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与变形金刚》和中外合拍动画往事

三文娱·2019-12-17 08:46
让中国文化走出去,把先进技术学进来,将中国动画卖出去,这就是合拍片的使命。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三文娱”(ID:hi3wyu),作者 Dkphhh,36氪经授权发布。

一张海报,一条视频,让粉丝只有1万的央视动画成了微博热搜的主角。

《哪吒与变形金刚》,这是只能在过去的地摊连环画上看到的搭配方式,现如今真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一时间感受到的只有“魔幻”。

不过,仅凭一条一分半钟的预告片我们也不能下定论,毕竟这是央视和孩之宝的合作。至少预告片里,哪吒还是我们记忆中的那个哪吒,汽车人的模样也变化不大,只要能把故事圆回来,观众会接纳这种打破次元壁的跨界。

毕竟,谁小时候没有在脑海里编排过孙悟空大战奥特曼、黑猫警长智斗阿童木的故事呢?

只是苦了“中美合拍”这四个字,本身就已经在网络语境下被玩成梗了,这次又要被添上一丝异样的色彩。

曾几何时,中美合拍出现在新闻里不会让人露出难以名状的笑容。相反,在动画类领域,中美合拍曾经是优质和卖座的代名词。《成龙历险记》、《魔笛奇遇记》这些中美合拍动画片点缀了不止一代人的童年。

《成龙历险记》

过去,中国动画要钱没钱、要人没人、技术不足、产能有限。制作合拍片一来可以向外学习先进经验,二来可以填补市场空缺。

不仅仅是美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与日本、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都进行过动画方面的合作。在那个网络并不发达的年代,合拍片里的异域风物带领我们认识世界,其中的中国元素也让世界更了解中国。

我们统计了从1981年《熊猫的故事》开始,到2009年《三国演义》为止的中外中外合拍动画,共计24部。这个统计并不全面,但其中的一些经典作品也能反映出这近30年里中外合拍动画走过的路。

(注:近年有许多中日联合出品的项目,合作关系较为复杂,不在本文论述范围之类)

2000年以前的中外合拍: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

《熊猫的故事》是中国第一部与日本合作拍摄的动画片,也是我们能找到的最早的中外合拍动画。合作双方是日本国熊猫动画制作委员会(シュンマオ制作委员会)和天津工艺美术学院。由于故事的脚本、音乐和形象都是日方制作的,所以在片尾的字幕中并没有提到中方制作人员的名单。

现在大家一想到熊猫就是无忧无虑的国宝,但《熊猫的故事》的底色却相当伤感。主角熊猫涛涛命途多舛,年幼时母亲被偷猎者杀害,自己被关进了欧洲的动物园。幸而遇到了好心的兽医玛丽。但时局动荡、时光流转,怀念故土的涛涛一辈子也没能回到四川岷山。

时至改革开放和中日关系升温,这部动画电影在当时更多的是为了让世界了解中国。据一些公开的资料,这部动画由上海电影译制厂翻译配音完以后,在国内没放映几次。但它在日本似乎反响不错,电影播出后日本又接着制作了52集的《熊猫的故事》TV动画,并且发行到了西德、以色列、希腊、南非、法国和阿拉伯国家和地区。

在熊猫借到日本走出国门两年后,纽约曼哈顿来的大鸟带着他的小伙伴来到了中国。

1983年,芝麻街和央视合拍《大鸟在中国》,促成这次拍摄的是大鸟的扮演者Caroll Spinney。

Caroll Spinney 在回忆录中写道,在1979年,他曾随NBC的节目组到访中国,回国后他就向芝麻街提议拍摄一期中国特别节目。并且自己制定好了路线和拍摄计划。在上周,12月8日,Caroll Spinney去世,享年85岁。

《大鸟在中国》里,大鸟来中国是为了寻找凤凰,但这部特辑实际上更像一部旅游宣传片。制作组将拍摄地选在了北京、苏州、桂林这三个比较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北京长城、苏州园林和桂林山水,这是当时的中国名片。

播出后,《大鸟在中国》在美国获得了不错的反响,获得了1983年的艾美奖杰出儿童节目奖。

值得一提是,中美合拍打破次元壁的传统也是由此而始。在长城上大鸟遇到了不知从哪儿冒出来的孙悟空,并在孙悟空的帮助下继续他的寻凤之旅。

《大鸟在中国》中大鸟的中文配音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央视儿童台主持人董浩,不过,这部片子的译制版放映次数好像也不多,现在也找不到75分钟的完整版,只有优酷上有芝麻街工作室上传的剪辑片段合集。

