边经常可以听到的言论就是——”我好累,我想逃离北上广深。“

但是如果要让他们真正逃离,有点困难。

回到现实中来,谁不是一边吵嚷着要逃离,一边割裂着梦想。

大城市有钱。这的确就是现实。

为什么大城市有钱?

作为一个财商类博主,就不吹什么大抱负的鸡汤了。

真正要从理性上探讨的话,还是要回归到人口迁移和经济发展这一问题上。

从人口流动来看,我们终其一生,可能都在往经济发达地区靠拢。

这是一种自然的规律,千百年来人类都是如此践行着。

因为,钱是人口迁移的主要动力。

简单来说,就是人随钱走。

改革开放后,我们国家人口大迁移的趋势就呈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对比于三四线城市,一二线城市的人口流入更明显。

大城市的人才集聚效应,比小城市要高很多;

同样地,这些城市的创造的财富速度,也要比小城市要高几倍。

8月初,全国大部分省市的2019年上半年城市GDP数据出炉,结果很现实,北上广深的GDP排名依然名列前茅。

就连底下的不少新一线城市都和这四巨头相差巨大,就不用说其他小城市了。

GDP意味着机会。机会意味着财富。

小城市买得起的房虽然能安于一隅,但是增值的潜力就真的很难说。

这是我从安居客上下载的长沙最近1年房价的增速图,长沙也不算太差的二线城市了,走势似乎不是很乐观。

再来看看深圳的,很明显的,坚挺稳定。

二线城市房价的确越来越亲民,但是增值的可能却显得有点逊色。

一线城市的房价虽然高不可攀,但保值能力显然更强。

为此,我想到一个现象:马太效应。

它是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一种现象,大城市靠着区位优势、历史机遇和人口红利崛起之后,已经成为了一个国家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本市场。

所有的钱,人,资源都会往这些城市走,从而进入高速发展的时期。

因此,大城市拥有了各行业顶尖的专家,优质的教育、医疗、交通资源,高科技产业也得到了蓬勃发展。

是的,大城市始终是投资回报率最高的地方。

攒钱的盆地,机会的中心。

从回报的不确定性看:大城市拼能力,小地方拼关系

前几天,看了一篇很扎心的文章《这是我不留在小城市的全部理由》,里面残酷而真实地指出了一个现象: 

谁留在了小城市呢?

没什么能力的人。

这句话说明:某种程度上大城市的筛选机制,是非常残酷的。

我相信这个所谓的“能力”,所描述的是一种生活适应能力,受教育的程度,职场生存技能等等。

大城市每一分钟都有公平机会,也每一分钟都在淘汰着落后者。

实在混不下去的人,只能一边埋怨着拥挤的地铁,高强度的工作,狭窄的生存空间......一边灰溜溜跑回老家呆着。

然而,跑回小城市就解决一切吗?

去年,在上海举行的潘谈会上,地产大亨潘石屹说了一句话—— 

能到大地方去,千万不要到小地方去。小地方太讲关系!

的确,在小地方,中国的人情社会被放大成最泛滥的交织网。

在小城市,如果没有关系网,或许连找一份称心的工作都很难。

大城市拼能力,小城市拼关系,这句话一点也不假。

之前看过一个真实的例子,姑娘Emma原本在深圳做投资经理。

到处跑,每天都上山下海去看投资机会。不是在飞机上,就是在赶去飞机场的路上。

当然了,这样的工作对一个女生来说是累到极点的。有时候也难免在朋友圈抱怨两句。

父母看着心疼,每天都打电话让她回家,还在家里的老牌国企单位给她某了个投资部门的岗位。

Emma一来拗不过父母,而来做惯了求别人的事儿,也想试试小城市里面“当官儿”是什么感觉,于是把心一横辞职回家。

直到上岗了Emma才发现,那个工作机会,是父母私下送了很多礼给某位领导而获得的。

因此,平时在单位里受到各种背后的指指点点,简直糟心透了。

一气之下再度辞职,又跑回深圳做投资。

这一来一回的折腾只能说明:把时间投入在小城市发展,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

人情社会也许能解决一个起点,但是解决不了一辈子的发展曲线。

小地方的人情回报,代价也许是心智磨损。

从超额回报可能性看:大城市放宽眼界,小地方井底观天

前段时间,拼多多股价大涨,一举超过京东市值,一时羡煞旁人。

但是,在这背后,我更关注它的创始人——黄峥的眼界和思考方式。

原来,在12岁到18岁时,黄峥就度过了和一般人的学生时代不一样的6年。

他就读的学校叫做杭州外国语学校,这所学校教学非常国际化,讲求自由发挥。

黄峥说:“这所中学开启了我的新世界。”

在与同学们的朝夕相处中,黄峥也逐渐形成了和其他中学的学生们不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他曾说过,“接受西方文化影响更早,程度也更深,比例更大,比其他同龄人要更为 liberal(自由主义)一些。”

后来,在杭外毕业之后,黄峥直接被保送浙大竺可桢学院,主修计算机专业。

大一那年,黄峥就入选入了Melton Foundation(梅尔顿基金会),得到了其他同学所没有的资源,还和基金会的成员们打下了良好的关系。

那时起,黄峥就深刻地意识到,不同的人群,思考角度都如此纷繁有趣。

他的眼界也从此被迅速敞开。

直到后来在电商竞争白热化了的阶段,他也能通过裂变的角度思考,创立了迅速赶超京东的拼多多。

一个人的眼界和格局,的确决定了他成就的高度和能量。

大城市对我们最大的赋能,也许还是在光怪陆离的人生世相背后,那不可多得的多元化。

写在最后

罗振宇曾经讲过一个故事: 

在北京装修的时候,接触了一个小木匠。

小木匠以前在村里,干多少活儿统统要看包工头的脸色,甚至要时不时给包工头递烟才拿得到工钱。

后来到了北京,他发现这里可以通过App揽活儿,给老罗家做得好,老罗还会给他介绍各种新工作。

他已经不再是小地方组织里被迫生存的小土豆,他已经是这个庞杂社会里面能独立发光的小宇宙。

他得到了更多在家乡得不到的自由,然而他却必须逼自己成为手艺最好的木匠。

因为,再也没有得过且过,再也不能通过递烟来获得工作。

我感叹,这不就是一个最好的投资哲学吗?

选择“U盘式”拔插在不同系统的自由,也选择了自己首先要成为一个“U盘”。

这是大城市给小木匠的红利,也是给他的一个生存难题。

人生只有一遭,你想走一条不可预期的风险曲线,还是一眼看到尽头的安稳直线,全在于你的抉择。

+1
76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前500强高管维小维的原创阵地,每天给你一颗有料的维生素。

下一篇

主持人=报幕员式主持人?

2019-11-25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