在80、90年代,像《熊猫的故事》、《大鸟在中国》这样的合拍动画文化交流意义要大于满足市场需求,毕竟那时候中国有电视机的家庭也不多。

我们真正开始面向观众制作合拍片,还是从90年代后期开始的。我们现在记忆里儿时看过的动画片也是以这个阶段居多。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国家队”逐渐退居二线,中外合作的主体逐渐变成了民营公司。

2000年以后的合拍动画:更精美的画面,更好的故事,更市场化地走向世界

90后的童年应该都是看中外合拍动画长大的。《鸭子侦探》、《魔笛奇遇记》、《瑶玲啊,瑶玲》都是2000年到20005年电视机上的常客,央视播完了还有地方卫视接着播。

《鸭子侦探》

这些中外合拍动画不仅仅让观众看到了不一样的故事,也为中国动画提供了一个在实践中学习的机会。

例如央视投资,韩国汉城电影公司和中影集团联合制作的《瑶玲啊,瑶玲》,这部动画演职人员表中,导演、艺术总监、造型设计、背景设计、分镜脚本、原画作监全部由韩国人负责,中方主要负责后期制作。

《瑶玲啊,瑶玲》

《瑶玲啊,瑶玲》应该是那个时候为数不多带着点恋爱情结的动画了,而且从画风上看,也称得上国产少女漫画鼻祖。因为其题材、剧情、和画面让当时的中国观众耳目一新,这部动画后来在中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直到现在都有人在贴吧讨论这部动画。

虽然中方做得是苦力活,但是学到的是相对更好的制作方法、技术和流程。

在这一轮中外合拍中,中国也诞生了第一批能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动画公司。

应该有许多人对《马丁的早晨》这部动画有印象。故事讲的是马丁每天早上起来都会变身成新角色或是拥有一种超能力。这部动画一共有52集,马丁就有52种身份,小龙人、魔术师、外星人,每一集都不一样。

《马丁的早晨》

《马丁的早晨》创意来自法国公司Millimages,具体的制作则由中国的上海今日动画影视有限公司负责,资金由双方共同承担——这一点决定了这是一部合拍片,而不是单纯的做外包。

《马丁的早晨》在2004年播出时,可完全看不出来出自一家中国公司之手,其娴熟的欧美画风让很多人都以为这是一部引进的纯海外动画。但是看到片尾的演职人员表,却发现大部分制作人员都是中国人。

时间辗转到了2007年,上海今日动画影视又和Millimages合拍了《中华小子》。这一次故事的主角从一个金发碧眼的欧洲人变成了三个中国人。

《中华小子》

这次上海今日动画影视公司不再只是进行最低端的制作加工,而是深入到了故事成层面,编剧和剧本团队中都有中国人。所以我们看到了最纯正的中国故事,有武侠、有神话、也有中国人的价值观。流畅地打斗镜头放到今天看也丝毫不落伍。

当时,《中华小子》一播出就成了中法两国的收视冠军。还被迪士尼亚洲频道和德国国家广播公司买下,顺利进入国际市场。

《中华小子》唯一的遗憾是没有第二季。上海今日动画影视的董事长张天晓后来在微博上解释说,《中华小子》没有第二季是因为自己觉得这部作品在当时已经很难超越了。同时由于整个中国动画产业在那一年变得“热闹又混乱”,他选择跳出来放空自己。

张天晓解释自己为何没有趁热打铁拍第二季

就像张天晓所说的,质量是动画的根本。我们能记得一直记得这些中外合拍动画,是因为这些动画有一个好故事,我们看到《哪吒与变形金刚》以后吐槽,是因为这两个东西组合到一起很难产生一个令人信服的好故事。

希望央视不要让我们失望。

+1
0

好文章,需要你的鼓励

参与评论
评论千万条,友善第一条
后参与讨论
提交评论0/1000

下一篇

当百度核心搜索广告业务“造血”功能变弱时,诸如智能音箱等需要“输血”的创新业务,是否能保证足够的发展动力?

2019-12-17

36氪APP让一部分人先看到未来
36氪
鲸准
氪空间

推送和解读前沿、有料的科技创投资讯

一级市场金融信息和系统服务提供商

聚焦全球优秀创业者,项目融资率接近97%,领跑行业